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口蜜腹劍
- 再造盛唐從掃平安史之亂開始
- 公孫無咎
- 2082字
- 2024-09-10 13:06:15
章仇兼瓊這時卻是做了一件讓人驚訝萬分之事,他竟然親自替李惲磨墨。
章仇兼瓊可是劍南節度使啊,乃是蜀地最高軍政長官。
他竟然親自替李惲這樣一個年輕人磨墨。
不認識李惲之人,這時皆是紛紛向周圍人打聽李惲的身份。
可惜李惲前來成都不過區區幾日,知道李惲身份的不過區區幾人而已。
因為打聽不到李惲的身份,眾人對李惲更是好奇。
李惲本身字就寫的不錯,又經過高適,李白的一番熏陶,如今的字雖然談不上大家,但也不是常人能比的。
“好字!”
章仇兼瓊一邊研墨,一邊不斷的發出贊嘆。
李惲放下筆,滿意的看了自己謄抄的詩后,雙手捧起來送給了章仇兼瓊。
“好詩,好字!”
章仇兼瓊再次贊嘆。
“來人,給我送下去,裱起來!”
“另外尋良匠,雕刻出來供百姓們參看!”
“諾!”
這個時候,周圍的人也都知道了李惲寫的《競渡詩》。
一個個贊嘆道:“比下去了……比下去了……”
“李二郎此詩,當為第一!”
鮮于仲通此時也出言贊道:“不愧是長安三杰之一!”
周圍之人聞言問道:“何為長安三杰!”
鮮于仲通向周圍大聲道:“前番長安之人,把李太白、高達夫、還有這李惲并稱為長安三杰……”
說著他又把李惲那首牡丹詩念了出來。
“彩……”
周圍之人皆是紛紛喝彩。
遠處之人則是吩咐打聽情況。
短短時間,李惲就讓參加這次端午盛會之人記住了他的名字。
許遠更是感嘆道:“生子當如李二郎,郡王殿下好福氣啊!”
高臺下李瑄,李平等人聽到周圍人的贊嘆皆是與有榮焉。
楊釗也暗想道:“這次某果然沒有看錯人!”
唐人好詩文,有才名之人在哪里都能讓人高看一等。
跟隨家人們一起來觀看盛會的士女們,此時一個個也被李惲所吸引,都在讓家人打聽李惲的身份。
鮮于仲通這時也把李惲的身份透露了出去。
成都的士族少女,現在都知道李惲的事跡,宗室、郡王嫡孫、詩人,年紀不過十七八歲就已經是正七品的犍為縣令。
這么多身份疊加在一起,讓少女們春心萌動。
士女們一向大膽而奔放,她們三五人聚在一起嘰嘰喳喳,對李惲評頭論足。
這些士女邊偷看李惲,邊悄悄說話,不時傳來銀鈴一樣的笑聲。
參加詩會的年輕人們這時皆是對李惲羨慕不已。
就連那原本向李惲挑釁的青年,也向李惲躬身一拜,可謂是心服口服。
章仇兼瓊見之卻是在一旁哈哈大笑起來,此時李惲方才知道那青年竟然是章仇兼瓊的外甥。
當夜章仇兼瓊又在節度使府中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夜宴。
這一天整個成都也取消了宵禁,整個成都城內外都陷入了狂歡之中。盡顯盛唐氣象。
李惲端著酒杯站在高樓之上,看著陷入狂歡之中的成都。
在心中默默發誓,“我李惲重活這一世,定當守護著盛世……李隆基、李亨若是你們不行,那就換我來!”
“郎君在想什么呢?”
這時楊盈跟了過來。
李惲指著城內的萬家燈火道:“楊盈你可有所感!”
楊盈道:“奴不懂什么大事,只知道若是能永遠如此就好了!”
李惲聞言默默的點了點頭,“會有這樣一天的!”
說到這里,李惲緊了緊拳頭,再次肯定的道:“定然會有這樣一天的!”
千里之外的長安,李林甫也與李祎達成了和解。
回府之后,李岫向李林甫問道,“阿耶就這樣放過嚴家?”
李林甫微微一笑,并沒有回答他的問題。
李岫見李林甫不說,也就沒有再問。
第二日他卻是召見了嚴挺之的弟弟嚴損之。
“下吏拜見相公,不知相公今日相詔所謂何事?”
“嚴公何必如此多禮……今日請公來此,是有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嚴損之聞言道:“不知是何好消息?”
“圣人今天跟我提起令兄了,圣人如今有意再次啟用令兄,這可是個好機會,你得趕快想辦法讓令兄回長安見一見圣人。”
嚴損之為難道:“兄長如今遠在絳州,哪有機會呀!”
李林甫道:“這還不簡單,可以上奏朝廷,就說中風了,需要回長安治病。公且想想,令兄若是回到長安,圣人哪還有不去看望的道理?”
嚴損之覺得有些道理,回府之后就寫了一封信轉告嚴挺之。
嚴挺之早就想回長安,也沒有細想,就按李林甫的說法去做了。
李林甫拿到嚴挺之的奏章后,稟告李隆基:
“圣人想重用嚴挺之,怕是要失望了,嚴挺之如今歲數大了,而且又得了風癱病,怕不能擔任要職了。
李隆基皺了皺眉道:“卿以為該如何?”
李林甫躬身道:“嚴公畢竟有公于國,不如讓他擔任個散秩,享受優厚的俸祿,使他有錢治病。”
李隆基嘆息良久:“唉!朕正欲重用于他呢,想不到他現在竟然是這個樣子。”
太子李亨在得知此事后,大怒,“李林甫果真是口有蜜,腹有劍!”
很快整個長安里坊各處都在傳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李林甫聽到流言后,并沒有生氣反而是“哈哈”大笑起來。
不過,沒過幾日那慫恿李漁襲擊李惲的嚴武就被人發現淹死在曲江池里面。
……
端午盛會之后,李惲并沒有再繼續在成都停留,在向章仇兼瓊稟報之后,第二日就離了成都往犍為縣而去。
這一次李惲一行人并沒有走陸路,而是選擇走水路。
此時的岷江水量充足,通航條件非常好,江面上船只也很多。
實際上近代之前岷江一直被當做是長江的上游,反而是金沙江被認為是長江的支流。
是以在先秦之時,蜀地還一度被稱為“江南”!
順著岷江一路南下,不過大半天的功夫就到了犍為縣下轄的清溪鎮。
不過這清溪鎮卻不是后世的清溪鎮,而是后世縣城所在地玉津鎮。
這清溪鎮正是王勃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詩句中五津中的第三津。
因為已經到了飯點,李惲等人也停船靠岸準備尋一個酒肆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