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小傳(第二輯)作者名: 洪修平等主編本章字數: 13052字更新時間: 2024-04-19 18:22:51
匡亞明

匡亞明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著名的新聞工作者。他在70余年的革命和建設生涯中,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事業,并為此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長期在黨的宣傳工作、理論工作和教育工作領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和國家古籍整理理論和實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樹和重要貢獻??梢?,他的學術思想是極其豐富的。他是一位博學的革命家,又是革命的博學者;他是一代英才,又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的風范和學術思想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尊重、學習和研究。
一、個人簡歷
匡亞明先生1906年3月17日生于江蘇省丹陽市導墅橋鎮匡村的一個塾師家庭,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6歲時喪父,7歲讀小學,常在牛背上看書。17歲(1923年)考入江蘇省第一師范(現為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讀書,任學生會干部,曾聘請惲代英、蕭楚女等來校開設講座宣傳革命。18歲(1924年)時,國共兩黨合作后,由國民黨元老葉楚傖和國民黨中的左派朱季煢兩人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20歲那年,因積極參加革命活動,被第一師范學校開除學籍。后來由惲代英推薦考入上海大學(插班進入中國文學系二年級,丁玲是他的同班同學)。1926年8月,由羅霖和蔡泰兩位同志介紹加入共青團。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由上海大學團支部書記楊振鐸派到上海著名工業區——滬東引翔港地區擔任團支部書記。1927年(21歲)2月第一次被捕,被英捕房抓走,備受鞭打酷刑,后轉上海防守司令部審訊,入漕河涇監獄,歷時兩個月,經互濟會營救出獄。4月,出獄后改名匡夢蘇,赴滬中區任團區委組織部長。8月,又回上海任團滬東區委書記兼中共滬東區委青年委員。曾向南京地下黨傳達“八七”會議精神。9月初,調滬西任團區委書記。11月,以團江蘇省委委員身份和特派員的名義參加領導了宜興秋收起義(為五人委員會委員之一,任副書記)。12月,回滬任團閘北區委書記(直到1928年2月)。1927年冬,曾被當時的特科紅色保衛隊誤認為是叛徒,后經任弼時堂兄任作民、陳云等人出面代表中央為其平反。1929年春,在蘇州樂益女中執教(張聞天當時也在該校執教)。同年,在蘇州創辦太陽劇社。
26歲(1932年)那年,匡亞明與鄧中夏一起被派遣到中共滬東區委宣傳部編輯《前鋒報》,后被任命為江蘇省徐海蚌特委宣傳部長兼青委書記。此間曾為上海《日日新報》(為中共中央與江蘇省委合辦的公開報紙)主筆。1933年春,任上海總工會秘書長兼宣傳部長。1933年至1937年曾兩次被捕入獄,在“反省院”中研究中國古書。后由中共南京八路軍辦事處無條件保釋,出獄后去延安。
匡亞明先生33歲(1939年)那年任《大眾日報》總編輯。1940年(34歲)5月,路過太行山時在安樂莊村(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東部)太行山深處等待人員集中后一起去延安。其間,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編輯。35歲去延安。在延安棗園以中央社會部為基礎而擴建成立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統一的軍政戰略情報機關——中央情報部工作。中央情報部是中央調查研究局下的重要部門,下設四室,匡亞明任第四室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
匡先生36歲(1942年)那年,在延安楊家嶺任康生的政治秘書,又任整風辦主任(處長),與毛澤東比鄰而居。在后來的10多年中,還曾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及華東局黨報《大眾日報》黨委書記、社長兼總編輯;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宣傳部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副校長兼政治研究院黨委書記及院長;蘇州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遷到上海,任華東局宣傳部常務副部長。49歲(1955年5月)時被調任東北人民大學(后改名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中國高等教育訪蘇團副團長。57歲(1963年5月)調至南京大學任黨委書記兼校長?!拔母铩逼陂g匡先生遭到摧殘和折磨。72歲(1978年)獲得平反并恢復了南京大學領導職務。73歲(1979年)任教育部組建的中國大學校長代表團團長率團赴美訪問一個多月。
