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改革開放后農業科技傳播體系的缺憾和困境

一、行政力量主導的傳播體系失去原有效能及效益

1949年以來,行政力量在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中國國情來看,行政力量的作用在最初是有積極意義的。依靠國家行政力量,可以集聚我國有限的農業科技力量,構建一套完整的科技傳播體系,規模化地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

計劃經濟時期“以糧為綱”,農村所種植的農產品沒有太多的品種變化。農民個人對土地也沒有自主權。農技推廣部門的工作重點大多是培育良種、提高產量、減少病蟲害、合理灌溉等內容。這些技術適用面較廣,推廣起來也比較容易。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計劃經濟時期農業技術傳播工作的政治性很強,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城鄉分割治理達到以農補工、優先發展工業的國家戰略目標。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與行政體系相配套的四級網絡。設計這個體系時,行政的考慮比技術的考慮更為重要。農民沒有農業技術的選擇權,技術供給者與農民之間是命令與接受的關系,這種關系從根本上屏蔽了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只有消極對待、被動接受的“權力”。在指令性經濟中,技術只是行政機構實現政策目標的工具。

改革開放之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等農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增產增收,隨著農產品數量的增多,新的問題出現了。一方面,由于農產品相對過剩,價格出現較大波動,農用物資成本上升,農民陷入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種提出更高要求,新興農產品供不應求。原有體制下建立的農業科研和推廣機構囿于慣性思維,缺乏對農產品市場的調查了解,仍然以上級單位的指令為行動依據,難以滿足農民和農業日益多樣化的技術需求。

面對這樣的狀況,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也在艱難地順應潮流進行著改革。但是由于農技站的體制脫胎于計劃經濟時期的農業生產體制,受制于行政體制的管理系統,很難適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提出的技術要求。此外,農技站存在著傳播手段落后、技術力量薄弱、技術推廣人手少、配套資金不足等問題。所以,不僅沒能為農民快捷便利地提供所需要的科技信息,反而在改制過程中更加削弱了自身力量: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立刻陷入“網破——線斷——人散”的被動局面,其中鄉鎮一級農技推廣機構的問題尤其突出。首先是管理體制的計劃經濟特點難以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致使組織結構渙散;其次是人員冗雜,效率、技能低下,無法履行職能,難以在大范圍內及時了解和現場解決農民的技術難題。

早期有關農業科技傳播的農村調查研究顯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每年到田間地頭與農民面對面交流、聽取意見的機會極為有限。他們的任務往往是盡力完成上級委派的項目,農民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單位里的黑板報一季度才更新一次,內容多為季節性常識。不少地區有線喇叭年久失修,難以發揮效用。這些服務手段的使用和維修十分不規范,占用了大量資源,傳播效果卻不甚理想(孔祥智,2009)。

此外,政府承擔的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有償服務尚未分離,農技站經費來源和使用不規范,鄉鎮技術人員普遍待遇偏低,積極性沒法調動,無法提供農業建設所需要的技術支持。而且大多鄉鎮農技人員的技術陳舊,傳統的農業技術遭到冷落。這些狀況,直接影響了以行政力量為主導的農技推廣體系的生存與發展。

二、行政化的農業科技推廣壓制了農民主體意識

農業技術從中央到鄉村的層級傳播模式,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農業科技資源及信息,都依賴于上級的分配和下撥。農民的科技需求、信息需求、農民亟待傳遞的信息,卻很難有正常的機制或通道“上達”農業技術部門。上一級的行政力量能夠對下一級的行為產生決定性作用,卻沒有逆向的反饋渠道。

隨著中央對農業建設的日益重視,地方政府也普遍相應地重視起來。但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無視科學、無視農業生產自身規律、一味追求政績的現象,盲目追求國外引進、追求規模效應,大規模地推廣某種經濟作物,“一刀切”地采用各種政策和行政手段,短時間內集中推廣特定農業項目,甚至不惜毀壞現有農作物,導致農業生產一哄而上。特別是有些鄉鎮政府,為建成省內、全國乃至亞洲規模最大的種植或養殖基地,甚至動用了一些極端的行政手段。這些所謂農業技術的推廣,未經過科學論證,低估甚至忽視了技術推廣中必然會出現的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而一旦風險出現,缺少科學的應對方法,農民利益往往受到巨大損害。這種科技推廣,無論其動因如何,最終容易令農民對那些自己并不了解、也非自己主觀意愿,但卻需由自己來承擔后果的農業科技推廣行為產生抵觸。我們在2000年以及2006年前后的農村調研中,就聽說過有些地方曾經出現鄉鎮政府讓種什么、農民就不種什么的尷尬局面。

