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孔子隨喜
  • 薛仁明
  • 2951字
  • 2024-04-12 15:54:04

孔子的“大過”

——老子告誡了孔子什么?

《論語》里頭,孔子曾自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前兩句怎解,歷代爭訟不已,向無定論。我讀書不求甚解,對此爭論,一方面覺得頭大,二方面也覺得無味。可雖如此,我對此章末句,卻是深感興趣。簡言之,我很好奇,孔子到底有啥“大過”?

魯定公九年,五十出頭的孔子,先是擔任中都(魯邑名)宰,政績卓著,才一年,“四方皆則之”,不多久,升魯司空,再升大司寇。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數月之后,就將魯國治理到路不拾遺、商賈不報虛價。就在孔子風生水起之際,“不知怎地”,一下子卻從政治的高峰摔落下來,踉蹌去職,黯然離魯,從此,展開他漫漫十余年的周游列國生涯。這顯然是孔子畢生極緊要、甚至也最緊要的一個大轉折,但是,這也是他畢生最重要的一樁“大過”嗎?

在那當下,孔子恐怕沒太多的自覺。剛離魯時,他更像是個失意的政治流亡者。但凡失意者,難免會憤懣、會不平;孔子雖說不至于此,但悵然的他,仍多有嗟嘆。那天,離開了曲阜,夜宿“屯”地,魯國的師己送行,不平地對孔子言道:先生,您是沒有過錯的呀?。ā胺蜃觿t非罪!”)孔子慘然一笑,“吾歌,可乎?”(我用唱的,行嗎?)于是唱道,“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婦人的口舌,可以離間君臣,使賢臣出走,使國家敗亡),最后,又不無自嘲、故作輕松地唱了兩句,“優哉游哉,維以卒歲!”(我就逍遙散蕩,湊和地打發日子吧?。?/p>

師已回到曲阜,據實將孔子的話轉告給魯國第一權臣、也是使孔子離魯的關鍵人物季桓子,季桓子聽罷,喟然嘆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季桓子聽得出來,孔子說的是群婢,矛頭當然是指向他;此番說辭,不過是孔子的婉轉罷了!真正的問題,又哪里是因為那群美女呢?

外表看來,這事是導因于孔子大展長才之后,引起齊君戒懼,擔心魯國一旦強大,將成齊國威脅,于是送美女八十人、寶馬三十駟,刻意拉攏,借以分化。這時,季桓子看了又看、想了再想,最后決定請魯定公接受齊國這番“心意”,遂偕同一道“往觀終日,怠于政事”。這時,子路沉不住氣,首先對孔子言道,“夫子可以行矣”;孔子則猶抱一絲希望,想再緩緩;就看看魯君大祭之后,是否將該給大夫的祭肉援例送達。結果,孔子失望了。

這時,孔子心中百味雜陳,離魯的路上,不免要感慨時運不濟、受困于“主昏臣佞”之局!可能得反復琢磨了一陣子,才意識到事情沒那么簡單。季桓子的“往觀終日,怠于政事”,顯然只是一個政治動作,裝昏庸、當佞人,其真正目的,也就是要“攆”孔子走;季桓子不過是在齊國示好之際,趁勢與齊國唱唱雙簧、“里應外合”罷了!這一切,其實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季桓子與齊國對他的戒懼,慢慢想來,也似乎都有跡可循。只是當時他身在局中,又那么意氣風發,對于形勢之變化,對于整個局面的相互影響,憑良心說:失察了!

這失察,可能還只是他“大過”的其中一環。就說齊國的問題吧!最早,作為一個小國,魯國長期事晉,后來叛了晉,改事齊,遂有齊、魯兩國的夾谷相會。說是相會,其實兩國有著從屬關系,本來就不對等,因此,夾谷會上齊君并不把魯君太放眼里,也不覺得有必要弄得過于嚴肅,于是,先是演奏了熱鬧喧嘩的夷狄之樂,(否則,正式的雅樂多難聽呀?。┙又?,又讓倡優侏儒為戲。(反正,就是娛樂娛樂、好玩嘛?。┙Y果,齊國這種近乎戲謔的安排,當下惱火了陪同魯君與會的孔子。孔子覺得齊君無禮之至,簡直就是羞辱魯國;在諸侯會同的場合里,怎可如此輕佻,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便極嚴正、極鮮烈地提出抗議,甚至要求將倡優侏儒以“熒惑諸侯”之罪名,付諸正法。