匡亞明先生76歲(1982年)辭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職務,被國務院任命為南京大學名譽校長。7月,在江蘇省紅樓夢學會作《還〈紅樓夢〉的本來面目》的報告,任省紅樓夢學會名譽會長。9月13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對孔子進行再研究和再評價》一文。12月,在《文史哲》1982年第6期發表《匡亞明同志談研究孔子問題》一文。
78歲(1984年9月)擔任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1985年春,79歲的匡先生籌備召開中國孔子基金會第二次理事會。3月,齊魯書社出版其《孔子評傳》一書(該書曾獲全國圖書一等獎)。4月,他參加在曲阜召開的孔子基金會部分會長會議,修改基金會章程并發言。10月,在曲阜為“孔子研究院”選址。
80歲(1986年2月)的匡先生主持召開“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第一個會議“《宋應星評傳》定稿學術研討會”,旨在以點指導面。10月,以中國孔子基金會和中共曲阜市委兩家名義向上級黨委申請辦報。11月,南京大學建立了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匡先生任名譽主任。1987年1月,在獲批準后,匡先生為《曲阜報》題寫報頭。
81歲(1987年9月),匡先生向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論孔子和孟子關于戰爭與和平思想的現實意義》(載《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齊魯書社1989年出版)。82歲(1988年)時,他在“教育與社會進步中外學者研討會”上提交論文《關于孔子教育思想與當代教育》,并作致詞《當代教育發展的三大課題》(代序)。11月,參加在德國波恩舉行的“第二次儒學國際討論會”并作演講《孔子仁學思想中積極因素的現代價值》。
1989年9月,江澤民總書記在北京親切接見了他。11月,他參加日本大學創立一百周年舉行的“邁向新的創造的二十一世紀——人間、協調、和平”大會并作演講《二十一世紀新人的形象與社會》。1990年12月,“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之《孔子評傳》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匡亞明先生85歲(1991年6月18日)時,在新加坡召開的“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會議上提交論文《孔子思想研究的新氣象》。6月28日至7月1日,為加強國際交流,他主持召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并作開幕詞。9月,他被任命為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
1992年1月24日,匡先生86歲,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南京大學時,與作為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南京大學名譽校長、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主編、著名教育家匡亞明教授親切交談。
1994年,國際儒學聯合會成立,匡亞明教授被聘為首屆顧問。
1995年1月27日,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學術委員會舉行會議討論匡先生提出的兩點建議。1996年5月15日,90歲高齡的匡亞明先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階段性成果新聞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5月17日,他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節目的記者采訪,制作《匡亞明(上、下)》兩集電視片,之后電視臺攝制《九十老人的追求》電視片。1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胡錦濤專程赴匡老家看望匡亞明同志。11月19日,匡先生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主編會上的即席講話《提高思想水平,寫好高質量的“評傳”》,登載在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動態信息》第89期(1996年11月25日)。
1996年12月16日,匡亞明教授在南京逝世,享年91歲(以虛歲計算)。
二、主要學術經歷和學術成就
