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冠中散文
- 吳冠中
- 1249字
- 2024-04-24 14:31:18
婚禮和父親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最高的奢望,我有幸品嘗過這種歡樂。往事如煙,我和妻已是白頭老伴,但當年婚禮中的父親形象卻永不消逝。
父親是農村小學教員,兼種田,因子女眾多,家庭生計艱難,考慮到田地少,子女長大分家后更無立錐之地,因此竭力設法讓子女讀書,將來出外謀生,免得留在家里沒有活路。為了子女上學,他一生勤儉、節省到了極點,鄉里人說他連尿也要憋回家尿在自家糞坑里。我是長子,最先實現他的意愿,努力讀書,考進不要錢的師范學校,年年爭得獎學金,靠考,一直到考取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的公費留學生,中了狀元了!農村通信不便,當父親得知消息時不知他和母親是怎樣的欣喜,而且,此后不久,又通知他我們將在南京結婚。
婚期前他趕到南京,內衣口袋里藏著一百塊錢,口袋用針線縫住。他沒有告訴我如何籌措到這筆“巨款”,無非是糶稻、賣豬、賣雞蛋、向親友借貸……其實我事先并未向他要錢。當他摸出那一沓厚厚的鈔票,我似乎看到魯迅《藥》中的華老栓,一清早出門時又按一遍腰里硬硬的銀子,趕去換人血饅頭來為兒子治病。為了省錢,父親是坐慢車到南京的,車又誤點,抵我們宿舍已是深夜。未婚妻拿出餅干請他吃,我知道他的習慣是不肯吃的,但這回真的吃了。吃了一些,未婚妻又請他再吃,我想這是多余的客氣,但他居然又吃了。這樣幾次推讓,他確乎吃了不少。事后,我們才知他從早晨離家,搭輪船,換火車,一整天沒舍得在路上吃飯,而我們自己因無開伙條件,只在大食堂搭伙,就未考慮到給他做點什么吃的。
我們的簡單婚禮在勵志社舉行,因社內有老同學,費用給優惠,但沒中餐,只是西餐,西餐就西餐吧。父親生平第一次見西餐,我傍他坐,時刻照顧他。當服務員捧上一盤整條大魚,輪流讓客人各取所需,首先送到父親面前,這當兒,正有人同我說話,未顧及父親,他驚訝了,一面搖手:我吃不掉那么大魚。我連忙用刀叉幫他分取一小塊,他因不懂規矩感到難為情。其實,看他那土老頭模樣,別人早都諒解的。而我既中了狀元,作為土老頭的兒子,已毫無愧色。倒是回憶初到無錫城里上學時,真怕同學們譏笑父親的土氣。
在南京舉行婚禮后,我們一同回到農村老家去,父親連人家送的鮮花,雖已開始萎謝,也要帶回家,并一路向不相識的旅客炫耀:這是在南京結婚人家送的。母親和家人早在老家門前等候,我們一到便放起鞭炮來,引來眾多圍觀的鄉鄰和孩子們,父親似乎顯得比平時高昂起來。妻初次到我這農村老家,名副其實的寒舍,我雖曾真實地對她談過我家的情況,但仍不免暗暗擔心她的失望與不滿。但意外地看到我們的臨時新房刷得雪白明亮,處處很整潔,父親和母親為此曾付出多大辛勞啊!
半個世紀流逝了,老屋早已拆除,父親的墳早淹沒于荒草或莊稼叢中,他的兒女天各一方,有時會懷念他。他的孫子,孫子的孩子們不再知道他。鄉里的孩子們也不再知道他。但,就是他,受吳氏宗祠的委托,在村里首創私立吳氏小學。最初的私立吳氏小學今天已發展成一千余師生規模的中心小學。我用他的名義在小學里設立了教學獎勵基金,作為紀念。忘卻的紀念或永遠的紀念!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