不管于情于理,這整樁事,本來齊君就站不住腳,再加上孔子的氣勢如此懾人,因此,齊國不僅賠了罪,甚至還歸還了早先侵魯之地。這當然是魯國外交的一大勝利,也是孔子事功的一大成就。然而,《易》講陰陽、講變化,說的是禍福相倚。以魯國對齊國的從屬關系,本身又缺乏客觀上的實力,一下子獲致外交形式的對等與實質的勝利,長久看來,究竟是福是禍?孔子這樣的成就,固然也讓他名震齊國,但如此盛名,究竟又是祥或不祥?夾谷之會孔子做得如此之好、如此之對,但問題的核心,恰恰就在于做得太好、做得太對。太好,因此不留余地;太對,因此鋒芒畢露。正因不留余地、鋒芒畢露,才會使得日后孔子在魯國大展長才、風風火火不過三個月,齊國就迫不及待地出手了。

齊國出手之后,問題就回到了季桓子。認真說來,季桓子對于孔子的感受,算得上極其復雜:一則以敬,一則以懼;一則以愛,一則又以恨。他尊敬孔子的人品與學問,愛惜孔子的滿懷理想與干練才華,但是,讓他又怕又恨的,則是孔子一旦伸展了抱負,勢必就要威脅他的執政地位。畢竟,季桓子是僭越掌權之人??鬃痈吲e重建秩序大纛,一心要恢復遭魯三桓(孟孫、叔孫、季孫)架空的魯公室地位;作為三桓之首,季桓子面對孔子這樣的角色,當然會無比矛盾。用孔子,對魯國會大有助益;重用孔子,最后卻會傷了自己。那么,到底用或不用?

季桓子盱衡全局,決定在“安全范圍”之內,可以迂回一用。于是,季桓子與孔子,變成了某種博弈關系;季桓子雖然掌握大權,擁有現實的優勢,但孔子聲望甚佳,又據有道德的制高點。換言之,如果孔子沉得住氣,一如《易》所說的消長之道,迂回轉進、徐圖以待,未必沒有機會成事,更未必會“被迫”離魯。可惜,孔子終究失敗了。

魯定公十三年,時任大司寇的孔子,自中都宰算起,為官不過四載,羽翼其實未豐,但為了實現“理想”,卻冒然出手,建議魯公“墮三都”(拆毀三桓逾越禮制所建的都邑),這下子,難免就觸犯了季桓子的忌諱。當然,孔子以禮制為名,名正言順;至于季桓子,一方面也想借力使力,趁勢打壓孟孫、叔孫的勢力,于是,他明地支持這個政策,先順利拆毀了叔孫的都邑,可暗地里,又指使他都邑(費)的屬下公山不狃等人起兵鼓噪,以圖自保。

一年之后,孔子以大司寇行攝相事,五十六歲的他,終于等到了機會大展長才,一時間,面“有喜色”(連門人都看了詫異!)。深懷使命又意氣風發的他,決定大刀闊斧、放手一搏,首先,“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注】。除掉少正卯這件事,平心而論,孔子做的沒錯,但是,確實又是用力過猛,且再一次挑動了季桓子的敏感神經。這樣的操切,想“一刀切”的做法,其實都是使命深重的道德君子最常犯的“大過”。

結果,孔子與聞國政才三個月,魯國大治,一下子,聲名就傳到齊國了。但這時候,感到不安的,難道只有齊國嗎?孔子的意氣風發,孔子的風風火火,一轉眼,都變成了他周游列國的仆仆風塵。孔子失敗了??墒?,《易》講陰陽、講變化,說的是禍福相倚。失敗后的孔子,從此棲棲遑遑,幾度落魄如喪家之犬,但是,他似乎因而想清楚了當年老子告誡他的那段話,“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威儀容色)與淫志(過大的志向),是皆無益于子之身?!蹦菚r,孔子走在黃土大地上,一陣陣風、一陣陣沙塵,吹得他眼睛幾乎要睜不開,可他心里,卻是越來越明白了。

【注】此事在宋儒之后,多被質疑。個中之爭論,早已陷入考證的泥淖,變得汗牛充棟了。目前處于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狀態。我個人相信太史公的歷史判斷,因為,我沒見過有人比太史公史識更高??蓞⒖甲疚摹懂斕饭c孔子覿面相逢》(收入《其人如天》一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盐津县| 灵寿县| 哈密市| 高密市| 马关县| 江油市| 芷江| 游戏| 铁岭市| 鄂托克前旗| 小金县| 保靖县| 无棣县| 南京市| 朔州市| 泽库县| 安化县| 南靖县| 喀喇沁旗| 繁峙县| 休宁县| 娱乐| 沅江市| 朝阳市| 揭阳市| 沛县| 福泉市| 太康县| 河曲县| 临朐县| 略阳县| 泊头市| 灌阳县| 邯郸县| 成武县| 阿荣旗| 广东省| 林芝县| 抚松县| 吉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