匡亞明教授一生追求真理,進行學術探索,從家鄉丹陽到上海,從山東到延安,從吉林到南京,辦報刊、創學校,慷慨陳詞,著書立說。晚年仍孜孜以求,主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主導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方針大計。他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魄,致力于學術事業,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鞠躬盡瘁!他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哲人,又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容量學者、名家,也是一位永遠不知疲倦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對于革命工作,他嚴肅認真、一絲不茍。他既有嚴峻的一面,又有寬容的一面。他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善于欣賞戲曲音樂,自帶詩人的浪漫情趣和瀟灑脫俗的氣質。他游鎮江甘露寺,臨江朗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參加江蘇省紅樓夢學會活動,他對寶、黛的戀愛悲劇提出了獨到見解。在暢游采石磯,體味李白“江心捉月”的境界時,他在太白樓揮毫寫下了“君騎長鯨去不返,獨留明月照江南”的條幅。他于音律、書法都有造詣,走進藝術殿堂時,頗有“顧曲周郎”的氣概。其書法上承唐代書家褚遂良的筆意,看上去正直挺拔,別有氣骨。可見匡老詩人、書法家的氣質也很濃。匡老之為人,深沉有大志。他早年勤于筆耕,賦詩立意,愿做文學家;壯年出生入死,冒著槍林彈雨奔赴圣地延安,成了為祖國解放事業而英勇奮斗的革命家;中年執掌吉林大學和南京大學的校政,成了名聞南北的教育家;晚年潛心學術,推陳出新,以少年時代熟讀“四書”“五經”的扎實功底,研究孔孟儒家學說和中國思想文化史,終于成了惠澤后世的哲人學者。
(一)主要學術經歷、研究歷程
1.倡導開設大學語文,將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傳授給大學生
匡老非常關心年輕學生。“文革”結束后,他發現有不少大學生漢語言和文字水平很低,在他的倡導下,1980年南京大學在全國高校率先開辦大學語文課,并把它列為全校文理科各系學生的共同必修科目之一。他自己還親自授課。實踐證明,大學里開設語文課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思考分析能力,而且對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也起到重要作用。匡老在倡議中強調:
第一,大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性。語文是一切科學文化的基礎,也是從事各項工作最基本的工具。一個人的語文基礎,不僅關系到他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而且還關系到他的思維能力和道德情操。
第二,大學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他認為,“教師應該進一步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精華)和民族精神傳授給學生”;“把科學、文學、哲學中的優秀文化遺產批判地繼承下來,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幫助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增強文字表達能力,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和審美情趣,特別是提高品德素質是我們廣大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光榮職責”。
第三,對大學語文教師的要求與期望。他認為“語文教師的靈魂深處要有社會主義的政治覺悟,同時應通過語文感染和教導學生”?!敖處熞民R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研究語文材料和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講得生動活潑,娓娓動聽。好的作品要背誦,以加強學生的記憶?!?/p>
第四,正確看待教材中古人、前人的文章。古人、前人當然有某些歷史的局限,需要審慎地取,不能簡單照搬,但也要看到遺產中的優秀傳統,原就帶有某種人類社會共同的普遍合理的準則。馬克思能整段地背誦莎士比亞的作品,恩格斯也能用俄語背誦普希金的名著《歐根·奧涅金》,馬克思主義的形成是不能離開資本主義和封建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的?!爸恢ㄎ镎?,不知唯心論,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只知正面,不知對立面,就會對唯物論本身也是知之不深,知之不全?!边@是他在學術思想上明智與解放的表現。
第五,堅持自學,定能成才。他說:“自學成才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孔子完全是自學成才的,富蘭克林、馬克思、恩格斯、陳毅的軍事才能,華羅庚的數學造詣都是自學成才的。”“孔子在《論語》中的許多格言,至今仍保有生命力。”“我國古代‘政文合一’‘文道合一’,歷史上不少卓越的政治家留下許多宣揚優秀道德品質的名篇。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卓越軍事家諸葛亮的《出師表》、岳飛的《滿江紅》也為人傳誦。”