在調研中還發現,許多地方政府都存在著盲目建設農業高新園區,重形象、輕實效的現象。農業高新區無論在規劃建設,還是運營維護方面,都由當地政府承擔,少數地方政府扶持本地農業龍頭企業心切,在資金、稅收、土地等方面給這些企業大開綠燈,導致這些企業的經營完全依賴政策資金,國家投入的大量經費未能真正落實到農民身上。

有很多地區的農民由于天然的地域限制,又因為獲取信息的渠道不通,難以了解更新更多的農業新技術,只能被動地接受政府給予的信息,或通過農戶之間小范圍的交流,參照其他農戶的技術選擇。

在這樣的農業技術傳播體系中,農民處于被動的地位,很難擺脫因循守舊的傳統心理束縛,很難有能力、有條件自主地對科技信息進行抉擇,很難自主地參與科技信息的推廣,同時也很難與傳播者進行信息溝通與反饋。

而在市場經濟中,技術往往是實現目標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技術的選擇、運用應該基于一個良性運轉的系統,而非僅僅依靠少數個人或行政精英的選擇和決策。

我國過去采取的工業、城市優先發展戰略,剛性的城鄉分割制度以及僵化的農業生產機制都嚴重地抑制了農民的自主性,農民普遍缺乏自主的市場意識和信息意識;政府、技術專家所具有的政治和技術權威,壟斷著技術的選擇、評價、推廣活動;與農民密切相關的農業技術傳播,長期以來也是依靠一元化的行政手段推進。

隨著農業市場化進程的速度加快,我國農業科技傳播服務體系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但總體來看,還是沒有擺脫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的傳播模式。農業科技實踐中資源、信息的分配,還是通過上級的業務指令和行政命令來完成。

這是一種對上級負責、受命于上級的動力機制。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傳者本位”觀念。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農業科技傳播注重的是上級指定信息傳達的情況,農民只是信息的接受者。

這一系統中,變化、調整的動力主要來自行政體系內部,而非由來自生產主體的動力進行調整。要言之,在這一切活動中,作為生產主體的農民被排除在技術選擇、技術推廣的過程之外。

科技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不是無條件的,需要與制度創新、觀念創新整體協同才能產生巨大威力。就農業科技傳播領域而言,農民事實上已經成為經濟與社會變遷的主體。現代農業科技信息要得到有效傳播,并轉化為農業生產力,成功的關鍵在于勞動者技能素質的提高,即農民主體意識的形成。

為此,提升和培養農民的市場意識、主體意識,消除地方政府和農業科技供給方的獨斷,建立對話和交流的機制,讓農民成為科技傳播的參與者已刻不容緩。

三、難以預見、難以承擔的農業科技傳播風險?

我國傳統的以行政力量為主導的農業技術傳播體系,實際上是一種線性的傳播模式。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埃弗雷特·M.?羅杰斯(Everett?M.?Rogers)提出“創新的擴散”理論,開創了發展傳播學研究領域,對傳播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個理論一度廣泛地運用于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中,在參與發展中國家的變革研究中,成為研究傳播與發展關系的主導范式。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一范式開始被質疑,并受到各種批評。丹尼斯?麥奎爾(Denis?McQuail)和斯文·溫德爾(Sven?Windahl)在《大眾傳播模式論》中給予了中肯的評價:“盡管存在著上述批評,我們只想強調的是,這個模式是十分有用的,它并非創新—擴散過程的完整或唯一范式”(丹尼斯·麥奎爾、斯文·溫德爾,1987)。

