第50章 情況不妙!
- 能殺人,會種地,這個崇禎很給力
- 飛天小趴菜
- 2063字
- 2024-06-13 23:37:09
“愛卿此言甚合朕心啊!
你說的沒錯,成祖皇帝的祖訓是祖訓,太祖高皇帝的祖訓當然也是祖訓。
到底應該聽哪個祖訓,就看他們自己的能力怎么樣。
朕覺得這很合理!“
“臣只是一點拙見而已,不勝榮幸能為陛下分憂。”
崇禎和吳宗達兩人正在君臣相和,溫體仁馬上就聲說道;
“陛下,吳次輔之法實乃大謬也!“
“嗯,愛卿何出此言?”
“吳次輔的辦法,無異于是在養蠱。
如果真按這個辦法由著藩王們競爭的話,確實可以讓藩王們把大部分錢財都拿出來。
但是,最終實封的那個藩王必定是兵強馬壯。
正所謂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
大明境內要是真出了這么一位有錢有糧而且兵強馬壯的藩王的話,就算陛下能容的下他,他自己敢相信嗎?
所以,無論最終這個藩王是誰,假以時日,他都必定要反。”
溫體仁剛一說完,候恂便接著說道;
“而且陛下也不要忘了其他的那些藩王,因為祖宗之制,各個藩王在地方上雖多有生事之舉,總體來說也還算安生。
但次輔大人的這個辦法,無疑于復活了他們早已被扼殺的欲望。
只要嘗過了權利的滋味,他們又怎么可能會輕易的放棄?
臣敢拿腦袋擔保,就算他們在所謂的競爭中輸給了其他的藩王,他們也絕對不會甘心放棄已經拿到手的權力。
一旦陛下決定對他們動手,迎來的必然是無休止的叛亂。”
溫體仁和候恂說完了之后,崇禎直接看向了吳宗達。
“剛才兩位愛卿所言,吳愛卿可有應對之法?”
見兩人把自己這個辦法的弊端分析的淋漓盡致,吳宗達心里怒急,但臉上卻絲毫不顯。
“兩位大人所言的弊端臣并不不論,但卻也并非不能解決。”
“哦?
愛卿有何良策?”
“可使各藩王送世子入太學讀書!”
吳宗達的辦法,崇禎自己都不信。
不就是個質子嘛,真想干大事的人,誰還在乎這個?
再說了,藩王除了錢多糧多之外,最多的可就是兒子。
別說往京城送一個質子,就是送十個八個,只要真讓他們募兵,他們也會毫不猶豫。
但崇禎并未指出來,而是夸道:
“愛卿此法甚合朕心!”
說完之后,他又看向溫體仁和候恂。
“兩位愛卿既能看出此弊端,相信一定有了解決之法,不知有何妙策可以教朕?”
雖然崇禎求教的姿態很真誠,但溫體仁和候恂還是無奈的對視了一眼。
“陛下,只要藩王手里有了兵馬,這個問題根本就無解。”
溫體仁說這話的時候,候恂還在一邊用力的點頭。
看到兩人愁的快要上火的樣子,崇禎一下子樂了。
“候愛卿,你乃戶部尚書,朕問你個問題。”
“陛下請講!”
“藩王之中哪個最富?”
“自然是洛陽的福王!”
“愛卿以為,以福王現在的財力,他能拉起多少兵馬?”
聽到崇禎的問題,候恂只是在心里稍微一算,就絕望的說道:
“至少二十萬!”
并沒有關注候恂的絕望,他繼續問道:
“那愛卿以為,以洛陽一年的稅賦,能養多少兵馬?”
“三萬!”
候恂說完了之后,崇禎兩手一攤:
“那不就是了,愛卿你在擔心什么呢?”
崇禎這兩手一攤,把屋里的三人都是攤的眼前一黑。
陛下您這個問題是從何問起的?
別說是溫體仁和候恂,就連提出這個方案的吳宗達,都沒明白他的腦回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
見到三人臉上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疑惑,崇禎笑著說道;
“候愛卿剛才不是已經給出答案了嗎?
以福王的財力,只要朕給他放開了手腳,他能瞬間拉起一支二十萬人的隊伍。
而且以朕對他的了解,憑他福王府的積蓄,養這二十萬人馬五年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
五年這個數字一出,就連吳宗達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他開始有點兒后悔自己提出這個方案了。
二十萬兵馬,五年時間,中間能發生太多事情了。
如果福王到時候真的造反,他就是第一罪人。
他只是想和溫體仁一較高下而已,可不想親手把皇帝給玩沒了。
三人震驚的表情,崇禎盡收眼底。
“你們不用這么吃驚,福王府的實力比朕說的只多不少。
但就算他能養這二十萬從馬七年、八年,又能怎么樣呢?
你們不要忘了,他是藩王,不是流賊。
他要造反,是需要大義名份的。
只要朕不給他大義名份,他就算又再多的兵馬,又能怎么樣?”
“陛下不可......”
這一次,是溫體仁、吳宗達、候恂三人同時出聲勸他。
崇禎卻沒給他們說下去的機會。
“你們是想說,就算朕不給他機會,他也會自己創造機會,對嗎?”
聽到崇禎的問題,三人沉重的點頭。
“是!”
“你們有這份心,朕很欣慰。
但你們不要忘了,朕現在手里有兩個最大的名份。
在這個名份用盡之前,除非他直接選擇撕破臉,要不然他沒有任何名份造反。”
“陛下您指的是.......”
“流賊和建奴!“
“這兩個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在這兩個心腹大患解決掉之前,不論他用什么理由,只要他選擇造反,都會成為天下公敵。”
“可是流賊和建奴又能蹦跶多長時間?”
“以現在的情況,就算各個藩王全都拉起大軍共同剿賊,朕以為至少也需要五年的時間。
而建奴,則至少需要十年之功!”
崇禎這話一出口,三人只感覺荒謬。
“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
“就算以目前的七萬大軍,最多三年,甚至兩年,也足可盡滅流賊。
建奴則更是不足為慮,雖然自崇禎元年以來他們幾次入寇,但都是突襲。
正面進攻的話,他們連關寧防線都突破不了,只要時局好轉,大軍盡出之下,足以一戰而定。”
溫體仁只是不相信他的判斷,而候恂卻是直接給出了自己認為的時間表。
崇禎聽完之后,心里就是一沉。
哎,這已經是大明最頂級的精英了,對于局勢的認知卻如此的幼稚。
情況很不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