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種云的拉鋸戰
- 三國?為了丞相大人得加錢
- 天師府門生
- 2030字
- 2024-06-12 11:17:04
太平軍拿下南昌以后,為了穩定人心,并制造輿論,種云弄出了一本名為《建天京于金陵論》的小冊子。
在這本小冊子上,有太平道所有高層的表態。大家的語氣一致,全都盛贊南京“虎踞龍盤”,“形險地勝”,是定都的首選,集體為種云的決策“抬轎子”。
太平軍定都南京,這事也就這么定了。種云的打算是,把劉禪忽悠來,做傀儡皇帝,這樣諸葛丞相就不得不來,畢竟劉禪是他手心里的寶。
從這時候開始,東吳,太平軍和曹魏,也開始了三國演義。太平軍也從武裝起義,變成了漢家政權。至于成都,實力不足,只是攪局的。
孫權也是從這天開始,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東吳城。他怕被刺殺,畢竟他老爸和大哥都是這樣掛的。
孫權這個人,原本就貪圖享樂,缺乏大志。面對榮華富貴,他變得徹底腐化墮落。
一把手不管事,身為二把手的江東世家自然就得接過重擔。
陸遜忙的不行,他要協調各方關系。諸葛瑾帶著江北派發動東征,拿下鎮江、揚州。
曹魏和成都擔心貿易,派代表前往南昌,試探太平軍高層的態度。
東吳得知消息,也是極為震動。
蘇南一地,就占了東吳漕糧的一半。太平軍在南昌站穩腳跟,繼而拿下整個東南,孫權就崩潰了。
這是涉及到社稷安危的大事,不能怠慢!孫權發出數道命令,其中令尾隨追擊太平軍的江東世家,在孝陵衛、紫金山、雨花臺和東西門外建立江南大營,阻止太平軍打蘇州。
江南大營就在南京城外,距離孫權的皇帝府還不到十公里。太平軍在東吳的眼皮子底下扎營,等于是“臉對臉”的對峙。
對于這個腋下之患,東吳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江東世家上下希望立刻拔除。
種云派出太平軍進攻,但因為攻堅能力不足,數次攻勢均是無功而返。
到了4月16日,為了緩解江南大營的壓力,孫權又令欽差大臣諸葛瑾在揚州建立江北大營,以策應江南大營,達到“合力兜剿”太平軍之目的。
孫權很煩,讓陸遜出馬,他以為對于這個太平軍,應該能打下。事與愿違,太平軍防守的也不錯,陸遜也是屢攻不克。
種云和東吳穩住了局面,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就像一把鉗子,將太平軍東進的道路牢牢鎖死。
當然,太平軍攻堅的能力也不行。李元芳指揮所部進攻南京,也是損兵折將,收效甚微。
由于雙方誰進攻,誰吃虧。誰防守,誰占便宜。因而太平軍和江南、江北大營的東吳大軍,開始防守起來,很有默契地選擇穩住,不貿然進攻了。
但是,太平軍當時的地盤很小,僅據有今天的湖南,江西等城市,與曹魏的實力差距太大。如果就這么對峙下去,太平軍的前途堪憂。
種云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決定運動起來,太平軍的主力不能耗在天京城外,必須分散作戰,將東吳的主力調至外線。
太平軍發動的北伐很順利,那就再來個東征,打亂東吳軍部署,順便擴充地盤。
曹魏世家也來信了,他邀請太平軍共同攻擊東吳軍。曹魏皇帝用了曹家宗室為統帥,發動了南征。
5月19日,東吳世家率戰船千余艘,兵員兩三萬人,自南京溯江而上西征。
隨后的一個月,太平軍如同摧枯拉朽一般,連克安慶、湖口,包圍了南京。
面對太平軍的進攻,東吳軍的正規軍被打得丟盔棄甲,只有新任世家顧家,率領的本地部曲有一戰之力。
6月,得知南京被圍,顧家家主率部火速增援,與種云的太平軍在南昌爆發激戰。
此役,種云站在城頭督戰,東吳世家顧家把他的隨從都打死了,但他面無懼色,仍督軍不退,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原本人心渙散的太平軍也成功打退了東吳世家的進攻。
強攻不成,東吳世家隨即命人開挖地道,深埋地雷,試圖將南昌城墻炸開。
但每次炸踏城墻,沖入城內后,最終都被黃天霸和弟弟親自帶兵又趕了出來。
屢戰屢敗,東吳世家命人加大工程量,開挖了一條長達六里的地道。
種云得知情報后,針鋒相對,命人往地道里灌水,再一次挫敗了東吳軍的攻勢。
到了8月初,孫權聞悉南昌久圍不下,隨即派陸遜等人率領溯江而上,增援江東世家。
陸遜等部來到南昌城下后,與江東世家合力攻城,但也未能打敗太平軍。
9月下旬,孫權認為陸遜主持圍攻南昌三月有余,冗日持久,勞而無功,耽誤了整個西征戰略部署,便將其調回革職,坐冷板凳。
陸遜被撤職后,江東世家顧家臨危受命,主持西征戰事。曹魏皇帝又來信了,他讓太平軍打江南,曹魏軍打江北。
相比于半路出家出身的諸葛瑾,陸遜的軍事素質就明顯高出了好幾個段位。
陸遜到了江北,抵達前線后,為了扭轉不利形勢,首先加固了安慶的城防工事。
西征軍不急攻城略地,至少安慶這座軍事要塞,要先穩住。
在穩固防線的同時,陸遜又率部進攻湖北。令有“飛將軍”之稱的周泰進攻安徽臨時省會廬州(合肥)。
得知東吳大軍分兵,曹魏皇帝就像救火隊長一樣,到處奔波,給無能的同僚擦屁股。
10月,江東世家顧家率軍赴田家鎮(今屬湖北武穴)與太平軍激戰。
不久后,因太平軍攻陷黃州,圍困東吳大軍。顧家又馬不停蹄趕到安徽,大敗曹魏軍,解除了陸上之圍。
12月下旬,東吳軍攻打廬州。曹真得知后,將大部隊留在后方,自己只率二千兵馬趕赴廬州解圍。這一幕,像極了幾個月前的南昌之戰。
不過,這一次沒有再發生奇跡。東吳軍在陸遜的率領下,一面圍攻廬州,一面圍點打援。
外線的曹魏軍無法增援廬州,而廬州城內的曹魏軍兵力又很少。曹真危險了,東吳這次要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