這一范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是一種受線性思維方式主導的傳播方式。西方國家的經典發展模式是線性工業化模式,其發展理論當然會受到這種線性模式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模式必然會出現各種弊端,就連這種理論的開創者羅杰斯,在10多年后也不得不承認,這個模式的弱點就在于它對線性效果的過分強調,以及它對地位和專長的等級制的過度依賴。羅杰斯在1976年發表了《傳播與發展:一種主導范式的消失》,宣告了這種主導范式的終結。

在我國農業科技傳播中,線性傳播模式表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種以行政組織為主導的、以技術推廣者為監管的單向推行的傳播方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政府以行政手段配置農業技術和信息,構成了一個行政性很強、規模龐大、結構清晰、層級分明的傳播體系。這種傳播體系的傳播程序、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過程都是自上而下、從組織到組織的。這種傳播方式可能與羅杰斯曾經提出的創新推廣四階段不完全一樣,但是,其線性的思維方式和傳播方式,顯然更為明顯。這種方式,在當時技術條件不完備、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以及人民公社的體制、計劃經濟的條件下,不會產生巨大的沖突與風險。

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進,隨著我國一系列新的農業方針、政策的推行,我國農業結構已經遠遠超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所形成的那種單一的組織結構、生產結構以及生產品種的結構。這種以行政組織為主導、單向推行的線性農業技術傳播模式就出現了與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弊端。比如,缺少科學論證,以行政力量去大面積推行、推廣單一新品種,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平衡被打破,產生罕見的病蟲害蔓延的生態風險;又比如,缺少對農業科技傳播中的市場風險預估,從而出現農產品銷售、加工、存貯等方面的市場和經營風險,等等。南京溧水白馬鎮,被譽為“中國黑莓之鄉”,是國內最大的黑莓種植基地,主要供應歐美市場。后來受到歐美金融危機沖擊,黑莓市場需求急劇下降,農民措手不及,經濟損失很大。我們在當地調研時,目睹了農民手中滯銷的黑莓大面積地腐爛在田間。當初白馬鎮確立這一科技新品種種植項目時,國際市場需求旺盛,鄉鎮政府一再擴大耕種面積;同時出于地方保護主義的考慮,地方政府采用行政手段阻止外地商販到本地收購緊俏的黑莓,以保證本地加工銷售企業的壟斷經營。當市場需求突然發生逆轉時,黑莓不耐保存,本地現有的貯存條件、加工能力不足,外地具有巨量儲藏力的企業缺少有效的市場對接,結果導致農民利益受到極大損害。究其根本,地方政府在引進農業科技新品種、培育新品種、擴大新品種的種植面積時,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市場風險預估、技術論證缺位,生產主體者缺位。一旦出現風險,政府和農民一樣束手無策。這樣一來,也導致農民很難再認同政府的行為。

從另一方面來看,在今天的農業生產環境中,農民已經成為整個生產環節中的主體,是他們在承擔市場和經營風險。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無論是選擇品種、改良品種、引進新的養殖品種、引進設備和更新,還是新技術的投入與回報、風險成本的評估以及承擔風險等方面,都應該由農民通過學習來自主判斷、自主決策。基層政府如果不能(也不應該)替農民承擔風險,那么就不應該成為農民的直接決策者,其職能應當更多地體現在牽線搭橋、組織新技術學習、提供信息等服務項目方面。

在此,如何消除地方政府和農業供給方的獨斷,建立對話和交流的機制,讓農民成為技術傳播的參與者已刻不容緩。

當然,農民也必須在直面風險、科學決策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成長,否則,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就永遠只是一句空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交口县| 阿拉善盟| 北安市| 沈丘县| 前郭尔| 繁昌县| 吉林省| 和林格尔县| 章丘市| 大新县| 永德县| 轮台县| 毕节市| 诸城市| 福鼎市| 灯塔市| 丰台区| 农安县| 新源县| 吉安县| 凤台县| 贞丰县| 浮梁县| 金秀| 合江县| 定襄县| 邵阳市| 凤山市| 舒城县| 龙门县| 元朗区| 辽阳县| 大姚县| 黄龙县| 错那县| 新疆| 阜南县| 江油市| 共和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