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一、城鎮化背景推進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建設

自20世紀90年代末本書作者和所在科研團隊(以下以我們稱)申請并完成了第一個關于農村與媒介關系研究的課題以來,已經過去了近二十年。這期間的農村,尤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下簡稱長三角地區或長三角)的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長江三角洲位于中國東部沿海與沿江發達地帶交匯部,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實力雄厚。2010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提出以上海為中心城市,南京和杭州為副中心城市,把長江三角洲建設成為區域功能完善的、城市分工及產業布局合理的、區內要素流動自由的、生態環境優良的、人民生活舒適的可持續發展地區,成為產業結構高度化、區域經濟外向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國內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示范區,成為中國及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極,中國有實力參與世界經濟競爭的中心區域。規劃提出,到2015年,長三角地區要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其中的一項指標就是城鎮化水平要達到67%;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其中城鎮化水平要達到72%。今天的長三角地區,城鎮化率已經超過70%。

隨著現代化進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傳統意義上的鄉村在長三角地區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的終結,也不意味著鄉村的消失,恰如法國社會學家亨利·孟德拉斯(Henri?Mendras)所說,這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小農的終結”。

2008年國務院發布《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對未來15年土地利用的目標和任務提出六項約束性指標和九大預期性指標。綱要的核心是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2009年6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土資源部提出“保經濟增長、保耕地紅線”行動,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耕地保護的紅線不能碰。

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農產品是保障社會發展的必需品。隨著社會的進步,農產品不僅不會少而且應該更加豐富,這也就意味著農業生產者依然存在,他們依然是社會生產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群體,雖然他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等方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長三角地區自古以來就以魚米之鄉著稱,有著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守住耕地紅線對于長三角地區經濟的飛躍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長三角地區的農業、農村、農民將會持續存在,變化的只是鄉村的發展形態、承載的功能功用,如發生農業的生產方式、信息溝通與交流的渠道、產品的經營模式的變化,以及鄉村農人的素質、生活的格局、對農業生產的處理方法及掌控力度等的變化。而這些變革,恰好印證了農業的現代化程度,因為上述的每項變革,都與農業科技化程度有著密切關聯。

本書作者以傳統長三角地區為重點對象,展開了長期的實地調研工作。其中,對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多次重點走訪,獲取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作者先單獨考察各個區域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現狀及特征,再在綜合比較的框架下予以整體分析。

研究證明,在長三角地區城鎮化建設推動下,大批鄉村居民進入城鎮,土地流轉成為繼家庭聯產承包制之后的第三次土地改革。通過土地流轉,農村土地迅速地集中,規模生產勢在必行;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亦必然形成。于是,對農業科技信息的需求以及農業科技信息的常態傳播也就成為了規模生產的題中之義。

二、本研究實施進程中的思考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我們第三次獲得關于農村與媒介關系研究的國家項目。本次項目旨在研究,在城鎮化背景下,在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經發生巨大變革、農村生產方式已經從粗放轉變為集約的長三角地區,農業信息傳播如何從經驗型傳授轉變為科技信息傳播,并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質的傳播形態。以要言之,本項研究以“農業科技信息傳播”作為研究重點。

研究進程中,我們遇到了一個需要重新審視的問題。申報初期,我們曾擬以“科技文化”這一概念代替“科技信息”。因為在我們此前多次的農村調研中常常發現,文化往往與一個地區的生產習俗、生活方式乃至信息的傳播方式有密切關聯。此番調研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這種文化習俗在當今科技生產進程中的潛在影響。比如,浙人靠海而居,相對而言,海洋文化中契約精神的烙印更為明顯,因此,他們更多習慣于自主形成團隊結構(這種組合方式在本次的調研中極為常見)。相對浙人而言,吳人祖輩更安土重遷,對于鄉村一級組織更加依賴與信任,眾多希望走向富裕或已經走向富裕的農人常常具有極為強烈的鄉村情懷(這一點,可以從對盛澤鄉、丹陽縣等地的調研中看到)。當年的蘇南模式,蘇南人“離土不離鄉”的創業方式似乎也與此特點呼應。滬人所在地區是長三角的科技龍頭,其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呈現出典型的城市推動農村、城市直接與農村對接的特點,城市的科技信息對農村形成有計劃的、領導性的輻射式傳播。凡此種種文化特質的影響,我們均能從調研中頻頻見到,并從中獲得啟迪。

在研究進程中我們又發現,長三角各區域社會文化的差異雖然閃現出上述的特質,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交流與交融更加快速和便捷,經濟增長與發展程度日益趨同的長三角地區,各區域的社會經濟情境有著更為顯著的共同性,文化差異對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影響力雖常常能窺一斑,但始終難見全貌。如果試圖從文化的角度對其作仔細調查與研究,可能需要有更多元的角度與維度。因此,我們決定回歸科技信息概念,即以農業科技傳播體系為研究重點。盡管如此,在蘇、浙、滬三地農業科技傳播體系的調研中,我們用最初所試圖關注的眼光和角度,還是看到并呈現出了一些人文的、地域的文化因子。

