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媒介旅行:融合傳播、創意聯動與全域旅游
- 白曉晴
- 3590字
- 2024-04-19 18:16:23
四、全域旅游的發展特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新的發展形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傳統的高速度增長模式要向高質量發展模式轉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產業發展方式;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沖擊,要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產業競爭力,保障產業鏈安全穩固,發展非接觸式業務等成為重要課題。
旅游業作為受到疫情沖擊較為嚴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迫切需要加快恢復,更需要運用創意化和數字化的手段雙輪驅動,進行產業轉型。傳統景區模式在后疫情時代已經難以為繼,全域旅游在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快速推進已成為大勢所趨,不可阻擋。“互聯網+”“文化+”將在促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中貢獻更大力量,“旅游+”“創意+”也將在促進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中創造更多價值。從需求升級層面來看,全域旅游要求消費品類的多樣化、消費品質的高級化、消費方式的便捷化、消費服務的個性化等。從供給升級來看,要求產品品質的提升、環境品質的提升、服務品質的提升等。
(一)良性雙循環:貫徹新發展理念
面對新的發展環境,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把握時代發展大勢、于變局中開新局的科學決策。雙循環指的是以內循環為主體、內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系統工程。雙循環強調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同時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合作共贏。雙循環強調的是量體裁衣,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戰略定位、發展階段和環境條件,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徑;同時注重統籌協調、合理分工、科學布局、協同發展。
發展全域旅游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同時深刻理解且牢牢把握雙循環的內涵,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因此,推動良性雙循環需要從個體、企業、產業、區域、國家五個層面來落實。
1.個體共建共享:旅居雙循環
發展全域旅游要堅持個體共建共享,實現個體在居住滿意和旅游放松狀態之間的良性循環。共建就是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引導城鄉居民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全域旅游建設,將旅游景區與居民生活區域統一起來,讓居民成為景區的志愿咨詢員、接待員,在共同創建、維護景區的良好秩序的同時,享受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以鄉村旅游為例,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和衛生整潔的村容村貌,不僅能夠提升當地的旅游吸引力,更能讓村民也享受安全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當全民都以拍攝鄉村風情短視頻、直播展示自然風光等方式參與旅游宣傳時,不僅能快速擴大當地的旅游影響力,更能提升貧困人口多類型從業技能,拓展其就業渠道。共享需要推動旅游基礎設施、文化公共服務主客共享,共同分享旅游發展紅利,共享旅游業發展帶來的美好生活。在夜間游、周邊游、休閑游興起的后疫情時代,可以通過挖掘當地特色文化基因,打造更充實、更豐富、更個性的高質量旅游體驗產品,充分提升居民在本地旅游的參與感和積極性,共享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發展繁榮的藝術成果。
2.景區綠色開發:生態雙循環
發展全域旅游還要堅持景區原生態綠色開發,實現景區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效益之間的良性循環。景區內循環指的是在開發旅游景區時要堅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原生態是旅游的資本,發展旅游不能犧牲生態環境”。優美的環境是最好的旅游產品,也是最美的旅游生活空間。景區可以運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推進對生態環境的監測、保護、優化。同時,為了“抓住鄉村旅游興起的時機,把資源變資產,實踐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景區外循環還需要轉變思維方式,擴大景區的概念范圍,將景區延伸到整個旅游目的地中。比如可以將傳統景區外的鄉村農業資源轉化為傳統文化資源,挖掘原有文化生態中的獨特要素,改變“景區內像歐洲、景區外像非洲”的不協調現象。
3.產業融合創新:文旅雙循環
發展全域旅游還要堅持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實現文旅產業在文化創意和旅游體驗之間的良性循環。產業內循環包括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之間的循環,用數字科技的力量加速文化轉化路徑,打破在疫情影響下門票經濟、實體經濟對旅游業的桎梏,用創意營銷、設計、體驗的方式延長旅游產業鏈。產業外循環包括文旅產業和工業、農業、交通、教育、康養、金融等產業之間的循環,打造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的品牌產業鏈,擴大當地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4.區域互動協調:城鄉雙循環
發展全域旅游還要堅持區域互動協調發展,實現區域在戰略統籌和合作互助之間的良性循環。區域內循環就是通過將文化旅游發展規劃融入、貫徹到城鄉建設、脫貧攻堅、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各類規劃中,使文化旅游發展空間成為推動城鄉發展要素共享、城鄉產業結構升級、城鄉風貌及環境優化的載體,實現區域內部的城鄉協同發展。如在龍頭景區的引領下,讓周邊村落提供規范的民宿服務,能夠使城鄉旅游形成互動互促的局面,有效加強城鄉間的空間聯系,加快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客源與服務在城鄉間的良性循環,提升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外循環則需要讓全域旅游服務于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如通過建設長城、大運河、長江、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更好地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
5.國家改革開放:內外雙循環
發展全域旅游還要把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整體經濟發展格局,引導原有近1億的出境游客在國內完成新的消費釋放,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面對將保持較長時間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發展全域旅游需要抓住世界經濟復蘇的時間差,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在全球疫情進入常態化階段,安全地吸引更多國際游客來到中國,實現中國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設世界旅游強國。
(二)深入小單元:堅持從縣域抓起
無論在試點探索還是示范帶頭階段,全域旅游都要緊抓縣域建設的發展。把區縣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的基本單元,主要考慮到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把縣級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的基本工作,首先呼應了縣域經濟的發展要求,兩者緊密銜接、深度融入,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旅游產業孤島化、單一化,才能使旅游產業形成集聚效應、輻射效應、拉動效應。
同時,縣域也是我們國家最完整、最基層的行政單位。在《前漢紀》的“前漢孝惠皇帝紀卷第五”中,東漢荀悅談及郡縣制,“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制,國小則無邪心?!瓘闹苿t天下安矣?!币馑际钦f,以郡縣結構的方式治理國家,則天下安寧。縣治放在今日,主要指縣級行政單位。以全域旅游為發展方針,能夠充分發揮縣域這一基本行政單位在現代化治理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
最后,縣域也蘊含著我國最基礎、最接地氣的文化細胞——村鎮。2016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培育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特色旅游小鎮、旅游鄉村的開發將最大限度地挖掘基層文化資源,提供更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文化服務。
(三)跨主體聯動:落實多部門規劃
全域旅游發展還要求由旅游部門單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橫向聯動多部門齊抓共管。旅游業具有較高的跨行業需求度和社會關聯度,過去旅游部門的單一管理難以跟上旅游業發展的節奏,例如,以前的旅游規劃雖然涉及交通、城建、公安部門的管理,但是由于部門管理的分割,協調管理相當困難。而全域旅游就是要打破分割管理的局面,通過撤“局”立“委”,從全域發展大局出發整合區域資源,統籌推進全域旅游的工作開展,形成各部門聯動的發展機制。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由地方政府牽頭,旅游發展委員會協調,橫向聯動公安、工商、規劃、國土、建設、交通等多部門,適合全域旅游時代特點的現代旅游治理機制。具體來講就是“1+3”?!?”就是旅游委員會;“3”之一就是設立旅游警察,現在全國已經有13個省區市有旅游警察,負責維護景點及景點周邊的治安。旅游警察從設立開始就受到歡迎,并且正在加強與國際旅游警察之間的交流和聯系?!?”之二就是設立旅游巡回法庭,這個法庭是流動式的,可以及時調解和處理旅游過程中發生的一些紛爭,已經在很多省份實行。“3”之三是設立工商旅游分局,對一些不規范的經營行為和欺行霸市的行為進行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