2.匡老博學多才,涉及學術研究內容廣而深
其《求索集》百篇左右文章中就有六大部分:學術編;文學編;教育編;政論編;人物編;綜合編。
其學術編中的文章有:《儒家哲理觀——“中”》(1925年11月);《孔孟“仁”的哲理之厘定》(1926年);《研究中國古書的意義何在》(1926年11月18日);《論調查研究工作的性質和作用》(1941年11月29日);《列寧論農村工作》序(1946年12月7日);《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整頓思想作風》(1978年12月);《對孔子進行再研究和再評價》(1982年9月13日);《關于研究孔子問題》(1982年10月);《漫談宗教》(1983年5月4日);《孔子評傳》后記(1985年3月);《人類文化知識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問題》(1986年6月);《孔子評傳》外文版序(1986年9月15日);《論孔子和孟子關于戰爭與和平思想的現實意義》(1987年9月);《孔子人學思想中積極因素的現代價值》(1988年11月);《二十一世紀新的人的形象與社會》(1989年11月);《論孔子的經濟思想》(1990年1月10日);《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1990年12月);《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和應注意的三個區別》(1990年12月);《孔子思想研究的新氣象》(1991年6月18日);“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1991年6月28日);《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個人修養和人際關系思想的現代價值》(1992年3月21日);《認真整理出版古籍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1992年5月25日);《以“三心”創“三成果”》(1992年5月31日);《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發刊詞(1993年2月)。
(二)代表作及主要學術觀點
1.“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觀點
(1)匡亞明才華橫溢,早在江蘇省第一師范讀書時就開始寫文章?,F發現他1925年的處女作中就有兩篇哲學論文,鮮明地提出了“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學術觀點。1925年11月,他以匡世之名在上海大東書局《學生文藝叢刊》(第2卷第9集)上發表了題為《儒家哲理觀——“中”》一文。在文中以鮮明的觀點提出:“中國是偉大的文明古國,它的哲學思想,正好似莊嚴的深山幽谷,多么豐富,多么深邃,決非三言兩語所能簡括說清。但因一時讀書有感,昧然想從豐富深邃的哲理中提出一個‘中’的思想來,加以學術性討論?!薄爸袊軐W思想的中心,我認為就是重實際生活?!薄霸谶@重實際生活的思想里,因受了種種時代和環境的影響,就產生了兩個極端的派別:一派是純粹‘為我’的消極主義;一派是純粹‘利他’的過激主義。前者的代表是楊子,后者的代表是墨子。這兩派的思想,各執一偏,都太極端了,但都屬空想而難以實行……因此一點就產下直到今日而還存在的‘中’的哲理觀?!小褪遣桓卟坏汀⒉蛔蟛挥业囊馑??!馈小恼芾恚鬃釉凇抖Y記·中庸》中說:‘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雖然中庸的道理實難做到,可是這種思想確實根深蒂固種在我國民的腦子里,直到現在還未消失;也可說中國的國民性也多少受了這‘中’的哲理的影響?!笨飦喢髟谠撐闹袑θ寮艺芾碛^——“中”作了簡要剖析。①重“天命”;②重內心自勵;③重保守。并對儒家哲理觀——“中”進行實事求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評論。他指出:“中”的哲學提倡聽天由命,安分守己,放棄抗爭,確實是一種消極的保守思想。社會要進步,要變革,就要突破這種思想;就要打破它對人們頭腦的束縛。這是應該打破的消極保守的東西。但另一方面,還要看到儒家“中”的哲理在教人如何困苦自勵,如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方面,確有其合理的、積極的思想實質在。在儒家“中”的哲理中,前者應打破、消除,后者應保留、發揚?!聦嵣希笆 薄澳婢场笔菉^斗的興奮劑;“遂意”“成功”是茍安的麻醉藥。世界上的一切光明進化,都是奮斗的結晶??飦喢髂贻p時撰寫的這些警句,至今仍有其深遠的意義。
(2)匡亞明在江蘇省第一師范時,正是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后不久,但他卻有膽識,撰寫了一篇哲學論文《孔孟“仁”的哲理之厘定》。他在文中指出:“溫良恭儉讓”乃是孔孟的根本人生觀。而且他們所以能成千古不朽的圣者,就在于他們能實踐這種人生觀。我并非孔孟的信徒來替他們宣傳教義。我們且捫心一問:孔孟的學說是否都是廢話?孔孟是不是中國目前致敗的罪人?即退一步講,我們即使承認孔孟的學說完全是廢話;甚至孔孟誠然是中國的罪人;那么,我們依據科學的精神,也應該研究一下其所以然,考究一下它為什么,是否尚有改良保留的可能。就此一點,則孔孟的學說,終有夠我們大大地探索一下,深深地揣摩一番的必要和價值;看看他們何以能負數千年的盛名,做中國式的——東方的——文化之中心。我單就孔孟二人的學說討論,而更只就孔孟二人的“仁之哲理”作題討論,因為“仁”是孔孟哲學的中心思想。
