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決心
- 半道天子
- 我的長槍依在
- 2547字
- 2025-01-05 21:48:33
范靈韻端坐在上,她早察覺今日不同以往。
自五月以來,每次大朝總有咄咄逼人的言語,唇槍舌劍,夾槍帶棒。
雖有父親和幾位相公在前排遮掩,她依舊坐如針扎,深感壓力,每次大朝前她都難以入眠,夜里總在想第二天要怎么面對那些刁難。
好在她也有自己的幫手。
為讓官家知道自己不是妒婦,也為不使官家分心操心,官家出征后她就時常請黃姐姐到宮里小住陪同。
詔書已經下了,禮部也已經送了聘禮,只待官家回來,所以也沒人說什么。
也幸得黃姐姐在,時常教她一些生意場上的推脫之詞,讓她能不斷應付那些官員。
比如教她面對別人的諫言或者議論時,不管他說得好話壞話,先不要急著否定,聽不懂也要裝作聽懂了,不要許諾他什么,只裝作鄭重的說再考慮考慮,下朝之后再去考慮對策。
這樣就能先拖過一時,如果之后追問,就再進一步,說已在考慮這事,不過有些地方還沒想好,需要斟酌。
再往后可以把幾件事拿出來岔著說,他們問這件就先論另一件,論那件時又把這件拿來說。
如果他們還堅持,就假裝點頭,并說要做這件事要有具體的章程,讓他們擬一個可行的報上,之后又可以挑挑揀揀拖一段時間。
之后再以時機不對,需要合適時間,再拖下去。
這樣一來反反復復就過去了許多次大朝。
直到昨天,當所有西面消息送到大梁后,所有問題頓時迎刃而解,她也看明白,這些曾經高高在上的朝堂袞袞諸公都是些什么樣的人。
也明白為什么官家做事總不講求那么圓滿,而好霹靂手段。
皇城司的劉公每次上朝都會派禁軍保護在大殿左右,有次見面時見她疲憊就寬慰幾句,并提醒她“雖然有些大臣忠公體國,但多數還是畏威不畏德的,若事到萬一,還有皇城司禁軍在。”
她覺得劉使司的話很恐怖,就是在提醒她皇城內禁軍都在她掌控之中,如果實在壓不下去,可以讓禁軍去收拾那些官員。
這種事她都不敢去想。
不過這個半年堅持下來,她覺得劉使司的話是沒錯的,這些大臣就是畏威而不畏德,聽到官家大勝班師,還遠在千里之外,他們一個個都不敢出聲了。
以前每次大朝可都有不少人跳出來。
她心里有怒,不過也明白官家從前線千里迢迢回來,至少也要到下個月才能到京城。
在此之前她必須穩住朝局,至于如何處置這些人,還要官家定奪。
范靈韻緩緩起身,她偏瘦的身軀撐起寬闊的華袍,掃視下方所有人,下面依舊鴉雀無聲。
她就開口說話,聲音不大,不過很清晰:“往日大朝好像有說不完的話,今天全安靜了。”
依舊沒人答話。
“見風使舵,首鼠兩端。”她吐詞清晰,說出這兩個詞,讓她很解氣,卻也再難想出更難聽的話了,她也不愿讓這么多人難堪。
隨后話鋒一轉,安定人心,“過去的事我不想追究,只希望朝廷上下一體如舊,官家凱旋時不要讓他再操心。
官家文韜武略,寬仁大度,以往頂撞官家的諸多大臣都沒有因言獲罪的。”
“但官家能征慣戰,有雷霆手段,武毅剛直,殺伐果決。西南叛軍,西北的吐蕃,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想必大家都在戰報中看得清楚。
到時官家五千里跋涉,艱險疲倦,回來還是一個亂糟糟的朝堂,難免不高興。”
她沒有接著往下說,這些話足以讓不少人戰戰兢兢。
范靈韻輕呼口氣,自官家出征以來,她許久沒這么暢快過了。
隨后輕聲對旁邊的宮女說了一句:“退朝吧。”
宮女點頭,告訴一旁伺立的宦官,高聲唱道:“退朝!”
