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顧問小傳(第二輯)
- 洪修平等主編
- 11086字
- 2024-04-19 18:22:51
金景芳

金景芳先生是我國20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經(jīng)學家。早年曾入樂山復性書院學習,得馬一浮、謝無量等先生指授。終生游教庠序,研經(jīng)習典,著作等身,學開一派。
一、與世紀同行:教學科研的一生
金景芳,字曉邨,遼寧省義縣人。生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卒于2001年,身歷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期,壽登百祀,幾與20世紀相終始。先生一生游歷,約分三個時期:自幼年至壯年(即35歲前),活動于遼寧義縣、通遼和沈陽等地,足跡未出“東三省”。日本侵華期間(35—45歲),則輾轉(zhuǎn)于陜西、安徽、湖北、湖南與重慶、四川等地,奔波于大半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主要定居于吉林長春,在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達半個世紀。
先生本是農(nóng)家子,7歲習珠算,9歲入小學堂,由于學習勤奮,成績優(yōu)異,考試成績常位居年級第一;先生酷嗜讀書,于“新學”知識外,還在課外遍習“四書”、《三國志》、《東周列國志》等國學讀物。13歲初等小學卒業(yè),入讀高等小學半年,由于學校停辦而輟學,在家務農(nóng)。14—15歲繼續(xù)完成高小學業(yè)。17歲考上奉天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在學期間,大量閱讀《古文觀止》《古文辭類纂》《國語》《楚辭》《莊子》《老子》《周易》《史記》等書,對《老子》《周易》尤為用心,打下堅實的國學基礎。1929年,先生通過系列考試,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并委任為通遼縣教育局局長,時年27歲。1931年調(diào)任遼寧省教育廳股長。在此工作期間,先生頗受著名史學家、時任遼寧省教育廳廳長金毓黻先生的賞識,此后先生在生活、學業(yè)、工作等方面得其助力甚多。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先生不愿做亡國奴,于1936年潛離沈陽,取道北平,徑赴西安。經(jīng)金毓黻先生介紹,入東北大學任工學院院長秘書。未幾,西安事變爆發(fā),先生復從西安經(jīng)徐州至南京,投奔金毓黻先生。金毓黻先生旋赴安慶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先生亦隨從至安慶,做省政府秘書處秘書。1937年七七事變后,金毓黻離任,先生亦離開安慶至武漢暫住。次年,入東北中學任教,居于雞公山。同年,徐州戰(zhàn)事吃緊,又隨校遷湖南邵陽縣之桃花坪。旋因長沙“文夕大火”,形勢緊迫,先生又離開桃花坪,經(jīng)由溆浦、辰溪、晃縣、貴陽、重慶,最后遷入四川威遠縣之靜寧寺,受聘為東北中學教務主任。
1940年9月赴四川樂山入馬一浮主講之復性書院,問業(yè)于馬一浮、謝無量等大儒,時年38歲。其間,先生主攻《周易》與《春秋》,撰《易通》《春秋釋要》二稿,分別受到馬、謝二先生好評。
1941年,先生從復性書院結(jié)業(yè),又經(jīng)金毓黻先生介紹,赴四川三臺入東北大學,任文書組主任,后升任中文系講師、專任講師。1945年,先生43歲,被東北大學聘為副教授,《易通》亦由商務印書館出版。8月日寇投降。翌年,先生從三臺經(jīng)重慶、南京、上海,乘海船,至塘沽,轉(zhuǎn)陸路,回到闊別十年的故園。
回沈后,繼續(xù)在東北大學執(zhí)教。1947年,升任教授。1948年又因東北解放戰(zhàn)爭,隨東北大學內(nèi)遷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先生回沈,曾在東北文物管理處工作,后調(diào)任東北圖書館研究員兼研究組組長。1954年,先生52歲,調(diào)入長春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歷史系任教,歷任歷史系主任、校圖書館館長、名譽系主任,直至99歲辭世,整整于此工作47個春秋。
