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阿希
- 垂死病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
- 愛喝可樂的玉昆
- 2282字
- 2024-05-14 19:57:00
一連三天,食堂里談論的熱點都是劉二柱上天的事跡,欽佩、好奇、期冀。而對于造成這一切的韓縝,則更是充滿敬意——上天是神跡,那么能給人送上天的,那肯定是神仙手段了。
若說在到達新鄉之初,王煥在眾人的心中有著最高的威望,韓縝只能依靠“長老”這種原始的不對等“代議制”才能將自己的意愿貫徹下來。那么這兩三個月間發生的種種、人性中習慣的惰性,已然讓韓縝的威望和王煥并駕齊驅了。而這次劉二柱的上天,則徹底使韓縝超過了王煥,成為眾人心目中當之無愧的領導者。
能夠帶人上天的熱氣球只是一個開始,前次的試飛只是高度上的飛行,為了避免熱氣球被風刮走,王和還在氣球上系著繩子。
但這種熱氣球有什么用?韓縝他們又不搞高空旅游,也沒有上百艘戰艦、數以萬計的陸軍需要瞭塔提供鳥瞰信息。
只有能夠自由調整高度,通過不同高度不同方向的氣流來進行航線調整、飛行的熱氣球,對于他們來說,才有意義。
而且,試飛中還暴露出很多問題,有些是可以解決,有些則是限于基礎科技水平的原因,只能自我適應了。
在劉二柱成功飛上天,并且又囫圇個地落地這一示范下,又有幾個膽大的小伙子自愿加入了熱氣球項目,成為史上第二個、第三個飛上天,并且成功落地的人。
當然,如果不加上后面那個限定,那第一個上天的人,應該讓給一百多年前的那位萬戶大人了。
……
阿希觀察這個新來的漢人社子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從他們放火燒掉樹林的時候就開始了。
說起來,阿希所在的社子之前并不在這里,而是在更北方的地方。那里河流比這里寬廣許多,有很多沼澤和濕地,相比之下,也有更多的獵物。
但后來,一艘很大的船停在了他們社子附近的海灣,一些黃頭發、棕色頭發的西夷人拿著食鹽和漂亮的珠子,找到社里的長老,說船遇到了風浪,想要租一塊牛皮大小的地方修船、補給——西夷人,是那些偶爾路過的漢人海商的留下的稱呼。
長老答應了。
誰知道那些西夷人竟然將牛皮剪成很細很細的窄條,然后首尾相連,圈起了一塊比社里所有的牛的牛皮加起來都要大上一百倍的土地——不,要大上一千倍。
那些西夷人的船修了很久,也沒有修好,反而又來了幾艘同樣的大船。
他們開始在附近建造屋舍。
再后來,那些西夷人使用會噴出石子的長棍子打死了他們社子里的很多人,霸占了他們的土地,還要抓他們去修建高墻。
阿希的父母也被打死了。
社里僅剩的長老說打不過那些西夷人,要帶著大家往南遷徙。
一路上遇到好幾個社子,有些人選擇了留下,加入了他們,還有一些人則像阿希一樣,一直遷徙到了這里。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
新的社子挨著一個小湖,一條不算寬的小河穿湖而過,附近的平地面積不小,但是和之前的社子相比,就差了很多,附近的獵物也少了不少。
幾把火燒過,他們清理出一片空地,撒上了種子,似乎日子有了新的開始。
但阿希知道,完全不是的。
以前在北邊的時候,臨著大海,偶爾會有漢人的船舶路過,那些漢人會買一些社子里生產的糧食、皮毛,他們也會從漢人的手里買一些食鹽、鐵器。
而在他們社子的周圍,也有許多熟知的社子,互相間也有交換交流。
但自從被西夷人攆到這里以后,社子就再也沒有遇到過商人。哪怕長老知道,順著河走上半天,便能到達海邊,那里有一片比這里要寬上幾倍的平地,那里更適合耕種,也有機會碰到往來的船舶,交換物資。
但長老說海邊危險——阿希知道,他是怕再碰到那些黃頭發的西夷人。
可躲在遠離海岸的地方就安全了嗎?
只一年多的時間,他們陸續遇到了許多從北邊,他們遷徙而來的方向,那些原來遇到的社子里的人——他們也被西夷人打敗,被驅逐出了家園。有一些人選擇加入了他們,而更多的人則繼續向南逃竄。
對,就是這個詞,逃竄。
這些社子,很多也沒有在海岸邊上啊。
一年多,拘泥在內陸的一小片地方,雖然食物并不短缺,種下的糧食長勢也很好,但是沒有往來的商旅,沒有附近的社子進行溝通交換,很多鐵器已經有了缺口,瓦罐破損,而他們社子里原來的鐵匠,則死在了西夷人的手下。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鹽不夠了。
哪怕阿希和妹妹已經很省著吃了,哪怕每頓飯都已經淡得嘗不出一絲咸味,鹽罐終究也還是再也倒不出一顆鹽粒。
或許長老的家中還有鹽,但是他會分給自己嗎?
阿希抱著她幾乎所有的財產,沿著河往下游走去,她要去那個新來的漢人社子去撞撞運氣。
……
“這是誰家的孩子?”
午后,何嬸將盆子里的污水倒在排水溝里,袖子擦了一下頭上的汗,正要往屋子里回,抬頭間看到一個約莫十四五歲、穿著有些怪異的小姑娘,灰撲撲的小臉有些陌生。
阿希呆愣愣地站在那里。
以前社子就在海邊,偶爾有漢人的船舶路過,幾百年的來往,社子有不少人會說幾句漢人的話,交易的時候用的到。
阿希小時候也跟著長老們學過幾句。
但就憑她那簡單的詞匯量,交流起來還是很困難的。
就在阿希努力地想要弄明白眼前這個大嬸剛才說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自己怎么回答的時候,何嬸的呼喚聲已經叫來了好幾個圍觀的群眾。
“這娃娃不是咱們這兒的人吧。”
“肯定不是,咱們才幾號人,天天見的,怎么會沒有印象?而且你看她這衣服,感覺有點像是惠安東邊山上的畬人?”
“我看不像畬人。”
一群穿著圍裙的大媽們議論著。這個時候,午餐時間已經結束一段時間了,食堂工作的幾人也已經收拾好碗筷,稍事休息了一會,開始準備晚上的吃食。
“我看像是汀州那邊山上的土人,你看那衣服,我前些年去那邊看望舅公,那邊的土人就是這個樣子。”
又一個大媽從屋里出來,為了湊熱鬧,手里端著的蒸籠都沒顧上放下,剛剛蒸好的蒸糕散發著誘人的香氣,飄到阿希身前。
“咕嚕——”她走了一個上午的路,什么都沒有吃。
“看把孩子餓的,伙上還有些吃食,先吃了飯再說。”
何嬸看著這個和自家孩子差不多大小的女娃,一時間有些母愛溢出,上前一把拉住呆愣愣的阿希,往屋子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