隨后在宮女陪同下,她退到后面,黃妙衣已在那等她。
松一口氣,她三步并做兩蹦跳過去,拉住黃姐姐的手,激動道:“我把他們罵了一頓!”
黃妙衣笑道:“你還是心善了,不想想當初這些人怎么對你的。”
“我也不知道,看他們戰戰兢兢,我就狠不下心。”范靈韻也知道自己太過軟弱,輕嘆道:“還是交給官家定奪吧,官家做什么都是對的。”
她心里也是這么堅信的。
.......
千里之外,郭天子并不知道朝廷的具體情況。
不過大多他已經猜到,壓力大是必然的,因為當初出兵他是一意孤行,反對的人很多,準備看笑話的人更多,乃至不少人肯定已經盤算戰事不利,或戰爭失敗后的利益再劃分。
他又不在朝中,這樣一來范靈韻,蔡雍,范光文等壓力更大了。
不同于朝中,他到關中后卻被這里的事感動了。
千里之外的大梁,呂轍還有他伙同的不少在關中、四川任職過的官員一個勁反對出兵,核心思想就是出兵西北靡耗巨大,而距離近的關中、漢中、巴蜀百姓負擔沉重。
結果現實卻是,聽說他們在河口鎮大捷,大敗夏軍后,許多關中、漢中、乃至蜀地北部的百姓自發為大軍送來糧食,多少都有,自發為大軍籌食。
關在秦州,官府就收到百姓自發籌集米面一萬余石。
天子就在前線,當地官員不敢有絲毫馬虎,立即派人聯系王筠,隨后又遣人送往前線。
前前后后大軍收到各地百姓自愿資軍的糧食近三萬石,說明整個戰爭期間,至少有近十萬戶百姓資助了前線大軍,無論多少。
這讓郭天子又是感動又是憤怒。
感動的這說明地方的情況和朝廷里那些官員天天嚼舌的不同,百姓對國家是認同的,而幾十年來總體政策上的休養生息,也讓關中、巴蜀等地區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很多人家每年都有余糧。
憤怒的是有些人用百姓當自己的理由,搬弄是非,開口閉口就是百姓百姓,其實百姓所思所想所求,他們根本不知道。
郭天子原本想賞賜這些自愿為大軍運糧的百姓,可弄清楚規模后高興之余也只能嘆息放棄,人太多了,根本賞不過來,實力不允許。
他確實搜刮了青唐城、宗哥城、宗林城等吐蕃人大城的府庫,不過大半都用來賞軍了,加之這次出兵糧草馬匹等又是一筆天文數字,已經沒那么多錢了。
于是便在百忙中暫留秦州幾日,和還沒走的送糧百姓聊聊,贊揚了他們的事跡,還令隨軍翰林王?寫頌文給這些百姓。
又在城外大營里請其年紀大的長者為代表和天子一起吃飯。
其中有一位六十多的關中老人白發蒼蒼,還挑著扁擔帶著孫子給軍隊運糧,在所有百姓中是較能說話的。
在酒宴上郭天子給他敬酒,他一口飲盡后道:“陛下不用掛著我們,老漢是來報恩而已,當年沒太祖皇帝的時候我們關中百姓就像那路邊草。
長一茬那些軍匪過來割一茬,割的人頭,能活過三十的都少。
現在我六十多,活得好好的,家里年年有余糧,官軍來了,把余糧送來全是報恩來的。
官軍打跑了吐蕃人,夏國人,以后子孫日子還會更好過勒!”
郭天子哈哈大笑:“老丈你比大梁朝堂上那些知道事理啊。”
天子宴請百姓的事很快也在當地傳開,流傳為佳話,老人的故事在當地也有不少人傳得神乎其神。
幾天后大軍開拔時,秦州城外無數百姓夾道相送,蔚為壯觀,郭天子騎在高頭大馬上,和眾人揮手道別。
心里也更加堅定擊敗夏國,摘除懸在關中頭上那把劍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