三、調研路徑及成果創新

我們以傳統長三角地區為重點區域,展開了長期的實地考察工作。第一步是走進農村;其次是進行有針對性的、多次的調研。如對江蘇省、浙江省,主要是由下而上地進行調研,而上海市則主要是自上而下地展開調研。江蘇省調研地點主要為南京浦口、常州溧陽、鎮江丹陽等地;浙江省選擇杭州余杭地區;上海市則主要包括上海市農委、崇明縣等地。在調研過程中,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情況展開不同方式的調研。

以上海市的調研為例:調研人員首先以一種自選的方式,隨機對上海市的農村如崇明島等地進行觀察式調研。然后選擇以上海市農委作為切入口,力圖把握上海市農業科技傳播的整體現狀,全面了解政府機構在農業科技傳播中所作的努力與創新,以及在傳播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在對上海市農委相關領導、農業科技傳播負責人等進行多次的深度訪談后,我們對上海農業科技傳播的整體現狀有了比較宏觀的把握。此后,則在市農委的引導下,與一些典型的農業示范園區、種植養殖基地取得了聯系。通過這一調研路徑,考量農業科技傳播的總體面貌。課題組還針對性地對春潤水產養殖基地、瀛西果蔬專業合作社等單位進行了專門的示范點考察。

江蘇省是我們長期關注的地方。自20世紀末以來,我們一直在一些區域從事媒介與農村關系方面的研究,這些區域已成為本次調研中相對穩定的工作基地,其調研方式多為約談、訪談。除此之外,為了解更多的相關政策與農業生產信息,又對江蘇省其他相關地區也進行了調研。

在浙江省的調研中,我們發現了許多新農人開設的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公眾號我們聯系了30多名新農人,并通過2015年中國新農人年度人物評選公告獲取了眾多新農人的聯系方式。在此基礎上,通過網絡和電話對這些新農人進行了深度訪談。

進入到實地調查階段,第一站我們選擇了杭州余杭區,調查的對象有5名新農人及其合作者,包括當地的農技專家、技術能手、雇傭工人,也有當地村民以及村干部等。同時考察了5名新農人的農場。隨后又對其他地區10名有影響力的新農人進行了實地調研。

經過蘇、浙、滬三地的調研活動,我們基本收集了研究所需的核心數據與材料,并在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對三地的農業科技傳播體系進行了切合實際的歸納與提煉。

另外,我們還對其他相關地區進行了考察。2015年,我們同團隊調研成員深入到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和馬鞍山市一些農村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

在過去的一兩年,我們還對較偏遠的中西部地區進行了走訪,試圖在全國農業科技傳播的整體語境中進行對比觀察。具體而言,我們考察了河南省新鄉市、河北省興隆縣的農業科技傳播狀況,調研了甘肅省隴南市康縣的農村傳播實踐。整體來說,實現了以傳統長三角地區為重心,以全國其他地區為輔助,收集豐富、全面的數據資料的調研目標。

本書包括以下幾個核心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我國農業科技傳播體系的思考”。從歷史與當下、國外與國內綜合觀照的視野,思考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的過去與未來,并提出研究問題。第二部分是“長三角地區不同區域農業科技傳播創新模式的總結”,對江蘇、浙江和上海三地的農業科技傳播現狀進行了分別論述,總結了三地的個性化特征及其傳播模式。第三部分為“我國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傳播模式的意義及價值”。這一部分在蘇、浙、滬的區域研究基礎上,試圖對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傳播的整體現狀進行宏觀把握,并由此提煉出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傳播模式,分析其特征。最后一部分以“補充思考”的形式呈現,主要是記錄整個研究進程中的局部成果及相關心得。

總體說來,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對蘇、浙、滬等地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模式進行了探索,理清了其基本面貌與發展趨勢。對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科技傳播體系從理論上進行了總結提煉,試圖為全國農業科技傳播體系提供一些樣本性的示范。

作為對本研究創新的補充,借用調研期間專家咨詢會議上一位專家的發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業發展的總特點是市場為導向的產業化、精細的專業化、產業的規模化。因此農業發展比以往更加需要科技推動。當下農業科技傳播亟需解決的是農業科技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我們針對長三角的調研,總結出蘇、浙、滬三地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的三種模式:江蘇模式,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主導,連接科研單位和普通農民;浙江模式,以個體農業大戶、專業戶為主導,傳播農業科技給普通農民;上海模式,以政府為主導的專家‘一插到底’的方式,直接推動農民采納科技。

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傳播的總體經驗對于西北等落后地區的借鑒意義在于: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解決農業科技傳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邛崃市| 开远市| 康定县| 察哈| 河间市| 东城区| 清丰县| 镇原县| 冷水江市| 伊金霍洛旗| 任丘市| 青岛市| 黑河市| 来宾市| 襄垣县| 永丰县| 武鸣县| 甘德县| 揭西县| 城市| 铜梁县| 石柱| 绥棱县| 铜山县| 沈丘县| 安化县| 班戈县| 织金县| 庆阳市| 江安县| 云龙县| 恭城| 西乌珠穆沁旗| 黑水县| 项城市| 炉霍县| 古田县| 辽中县| 新闻| 萨嘎县|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