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冠中散文
- 吳冠中
- 2555字
- 2024-04-24 14:31:15
導讀
吳冠中(1919—2010)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最為杰出的藝術家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據估計達到5000幅之多,在油畫和中國畫兩個領域均取得重要的成果。他畢生所追求的理想,概述之在兩個方面,即油畫的中國化和中國畫的現代化。他說:“藝術起源于求共鳴,我追求全世界的共鳴,更重視十幾億中華兒女的共鳴,這是我探索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初衷,這初衷至死不改了。”(《水陸兼程》)
1919年,吳冠中出生于江蘇省宜興縣閘口鄉北渠村。父親吳爌北務農兼鄉村小學教員。1934年,十五歲的吳冠中考入浙江大學附設工業學校電機科。次年,他在暑期軍訓時結識杭州藝專學生朱德群,受其影響,放棄電機科,并于1936年考入杭州藝專預科,從此走上藝術道路,學習西畫和中國畫。其間歷經抗戰爆發后的艱難歲月,1942年自國立藝專畢業,在重慶大學建筑系任助教。
1946年,吳冠中在競爭激烈的國民政府官費留學考試中勝出,并于1947年8月留學法國巴黎。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吳冠中熱切盼望回國參加建設,并于1950年夏季回到祖國,先進入中央美術學院,之后輾轉于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等高校,以教師的身份從事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從回國之時起,吳冠中即決定走一條中西融合的創新之路。在此后六十年艱難求索中,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教師成為一位享譽中華的藝術大師,他在中國藝術從傳統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中,擔當了革新者的角色,取得重要的突破,并且在海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1991年,吳冠中得到他當年留學考試所追求過的國家的特殊獎勵:法國文化部授予他“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位”。同年,他在大英博物館舉辦個人展覽。2002年3月,吳冠中入選為法蘭西學士院藝術院通訊院士。2010年他去世時,被國家授予“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給予隆重的悼念。如今他的作品在國內各美術館陳列,在香港藝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亦有專館陳列,他的繪畫實踐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
吳冠中與許多藝術家不同的是,除了畫筆,他還有一支寫作的筆。(據統計吳冠中的文章大約有200萬字以上。)這得自于他對文學的愛好和長期寫作。英國文學藝術評論家邁克·蘇里文教授說:“單憑發表的文字,就足以讓吳冠中在藝壇占有一席之地?!背俗珜懰囆g研究、藝術教育的文章,他尤其喜歡散文的寫作。2001年我在擔任中國旅游出版社編輯時,為他選編了游記散文集《移步換形》,收錄游記近百篇,受到讀者歡迎。散文是他連接藝術愛好者和讀者的橋梁。
說起和文學的關系,吳冠中學生時代即深愛魯迅。魯迅不僅是吳冠中的思想啟蒙者,也是文學上的引路人。他一生畫了許多魯迅故居和與其相關的畫作,散文里亦有魯迅的影子,這不僅表達在文筆上,也流露在思想上。吳冠中的散文,像他的畫作,有畫面感,清新輕靈,點到即止,不浪費文墨,所以更像是一位畫家的散文,著重于點、線、面的關系,文章再短,也交代得有頭有尾,不落玄虛。
具體說來,他的散文有幾個方面值得提示。
其一,一個情字了得。
吳冠中是一位油畫家,也是一位水墨畫家。他從1974年開始水墨創作,用東方的水墨情調來彌補西方油畫對他需要的表現力的不足,他稱之為“水路兼程”,這是表達在藝術作品上的。而另外一種“水路兼程”則是表達在藝術創作與寫作之間。當文字不能表達的時候,他用繪畫來深入到文字不能走到的地方;當繪畫不為讀者所感受的時候,他用文字來給予描述,而協同二者關系的是情感。吳冠中說:“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畫未必是杰出之作。我分析自己對名家與名作看法的轉化因由,要害問題是著意于其情之真偽及情之素質,而對技法的精致或怪異已不再動心。情之傳遞是藝術的本質,一個情字了得?!?/p>
吳冠中散文的特色即在于對情的表達。那些他在乎的父母之愛、夫妻之情、師生之情、鄉情、祖國之情、是非正義是他散文的亮點,一篇《父愛之舟》已經收入全日制小學語文課文,他寫與妻子朱碧琴相濡以沫的《他和她》,寫老師林風眠、吳大羽的回憶文章無不透露他真摯的情感,皆可以用情的視角來觀看。
吳冠中是一位平民畫家,他生于江南鄉村,與江南深厚的土地和文化血脈連接。這種平民的本色在他的藝術和文學上都得到了自然的體現。他的散文有不少記述自身生活狀態和市井平民氣息的著墨,讀來也生動有趣。
其二,生命的風景。
吳冠中早年是有志于畫出杰出的人物畫的。然而五十年代回國不久,由于他在法國已經深入到現代藝術的研習中,作品重視自我感受、感情獨立、形式法則……而不是按古典油畫技法傳移模寫,很容易陷于涉嫌“丑化工農兵”的困境,所以他轉而畫起了風景,并成為一生以畫風景見長的藝術家。他曾寫道:“風景哪邊好?祖國好,故鄉好,感情深處好!我倒并不是狹隘的鄉土觀念者,事實上我幾乎每年都有幾個月是生活在邊遠地區或深山老林里,也幾乎將踏遍名山大川了,不過數十年來寫生經驗的總結,愈來愈感到已不是華麗的名勝在吸引我,踏破鐵鞋,我追尋的只是樸實單純的平常景物,是極不引人注意的景物,但其間蘊藏著永恒的生命,于無聲處聽驚雷!”(《油畫風景雜談》)
這種表達“生命的風景”的意識,激勵他的寫生行程遍及天涯海角,與西藏、玉龍雪山、張家界、周莊、紹興、黃土高原、長江沿岸等許多地方建立深厚的感情。用一雙獵美的眼睛,來選取符合他的審美和價值判斷的入畫題材,構成他藝術作品的主體,而他的散文也伴隨了這些生命的風景的追尋和揭示的過程。
其三,知識分子的天職:推翻成見。
吳冠中是一位思考型藝術家,甚至是一位反思型藝術家。他具有獨立的個性和善于闡發的文筆,蘊含著思考的靈光和真知灼見,啟發人心。他在各個歷史時期引發了繪畫的抽象美形式美、藝術與科學、“筆墨等于零”以及關于美協、畫院等文化體制等問題的討論,他強調反思傳統,認為知識分子的天職是推翻成見,對于藝術創作,他強調藝術感覺、錯覺、情感的重要性,反對一味復古的筆墨程式,主張藝術創新,并樂于深入淺出地闡發、推動審美認識,如《美盲比文盲多》《美丑之間》都是作者不吐不快的力作,使得他的散文在記事抒情的同時,自愿擔當美的傳播使者,也反映了他希望中國改變審美面貌的急切心情。
在中國現當代散文經典中,吳冠中以藝術家的散文占有一席之地,融合了藝術和文學的邊界,這既是他自身文藝綜合成就的體現,同時也豐富了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表現內容,對于傳播藝術、普及藝術也具有相當高的價值,這是吳冠中先生的獨特貢獻。
李大鈞
2023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