匡亞明指出:“仁”含有廣義、狹義兩種解法。孟子說的“仁者愛人”和“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的“仁”字都是推己及人的“恕”的道理;而“恕”的中間又含有愛人的意思。《論語》記仲弓問仁,孔子答語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梢姟叭省迸c“恕”的關系。孔門說“仁”雖是愛人,卻和后來墨家的“兼愛”不相同。墨家的“愛”是無差等的“愛”,孔孟的“愛”是有差等的“愛”……墨家重在“兼而愛之”的“兼”字,儒家重在“推恩足以保四?!钡摹巴啤弊帧?/p>
匡亞明解釋“仁”當用分析的方法,他指出:拿“推”“恕”“愛”等字來解釋“仁”是狹義的解法。蔡元培所謂:“仁”廣義的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的一個無所不包的美德。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極力排斥胡適之對于“仁”的解釋。但梁先生把這個“仁”具體說出來倒叫我們更深入一層疑團了。“仁”是多么偉大,分析起來又多么復雜?!叭省贝_乎是一個抽象的混合體的總名。
要解釋“仁”,首先要從分析著手,分析對象主要指廣義的“仁”。要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的“仁”,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它反映了封建社會需要穩定的要求,而事實上它對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了長達數千年之久,也確實起了很大作用。其中有些東西,即使社會發展了,變革了,卻至今乃至今后仍有參考價值?,F將“仁”的主要要素之分析,略述于下:
第一,親親。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孔子說的“親親之親”之類,都是順著這種人情之常講話的。至于墨家便不然了。他反對這種從親親出發的有私的人情,而另提倡無私的公的人情,所謂“視人之國,若己之國;視人之父,若己之父”的不分“人”“我”“彼”“此”的“兼而愛之”,不容帶有絲毫“私我”的色彩。故在人情上總是難于被人接受。孟子說:“親親,仁也?!薄拔从腥识z其親者也?!薄墩撜Z》《孟子》在“親親”里頭又提出兩個條件來,就是“孝”“悌”兩個字。“孝”“悌”愈加讓“親親”顯得重要和具體了。但他們所主張的“孝”“悌”原是相對的,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便是。反之,要是做父親的不慈,做阿兄的不友,就產生不了“孝”“悌”了?!靶ⅰ薄般边@種相對的和諧精神總是少不了的?!靶ⅰ薄般笔菍彝ザ?,“親親”卻不為家庭所限制??酌闲哪恐小叭省钡牡谝粋€要素是“情感”和“直覺”,“親親”就是這種“情感”和“直覺”的源流,所以“仁”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親親”。
第二,忠恕??飦喢髡J為“仁”的第二個要素就是“忠”“恕”。一是客觀的(忠),一是主觀的(?。?。因為孔孟對于一切事物總喜歡持主觀的態度——也許是重直覺的緣故——所以講“恕”更多于講“忠”。
第三,誠?!叭省钡牡谌齻€要素則是“誠”??酌蠘O力提倡主張“性善”,并求充分發揮其“本性”??酌铣姓J“智”“愚”是必然有的差別。但無論“智者”,還是“愚者”,只要不為物欲所蔽,能盡心披露本性去求總是可達到“誠”的;只要真正達到“誠”,就不可計較是怎樣達到的。
第四,禮義。匡亞明分析“仁”學第四個要素是“禮義”。合得上禮義這個模型,方始稱得一個完全的人——圣人??鬃右苍鴮ⅰ胺ā迸c“禮”比較過,認為“禮治”比“法治”要高一著?!傲x”呢,也是和“禮”同樣的作用。不過“禮”是看得見的,“義”是看不見的,仿佛有“表里”的關系。“義”是行“仁”的工具,是“仁”的要素。大概孔孟對于“義”的觀念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真理”的觀念相同。所相異的是我們現在說的“真理”是客觀的,孔孟的“義”是主觀的?!岸Y”呢,則純是外面的儀式。但這種儀式必根據于“義”。人立身處世,若不遵循“禮”“義”就會為非作歹,王紀墮落乃至禍國殃民。
第五,樂。這是“仁”的最后一個要素??鬃诱f“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梢?,做到“樂”的地步就達到完成的目的了。我們為“樂”是情感和諧的表現,同時樂也是啟發情感的工具??酌蠌娬{情感,所以把它和“禮”看得一樣重。要理解這個“仁”,就必得首先提到上述五個要素而剖析之,不然便是不完整的。
君子小人的區別,就在于他們“作為”的動機上。若為“利”而去做,以至見“利”忘“義”便是小人;為真理——義——而持“行其義不謀其利”的態度去做,便是君子。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拿“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來批評孔子,說他放棄創造,只是好古。其實,無論什么偉人,都要拿已故的學說和成績作一切改進的張本。若把古的一概抹殺,一切都要自己所創作的,那么最好是從“茹毛飲血”的生活起。試問于事實可能嗎?章太炎說:“舊章誠不可與永守,政不驟革,斟酌向今;未有不借資于史?!边@個“史”不是古的一切之結晶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否就可代表孔子的全副態度,還是個疑問。因為他既是放棄“自我”和“創作”的好古家、因襲家,那么他只要一味“述”就好了,更何用“筆則筆,削則削”地參加那歷史取材的制裁?更何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和“溫故而知新”的求知精神?所以,孔子的“好古”實在是“推陳出新”的意思。
