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年的遭際
天賦異稟少年詩人受人賞識
772年,白居易誕生于鄭州新鄭。白居易天賦異稟,十五歲就會寫詩,后曾用所作的《賦得古草原送別》拜見顧況,受到顧況的賞識。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正月二十日,詩人白居易(樂天)誕生于鄭州新鄭。
白居易在群從間排行第二十二,是他父親的第二個兒子,他還有一個哥哥,名叫白幼文。他誕生的那年,父親白季庚已經(jīng)四十四歲,母親陳氏卻才十八歲。此外,祖父白锽(官至河南府鞏縣令)是六十七歲,祖母薛氏是六十五歲。還有外祖母白氏,因為外祖父已經(jīng)故去,白居易的母親又沒有兄弟姊妹,外祖母便也回到娘家,幫助白居易的母親照顧白居易弟兄。
白居易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詩人。據(jù)說他祖父有文集十卷,可是并沒有流傳下來。他外祖父名叫陳潤,做過坊州鄜城令,現(xiàn)在在《全唐詩》里還保留著他的八首詩。
白居易從小就很聰明,他后來回憶他幼年生活時寫道:“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后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這話自然也不是毫無根據(jù)的。
白居易出生的年代,正當安史之亂之后。當時表面上是比較平定的,但是黃河以北,仍為安史舊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等所盤踞。同時梁崇義占有襄、鄧、均、房、復、郢等州,李正己占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等州,再加上吐蕃連年入侵,取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隴右地方完全陷沒;鳳翔以西,邠州以北,都不再為唐帝國所有。其他地方,像淮南、浙東、劍南、嶺南,也都有變亂。唐帝國僅僅依靠汴、宋、徐、泗間一條運河對江南人民進行殘酷地剝削壓榨,才勉強維持住這戰(zhàn)后的殘破局面。據(jù)當時的記載:天寶十三載(754)唐帝國全盛時人口有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到廣德二年(764),人口便僅有一千六百九十二萬。根據(jù)這個數(shù)字,我們可以想象十年以來唐帝國衰落得多么厲害。河南是大戰(zhàn)中心,人民所遭受的災難就更厲害了。當時劉晏在給元載的信里這樣說:“函陜凋殘,東周(洛陽)尤甚。過宜陽、熊耳,至武(虎)牢、成皋,五百里中,編戶千余而已。居無尺椽,人無煙爨,蕭條凄慘,獸游鬼哭。”雖然如此,變亂并沒有結束,第二次大戰(zhàn)正在醞釀。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由宋州司戶參軍改授徐州彭城縣令。徐州本屬汴宋留后田神玉。大歷十一年(776),田神玉卒,李靈曜乘機據(jù)汴、宋、曹、濮、兗、鄆、徐、泗八州作亂,唐代宗便派李正己和其他四節(jié)度使討伐李靈曜。李靈曜之亂被平后,李正己又乘機占得了曹、濮、徐、兗、鄆五州,加上他原來的淄、青等十州,便擁有十五州。所以白季庚做彭城令的時候,徐州早屬李正己。徐州刺史便是李正己的從父兄李洧。
當時藩鎮(zhèn),除李正己最強以外,田承嗣已死,他的侄兒田悅仍然據(jù)有魏、博、相、衛(wèi)、洺、貝、澶七州;李寶臣也死了,他的兒子李惟岳也仍然據(jù)有恒、易、趙、定、深、冀、滄七州;梁崇義有襄、鄧、均、房等六州,算是比較弱的。唐德宗即位以來,很想逐漸削平藩鎮(zhèn),不過李正己和其他人互相勾結,不好動手。只有梁崇義孤懸一隅,兵勢又最弱,所以唐德宗在建中二年(781)便派李希烈督率大兵討伐梁崇義。李正己為了響應梁崇義,便也派兵扼住徐州甬橋、渦口,截斷汴河餉運。正在這緊張的時候,不料李正己忽然死了,只好由他兒子李納繼領軍務。結果李希烈攻破襄陽,梁崇義投井自殺。白季庚便乘此機會勸說李洧,以徐州甬橋、渦口歸唐。這樣江淮漕運才又通暢。唐德宗因為白季庚有說降李洧的功勞,就擢拜白季庚為徐州別駕并賜緋魚袋。
不久,李洧死了,由州將高承宗繼任。興元元年(784)高承宗又死了,由他的兒子高明應繼任。這時白季庚似乎仍在徐州。
貞元四年(788),唐德宗聽了李泌的話,改高明應為金吾將軍,另派張建封為徐泗濠節(jié)度使鎮(zhèn)徐州。白季庚這時也由于任滿,改除檢校大理少卿,兼衢州別駕。
白季庚在徐州期間,唐室又大亂。建中三年(782),朱滔自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殺了李惟岳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同時朱滔、田悅等人又共同勸李希烈稱帝,于是李希烈便自稱天下都元帥、建興王。
建中四年(783),李希烈攻陷汝州,奪取尉氏,包圍鄭州。十月,涇原兵變,唐德宗奔奉天,涇原兵擁朱泚為帝。十二月,李希烈攻陷汴州。興元元年(784),朱泚更國號曰漢,改元天皇。李希烈在汴州也做了皇帝,國號大楚,改元武成。
由于戰(zhàn)事臨近新鄭,白居易和他的家人大概就在這個時候(782年左右)離開新鄭搬到徐州符離,因為白居易后來從蘇州返洛陽時寫的《宿滎陽》詩中說:“去時十一二,今年五十六。”782年,白居易正好是十一歲。
