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水調歌頭賞析
- 蘇東坡的詩詞
- 我不太懂寫作
- 1247字
- 2024-03-31 20:29:40
**《水調歌頭》書評:一曲流水的千古絕唱**
自古以來,月亮在中國文化中便承載著無盡的遐想與寓意。她是夜的靈魂,是詩人的靈感之源,是離家游子心頭的那盞明燈。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便是這樣一首以月亮為主題,情感豐富、哲理深刻、文采斐然的詞作。
《水調歌頭》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跨越了時空的界限,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首詞作不僅是對月亮的一次深情告白,更是對生活哲理的一次深刻反思。它像是一曲流水的絕唱,溫柔而又磅礴,流淌在每一位讀者的心間。
詞作的開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便以一個充滿詩意的問句,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寧靜而又神秘的月夜。蘇軾以酒會月,向青天發問,這一問,問出了對月亮的向往,也問出了對人生的困惑。月亮的盈虧圓缺,象征著人生的起伏變化,而蘇軾則借此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里的“天上宮闕”不僅是對月宮的美好想象,也是對理想境界的向往。蘇軾以天上宮闕的遙不可及,暗示了人生的無奈與遺憾。然而,正是這種無奈與遺憾,構成了人生最真實、最深刻的體驗。
詞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表達了蘇軾對自由與超脫的渴望,同時也揭示了人生選擇的困境。乘風歸去,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夢想,但真正的自由與超脫,又是否每個人都能承受其背后的孤獨與寒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里的“起舞弄清影”是對自我形象的一種藝術化再現,它象征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而“何似在人間”則表達了蘇軾對現實生活的肯定與珍視。即便生活充滿了困厄與挫折,但只要有愛、有夢想,人間便值得留戀。
詞的下片“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月夜的靜謐與美好。月亮的光芒穿過窗戶,照亮了無眠的人,也照亮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思緒。這種情感的流露,既是對月亮的贊美,也是對生活的熱愛。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里的“不應有恨”是對生活的一種寬容與理解,它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如何變化,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平和的心。而“何事長向別時圓”則是對月亮的一種獨特解讀,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是圓月,也有其殘缺的一面,這正是生活的真實寫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一句是對人生與月亮的深刻反思,它告訴我們,人生就像月亮一樣,總是充滿了變化與無常。但正是這種變化與無常,構成了人生的豐富多彩與無限可能。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詞作的結尾,也是蘇軾對人生最真摯的祝福。他希望人們能夠珍惜眼前的時光與情感,無論身處何方,都能共同欣賞那輪明亮的月亮。這種祝福既是對個人的關懷與鼓勵,也是對整個人類的美好期許。
《水調歌頭》這首詞作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成為了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月亮的美麗與神秘,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實與美好。它像是一曲流水的絕唱,溫柔而又磅礴,流淌在每一位讀者的心間。每當我們抬頭仰望那輪明亮的月亮時,便會想起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想起那些關于生活、關于夢想、關于自由的美好回憶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