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廣開財路
- 再造盛唐從掃平安史之亂開始
- 公孫無咎
- 2149字
- 2024-09-16 00:10:00
“王縣尉所言甚是,這木材和商人倒是好說,只是這瓷器匠人,實在難尋的很,大多在世家大族手中……”
段榮連連感嘆。
其他幾人也是一個個發出感嘆,這個時代世家對知識和技術的壟斷是很嚴重的。
普通人想要獲取知識和技術真的很困難。
就連一本普通的論語也要兩貫錢,其他真正有用的書籍更貴,大多數情況是有錢都買不到。
就說當年太宗皇帝得知范陽盧氏手中有《齊民要術》這本書。
李世民派人攜帶千金前往求取,還被直接拒絕了。
后來還是關中一老農無意之中在家中夾壁發現,這才進獻給朝廷。
李惲看著議論紛紛的眾人,面帶微笑的抬了抬手,待眾人安靜下來之后,他這才說話。
“燃料和商路的事,大家不用擔心……前番咱們不是在滴水巖找到了石碳嗎,那石碳若是做成焦炭比木炭更佳,火力更猛!”
“至于商路這個也不用擔心,信安王府在長安、洛陽、太原都有一些鋪子……”
“瓷器匠人確實難尋,不過陶工縣中應該不缺吧?”
李惲最后一句話卻是向王進說的。
“這個倒是不缺!”
李惲點了點頭繼續道:“制陶和制瓷其實差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最大的問題一個是原料一個是火力……這兩樣咱們都可以解決……只要多實驗總能成的。”
商量以畢李惲隨后給眾人一一分配了任務。
李瑄與李輝兩人負責整頓府兵和招募團結兵,李惲給兩人都任務是一個月內募集兩營兵。
李瑄與李輝兩人原本就是從八品上御侮校尉,擔任營校尉正當合適。
杜威與王進一樣乃是地頭蛇,這征募陶工之事自然交給他。
王進則負責滴水巖煤礦的開采和焦炭的制作,焦炭制取方法李惲也一并給了他。
至于礦工,當然就是黃丹鄉一戰的俘虜了,用這些人當礦工,在李惲看來也算是廢物利用了。
至于其他人,自然也同樣分配了任務,李惲自己反而清閑了下來。
每日就是寫寫字,練練武,調戲一下楊盈,日子過得美滋滋。
“我這也算是垂拱而治了吧!”
……
眾人的行動速度還是很快的不過三天時間杜威就把陶工找來了。
王進那邊也已經開始大規模開采石碳,并嘗試著制作焦炭。
“好好好!”
李惲與幾名陶工交談一番后大感滿意。
第二日,他就親自帶著人過了江,前往瓷土礦所在地。
實際上瓷土礦距離縣城并不遠,過了江不過七八里就到了。
“池威你看看此土如何,可能用?”李惲向領頭的陶工詢問。
池威聞言,俯下身捻起一點土放入口中。
“明府,這就是瓷土,不過用此土制陶太浪費了……制陶用普通的陶土就行了!”
李惲道:“制陶你們才是專業的,不知用什么樣的土最好?”
池威道:“小人學藝之時,師父曾言瓷土旁定然有陶土……”
“不知陶土是什么樣的!”
池威當下把陶土的模樣給眾人描述了一番。
李惲點了點頭,當即命眾人分散開來尋找陶土,并開出了賞格,“找到合適的陶土賞錢一貫!”
眾人聞言興奮的分散開來,四處尋找陶土。
派出去尋找陶土的人很快回來了,每人帶了一把土,有淡紅色的,青灰色的,也有略微帶了一些白色的。
李惲自然是不懂得分辨的,如何分辨之事,自然是交給池威幾人。
池威幾人還是老辦法,把各種土放進嘴里品嘗。
看得李惲一直為幾人擔心,生怕幾人中毒了。
好在幾人經過一番品嘗之后,很快找出了需要的陶土。
池威捧著一把淡紅色的土走到李惲面前,“明府這就是最好的陶土!”
“仆敢保證,用此土定然能燒出好陶器!”池威拍著胸脯道。
李惲聞言笑了,“你們才是專業的,制陶之事就交給你負責……若是做好了,某不吝賞賜!”
池威拜道,“多謝明府,如今卻是要先建窯,還有制陶用的碳也要盡快運來……”
“這個你放心……你以為窯建在何處為好?”
池威從身后拉過一人,“明府陶土就是他找到的,小人問過了陶土就是在前方丘上找到的,為了便于取土和運輸,窯口建在前方丘下最好!”
…………
李惲隨即命人去把附近的里長請了來。
“小人歐陽拜見明府!”
“快快起來!”
李惲隨即把自己的目的說了出來。
“某欲在此建窯,需要工人建窯修路……也不讓百姓們白做,一日五文,另外提供一頓飯……”
聽說建窯還有工錢,還提供一餐飯食,歐陽的臉色一下子就變了。
他忙不迭的答應了,隨后趕忙回村叫人。
看他那樣子,仿佛生怕被人把這事搶走了一樣。
不過一個時辰,歐陽就帶著幾百個村民趕了過來。
池威上前與歐陽交流了一番,很快就見歐陽吆喝了起來,百姓們在他的吆喝下也開始忙碌起來。
…………
從古至今,勞動人民做事都是勤懇且高效的,李惲一直在觀察,這一天每個人都非常賣力地做事。
為了調動村民們的積極性,李惲還讓人買來了幾十斤肉和一些魚。
此時雖然是盛世,但普通的村民也不是天天能吃肉的,好些的人家三四天能夠吃上一回,差些的人家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吃上一回。
大唐雖然并不禁止食用牛肉,但內地漢人主要食用的肉食還是狗肉,狗的產肉量可是不高的。
北方邊地倒是不缺牛羊肉,但限于保存技術的問題,要運到南方來卻是不易。
僅僅用了三日,陶窯和聯通官道的路就已經基本建好了。
李惲也沒有食言,陶窯和道路修通后李惲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給參與建窯的村民發錢。
錢不多,每人三十文,按現在的物價在可以購買三斗半黍米,這些米足夠一個普通百姓一月之需。
錢發下去后,村民們的熱情更加高漲,秦和西漢之后,官府征調百姓干活就很少會發錢糧,基本上都是無償的,屬于百姓的義務。
原本百姓看李惲與看其他的官吏并沒有什么不同,如今在村民們手中,李惲的形象頓時又不一樣了。
人人皆呼李惲乃是“青天!”
里正歐陽也是感嘆道:“活了大半輩子,還是第一次當官的給百姓發錢……”
李惲聽在耳中卻頗有些不是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