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交易
- 垂死病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
- 愛喝可樂的玉昆
- 2062字
- 2024-05-15 16:57:00
“我?”
看著眼前的魚湯,阿希用手指了指碗,又指了指自己,用不太標準的漢話問道。
“給你的,就是有點涼了?!?
何嬸點了點頭。
餓了大半天的阿希捧起碗,放到嘴邊,伸出舌頭輕輕舔去——咸的!
阿希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張開嘴就將湯往嘴里灌去。
她已經好久沒有吃過這么有味道的飯!
“慢點慢點,還有很多,不要急?!?
何嬸連忙制止道。怕阿希不信,轉身走到灶臺前,又盛了一碗魚湯,放在了阿希身前的桌子上。
這句話阿希大致聽懂了,連忙點了點頭,一邊嘴里咀嚼著魚肉,略顯生澀地將魚骨吐出,一邊將手里的碗慢慢放下。
……
“所以,你是從東邊的社子來的,想要換些鹽?”
韓縝也被叫了過來,畢竟這是第一次遇到附近的土著——這樣說其實也不太準確,之前在開荒的時候,濃煙便吸引來了一些土人,后來王庠他們在打獵時,也與土人打過照面。
但那幾次,雙方都保留著一些距離,互相忌憚之下,并沒有接觸。
因為自身立足未穩,韓縝他們暫時也沒有安排人手去探尋附近的土著村社,只是吩咐王庠他們在打獵的時候,順帶著標記一下地形和物產。
算起來,阿希還真是第一個和他們接觸的土人。
阿希狠狠地點了點頭。
她聽到了“鹽”的字樣。
然后阿希連忙用袖子擦了擦嘴角的魚湯,然后伸出小手在身上的麻布衣服里掏了起來。
不一會,她小腳前方的空地上,便突兀地出現了一堆各種各樣的——玩意?
一堆各色各樣的小石頭,花花綠綠,一些是單獨的,另一些則鉆了洞,用不知名的繩子穿在了一起,看那大小,似乎是手串——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小石頭看起來都很漂亮。
阿希掏完最后一個口袋,將一塊赤色的石頭放在身前的堆上,然后將目光投向似乎是這里長老的韓縝,一臉期冀。與此同時,腦海中還不由得發出驚嘆——這個漢人社子的長老真年輕呀。
先前在北邊生活的時候,阿希見社里的長老用獵物的皮子、水里和山上淘來的金子和過往的船舶做交易,有時候也會拿一些糧食、果蔬、石頭交換。
因為父親母親都死在了西夷人的手上,年齡尚幼的阿希很難獨自打到獵物,獵物皮毛自然沒有。至于金子,西夷人來之前,在北方的河里還能偶爾淘到,但社子的長老們會強制要求社民們把自己淘到的金子交給他們。
遷徙到這里之后,阿希在河邊翻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金子的痕跡。
至于糧食,雖然社里的有不少積蓄,但自己力氣小,干的活少,長老分給自己的食物并不多,養活自己和妹妹之后,幾乎沒有什么剩下的了。
這些各種各樣的石頭是阿希平時積攢下來的。每次在河邊打魚,或者在山上抓兔子,看到的漂亮石頭,她都會收集起來。而那幾串手串模樣的,則是很久以前,阿爸把她撿來的石頭打上孔,給她做的手鏈。
這些東西,哪怕從北邊逃走的時候,她都沒舍得丟下。
而現在,這些是她能夠拿出來唯一有“價值”的東西了——既然之前長老們能用石頭和來往的船做交易,也許這個漢人社子也會要的。
來的路上,阿希既希望這個漢人的社子能夠收下自己這些寶貝,又希望他們不會要。
“咦?”
一同前來的王充撿起其中一塊石頭,仔細端詳了下,又湊到鼻子前聞了聞。
“這好像是硫黃。”
韓縝聞言眼睛立刻亮了起來,將石頭從王充手上拿過,湊到鼻子前聞了聞。
韓縝不是工科生,對于各種礦石沒有什么經驗,但是硫黃,那股子一聞就知道的味道,還是能夠辨別得出來。
“這個石頭是從哪撿來的?”
韓縝連說帶比劃,花了半天時間,才讓阿希明白自己的意思。
他,需要這種石頭,很多,愿意用食鹽和其他東西交換。
阿希激動不已。這些石頭在北方有很多,現在的社子周邊少了些,但沿著河往上游走上大半天,便有一處會往外冒熱煙的泉水,周邊到處都是。
又是一陣連猜帶比劃,韓縝有些失望,硫黃礦離他們有一天的距離,以目前新鄉的人力來說,著實有些遠了。
不過韓縝并不氣餒,己方目前沒有能力開采那些硫黃礦,這不是還有土人嗎。
很快,韓縝便和阿希達成了交易。
“如果你們有多余的糧食的話,我們也要?!?
……
韓縝他們最終還是決定接受災民。
上次田奮兄弟回來,送來了20多人,糧食壓力一下子就增大了許多。這些時日,田氏兄弟連日出海,補充了一些庫存,再加上打獵的收獲漸多,雖然人數多了一半,但糧食總算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然后他們就遇到了阿希。
阿希用她帶來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石頭換回去了一罐食鹽。不久,便又帶著幾個土人,趕著牛馱著稻子,來做了第二次生意。
東番的土人是會耕種的。從宋元開始,隨著海上貿易和移民,這些土人和閩浙一帶的漢人交流愈發頻繁,除了簡單的貿易交換以外,他們還學到了一些先進的農耕技術——從刀耕火種,進步到了使用簡單的農具,堆肥休耕,以及運用畜力。
雖然和內地相比,他們的耕作技術還是非常原始,但是產量卻比之前翻了好多倍。
阿希他們的社子原來有七八百人,被西夷人殺掉、抓走了一半,剩下人在遷徙的路上又離開了一半,到了新家園后,就只剩下一百七八十人了。其間,陸陸續續接納了一些同樣南遷的社民,人口大致在兩百人出頭——兩百人的稻田,一年多的時間,以東番的氣候,至少兩三次的豐收,讓他們有著不少的存糧。最大的困擾意外地解決了。
當天,田奮兄弟便駕著船,再次往返于兩岸。
雖然不一定會有多少人愿意來,雖然以他們的糧食儲備也接納不了多少人。
但最起碼,比什么都不做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