自從西學東漸后,一般醉心西洋物質文明的人士,趨向功利主義,注重效力觀念,而把中國一切固有的美德,像“砥礪氣節”“堅苦自立”“安貧樂道”“克勤克儉”等完全拋棄在一邊??傊?,他們凡事出于外人之手,什么東西都是好的;出于本國人自己之手,什么事都是不好的。對此,我只作下列補充,即凡事出于本國人自己之手,好的必須保存發揚,不好的必須排除拋棄;凡事出于外人之手,好的必須吸取學習,壞的必須抵制棄去。這才是復興中華、繁榮文化的康莊大道。東方文化的主人翁??!你們忍心拋棄所有的優秀文化遺產嗎?匡亞明在20世紀20年代的呼吁,至今還有其現實意義。
從上可見,匡亞明早在1925年中學時期就撰寫論文,與學術界的胡適之、蔡元培、梁漱溟、章太炎等名家、大家進行學術商榷與交流,可見他的學術水平起點很高。同時,他又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和態度去探討中國的古文化,求索中外優秀的傳統文化,正確對待歷史文化,堪稱一代英才。以后他參加革命工作,依然見縫插針,不斷學習、不停著述,最終成為“走進書齋是學者,走出書齋是革命的社會活動家”。
2.對孔子等古代名人的評價應運用三分法
匡亞明在“文革”“批林批孔”之后不久,即開始撰寫《孔子評傳》,他的好友陸定一當時勸他不要寫孔子了,但他認為有必要寫。他首先寫了論文《對孔子進行再研究和再評價》(原載《光明日報》,1982年9月13日),后寫《孔子評傳》。后來受到陸定一同志的贊揚。不久,匡聘陸為“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名譽顧問。
匡亞明的學術觀點是:我們對歷史人物所采取的態度,應該是:第一,把他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視其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礙歷史進程;第二,視其在多大程度上有利或不利于當前人民的、社會主義的事業,“實事求是地加以評論和判斷”。既反對“厚古薄今”的態度,也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對孔子這個有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更應如此。
匡亞明對孔子思想研究和處理的三分法觀點如下:
研究孔子思想應從三個方面加以剖析:一、對其封建性糟粕進行批判和清除;二、對其人民性精華進行繼承和發揚;三、對其封建性和人民性相混雜的部分進行批判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即揚棄。這就是匡亞明所說的“三分法”。這樣才能更實事求是地體現批判和繼承的精神。具體講:
第一,明顯為維護封建地主統治階級的統治和階級倫理關系的思想言論(這是孔子思想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必須予以嚴肅批判,把它拋棄。
第二,在封建性的外形下,含有人民性、進步性內容的思想言論經過剖析,分解出合理內容,可以作為借鑒。如“天下為公”和“大同”思想、“仁”的觀念等,如何批判分析,吸取其精華,借以豐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第三,孔子思想中關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規律以及教學態度、教學方法等思想言論,是沒有明顯階級含義的,是孔子思想中直至今日尚閃耀著光輝的部分。一般說來,可作為有益箴言而加以引用。
(三)“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及其社會評價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部)是匡亞明生前發起并主編,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的一套大型評、傳結合的學術叢書,是規模宏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工程。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組織編撰,經過200余位專家20來年不懈的努力,至2006年8月,時值匡老誕辰100周年之際,這套200部、6000余萬字的宏偉工程圓滿竣工。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充分體現了匡老主編這套叢書的宗旨和指導思想,在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兩千多年間的歷史長河中,遴選出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形成、發展具有突出貢獻和重大影響的代表性人物(270余人)作為傳主,這些人物不僅有哲學家,即一般意義上的思想家,而且包括在政治、經濟、歷史、教育、軍事、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和宗教等各領域、各學科做出過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19世紀英國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曾說:“千真萬確,對一個民族來說,獲得一個清晰表達的聲音,產生一個悅耳地說出她的心里話的人,這是一件大事!”