此前,白居易家比較重要的事情,除了上述白季庚的事跡以外,還有就是在大歷八年(773)五月三日,他的祖父白锽在長安病歿,享年六十八歲,葬在華州下邽縣。大歷十二年(777),祖母薛氏死在新鄭,享年七十歲,就暫時葬在新鄭縣臨洧里。白居易的祖先原來是太原人,后來移籍同州,到白居易的曾祖父,又搬到下邽。所以白居易有時自稱為太原人,有時又自稱為下邽人。
白锽夫婦有五個兒子,長子就是白季庚;次季般,徐州沛縣令;次季軫,許州許昌令;次季寧,河南府參軍;次季平,鄉(xiāng)貢進士。不過白居易在詩文中很少提到他這些叔父,所以詳細情況都不清楚。白锽還有一個兄弟叫白,做過揚府錄事參軍;白的兒子白季康,做過宣州溧水令;白季康的兒子就是白敏中,后來做過武、宣、懿三朝的宰相。
此外,在大歷十一年(776),白居易得了一個弟弟,小名阿憐,就是后來的詩人兼小說家白行簡。在白居易十一歲之前,我們只知道他五六歲時便學作詩,九歲就懂得聲韻,可見白居易成為詩人也絕不是偶然的。
白居易到符離以后,不久就到江南去了。十五歲的時候寫下《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
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
今日因君訪兄弟,數(shù)行鄉(xiāng)淚一封書。
這是現(xiàn)在保存在《白氏文集》中最早的一首詩。
白居易在江南的時候,他父親任衢州別駕。衢州屬浙江東所管,當時的浙東觀察使是皇甫政。此外白季康一支也多在江南做官。所以白居易常常往來于浙、皖、贛之間。蘇、杭二州,也是白居易常去的地方。當時蘇州刺史是詩人韋應物,杭州刺史是房琯的兒子房孺復,一個好詩,一個嗜酒,給白居易這個少年留下很深的印象。直到二十歲左右,中原平定,白居易才又回到符離。這就是他在《江樓望歸(時避難在越中)》詩中所說的“悠悠滄海畔,十載避黃巾”了。
白居易從十五六歲就開始折節(jié)讀書了。曾經(jīng)用所作的詩文謁見顧況。顧況非常賞識他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前四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就加強了白居易的信心。因此到符離以后,他就“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由于太用功了,以至于念書念得“口舌成瘡”,寫字寫得“手肘成胝”。這雖然說得有些夸張,但是總也看出他苦讀的情況來了。和白居易在符離一起攻讀的有張徹、賈等,后來都陸續(xù)進士及第。在符離,除了讀書以外,陴湖、濉水,以及武里村、流溝寺的山都是他們游蹤常到的地方。
在這個時期,白居易又遭遇了一件不幸的事情。就是在貞元八年(792),白居易的小弟白幼美死了。白幼美小名叫金剛奴,興元元年(784)生,死時才九歲,死后就暫時葬在符離濉南古原上。
就在貞元八年(792)的正月,由于曹王李皋的逝世,襄州軍亂。亂事平定后,唐德宗改派荊南節(jié)度使樊澤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白季庚由于衢州別駕任滿,便改除襄州別駕,算來應該就在這個時期前后。樊澤的兒子就是樊宗師,后來白居易在詩里常常提到他,想來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結識的。
白季庚任襄州別駕時期,白居易也去過襄州。所以后來在去江州時有《再到襄陽訪問舊居》一詩,詩里說:“昔到襄陽日,髯髯初有髭。”髭須初生,料想當時白居易不過是二十多歲的年紀。
不料貞元十年(794)五月二十八日,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在襄州任上逝世了,享年六十六歲。死后無力搬運靈柩,權窆于襄陽縣東津鄉(xiāng)南原。白季庚死后,家計當然逐漸艱窘。同時因為在丁憂期間,白居易也不能應試。三年服滿,白居易才再從事舉業(yè)。這就是他在《與元九書》中所說的“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xiāng)試”了。這時白居易的生活,因為沒有詩文可資探討,所以都不十分清楚。白家似乎沒有再回符離而就近搬到洛陽了。他大哥白幼文服滿后任饒州浮梁縣主簿,家庭生活便完全依靠白幼文的俸祿。《傷遠行賦》中說“分微祿以歸養(yǎng)”“自鄱陽而歸洛陽”,便是白居易自述從浮梁負米還鄉(xiāng)的情形。
總之,白居易在登進士第以前的生活是流離轉徙、居無定所的。“離亂失故鄉(xiāng),骨肉多散分。江南與江北,各有平生親。”這就是詩人早期生活的真實寫照了。
歷史的溫度
白行簡
白行簡的《李娃傳》,恰可與《霍小玉傳》成一對照。《霍小玉傳》為一不可挽回的悲劇,《李娃傳》卻是一個情節(jié)很復雜的喜劇。
行簡字知退,詩人居易弟,與李公佐為友。元和十五年(820)授左拾遺,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寶歷二年(826)卒(白行簡附見《舊唐書》卷一六六及《新唐書》卷一一九《白居易傳》中)。
此傳作于貞元十一年(795),是其早年之筆。敘李娃的多情,鄭子的能悔過,頗能諧合俗情;故劇場上至今猶演唱此故事不絕。(元石君寶有《曲江池》劇,明薛近兗有《繡襦記》傳奇,也衍此事。)行簡此作,文甚高潔,描敘也甚宛曲動人,與《小玉傳》同是唐人傳奇文里最高的成就。他又有《三夢記》,敘次也很有趣,且是近代心理學上的很好的資料。
——節(jié)選自鄭振鐸《中國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