這些人物就是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過程中說出中華民族“心里話的人”,從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一直到孫中山,他們深沉的、蘊含民族智慧的聲音貫穿于中國約2500年的歷史空間。該叢書共200部,是2500多年歷史的濃縮,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和靈魂,就像是筑成了一座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長城”。該叢書的出版,是對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的全面總結,也是在最大程度上記錄了民族思想文化的聲音,說出了“民族的心里話”。
該叢書的整體出版,不僅對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繁榮學術文化事業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產生積極的作用,而且必將走向世界,成為溝通東西方思想的大橋,為豐富世界思想寶庫,讓全人類分享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做出應有的貢獻。
匡亞明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中強調: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累、發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img alt="《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載《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52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1CD0/291597602070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315-T7b2pV5fJHjGEr189pUnPCGZadba09PX-0-594bb3fd95a5f841dc021914c5f0f45c">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
該叢書所以用“中國思想家評傳”命名,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而歷史事實也反復證明,凡是在各個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和學科中取得成績者,大多是那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和掌握了該領域事物發展規律的具有敏銳思想的人。他們取得成就的大小,取決于思想上認識和反映這些規律,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和對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鑒和繼承。思想一旦形成,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實踐起決定性指導作用。為此匡亞明擴大了思想家的范圍,即不僅把文、史、哲、經、宗、政中有杰出成就的人物定為思想家,而且把農、工、醫等自然科學中有杰出成就者也遴選為傳主,如李時珍、宋應星等。
匡亞明還強調“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撰著者應重視下列一些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事求是,是貫穿在馬克思實際活動和理論研究中的主線,離開了它就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只有切實掌握了客觀情況,才能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前者為“實事”,后者為“求是”,二者相結合就是實事求是。事不實則非夸即誣。
二是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馬克思主義學說就是批判的學說,而批判是為了繼承、發展和創新。
三是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是發揚學術民主、促進學術繁榮的正確原則和巨大動力。前者強調一個“齊”字,后者強調一個“爭”字,是表示學術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兩種不同狀態;前者突出的是統一與和諧,后者突出的是區別與爭論;兩種狀態又統一于不斷地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轉化的持續發展、提高過程之中。
匡老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中又強調了對歷史人物傳主的三分法觀點:
一是凡傳主業績和思想中體現了諸如愛國主義、民主意識、科學見解、藝術創造和艱苦奮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歷史前進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諸方面有顯著成就等積極因素者,必須滿腔熱情地加以繼承和弘揚,并緊密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實際,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風。
二是凡反映有諸如封建迷信、專制獨裁、愚昧落后、喪失民族尊嚴和違背科學進步等消極因素者,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極影響,而消極因素經過徹底批判后可轉化為有益的教訓。
三是凡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相混者,更當加以認真清理和揚棄,既發揚其積極因素又摒棄其消極因素。
我們要切實認真地探索各個傳主思想和業績中珍貴的積極因素,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正在從事的繼往開來偉大歷史工程的組成部分。
(四)弘揚和普及儒學及國內外學術交流
匡亞明在早年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后和“文革”“批林批孔”之后,首先提出研究孔子,故在弘揚和普及儒學方面成就巨大,特別是他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其中《孔子評傳》外文版的出版,在國內外影響極大。世界上很多孔子學院均取《孔子評傳》和“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作為教材之用。他的三分法觀點和擴大思想家的范圍均是獨創。
國內外訪問、學術交流情況,包括主辦或參加重要國際或國內學術會議等方面的情況,已在上述個人簡歷中作了介紹,在此不再多論述。
(五)追思和評價
最后,列出幾位名教授對匡亞明教授的追思和評價:
南京大學程千帆教授激動地說:“是匡老給了我20年的學術生命,我終生感激他老人家。他老人家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對人民的熱愛,對后進的提攜,讓我忽然想到陳后山挽曾鞏的詩句,僅書懸靈右‘丘原無起日,江漢有東流’,以當挽詞?!?/p>
吉林大學金景芳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結合,是這兩部書(指匡老的《孔子評傳》和《求索集》)共同的特點,也是亞明同志這個人的特點……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是現實的,有生命力的。亞明同志作為革命家和學者,是實現這種結合的典范。我和我的助手呂紹綱教授擬一副挽聯:
是老革命,早歲與惲代英鄧中夏相交,九死一生,恨未睹中國騰飛廿一世紀;
亦大學者,終身共馬列書孔孟文為伴,朝乾夕惕,已預見叢書耀眼百五十篇?!?/p>
南京大學原副校長馮致光教授在悼念匡老的《功昭校史 垂范后人》一文中指出:“匡老走了,音容宛在,他那高瞻遠矚的雄才大略,雷厲風行的作風,功昭校史的業績,在吉林大學和南京大學廣大的師生心中,留下了豐碑。”“匡老在他70年的革命生涯中,無論是在黨的宣傳、理論工作,高等教育工作,還是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工作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建樹了豐功偉績。是融革命家、理論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于一身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一身正氣的共產黨人。他廣為各界人士所知曉,并被視為是一位傳奇式人物,特別是在知識界,被人們奉為楷模,受到交相稱譽?!薄翱锢蠈尚9φ研J返慕?,都已載入兩校史冊而永垂青史?!?/p>
匡亞明終身秘書沈道初感激地說:“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人的生命很有限,但生命創造的價值則是無限的??锢系氖聵I是給社會留下的一座豐碑;他的人格、風范是一筆無形的財富。他的風范永存,事業常青。贈匡亞明教授兩副聯:
學問有成,等身著作擎天地;
人生無價,濟世詩書壯國魂。
著雄篇,評至圣,求仁舉義,功追前圣;
酬夙愿,釋宏文,匡正鉤沉,德載明文?!?/p>
三、主要論著
匡亞明曾著《社會之解剖》《血祭》《學習列寧的風格》《孔子評傳》《求索集》等20余部專著。主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及發表大量學術性或政論性論文。
(撰寫者:沈道初,原匡亞明終身秘書、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