先生一生教書育人,民國時期曾任通遼縣教育局局長、東北大學教授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除擔任吉林大學校圖書館館長、歷史系主任及名譽系主任外,還兼任基層工會主席、古籍研究所顧問、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先生是共和國首批部聘中國古代史專業(yè)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顧問、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及顧問、國際儒聯(lián)副會長及顧問、東方易學研究院顧問、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及顧問、吉林省歷史學會會長及顧問、吉林省周易學會顧問。
先生出版有《易通》《學易四種》《周易講座》《周易全解》《〈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孔子新傳》《〈尚書·虞夏書〉新解》等儒學著作,《中國奴隸社會的幾個問題》《論井田制度》《中國奴隸社會史》等史學著作,《古史論集》《金景芳古史論集》《知止老人論學》《金景芳晚年自選集》等論文集,《金景芳自傳》等,共16部;還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100余篇。在《周易》研究、孔子研究、中國古史分期、井田制度、宗法制度、中國古代典章制度研究、中國古代文獻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等學術(shù)領域均有精深造詣。
二、窮神知化:《周易》與《春秋》研究
先生治學,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早年窮經(jīng),中年治史,晚年側(cè)重于形上之學。
先生早年喜讀《詩》《書》《易》《國語》《老子》《莊子》及“三禮”“三傳”等經(jīng)子百家著作,而“尤精于《易》及《春秋》兩經(jīng)”。方其抗戰(zhàn)期間于輾轉(zhuǎn)流徙之中,內(nèi)憂外患,國難當頭,遇困者數(shù),遭厄者再。但先生原始要終,欲效西伯而演《周易》;內(nèi)夏外夷,愿學孔子以修《春秋》。1939年,先生于遷校途中購得傅子東譯列寧《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附錄有《談談辯證法問題》,讀而有悟,時覺得辯證法許多原理與《周易》中一些疑難之解,可以彼此契合、互相發(fā)明。遂以辯證思想解《周易》,頓感渙然冰釋,怡然理順。遂竭一冬之時撰成《易通》一書。這是中國學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指導《周易》研究的早期著作,也是先生早年的成名之作,該書1942年獲當時教育部著作發(fā)明三等獎,1945年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
《易通》共分十章:第一章《〈周易〉之命名》,第二章《〈易〉學之起源與發(fā)展》,第三章《先哲作〈易〉之目的》,第四章《〈易〉之體系》,第五章《〈周易〉之特質(zhì)》,第六章《論象數(shù)義理》,第七章《筮儀考》,第八章《〈周易〉與孔子》,第九章《〈周易〉與老子》,第十章《〈周易〉與唯物辯證法》。本書自立宗旨曰:“中國哲學,綜為二大宗派,而以孔、老二大哲人為開山。二哲之思想結(jié)晶,則在《周易》與《老子》。是二書也,體大思精,并為百代所祖,而尤以《周易》為最正確、最有體系,洵吾炎黃胄裔所堪自詡之寶典也。”書中批評漢儒象數(shù)、宋儒圖書,而力標孔子《周易》、王弼《略例》、程子《易傳》,自表撰此一書“目的在求真理”(《自序》)。書中一再說:“《易》之用在發(fā)明宇宙真理,以為人生準則?!保ǖ谝徽拢跋日茏鳌兑住?,其目的在將其已由變動不居之宇宙現(xiàn)象中所發(fā)見之自然法則及社會法則,用蓍卦等符號衍變之方式表出之,以作人生行為之指針?!薄熬唧w以言,則即‘天之道’與‘民之故’。以今語釋之,則即‘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第三章)論象數(shù)與義理的關(guān)系云:“《易》兼象數(shù)義理”,“象含于卦,而卦者,《易》之體也;數(shù)生于蓍,而蓍者,《易》之用也;故象數(shù)備,而《易》之體用該矣,焉有歧象數(shù)而言理,尚得謂之《易》乎?”(第六章)易言之,象數(shù)都是為義理服務,同時也是不能脫離義理而獨立存在的。在孔子與《周易》的關(guān)系問題上,該書相信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的記載,提出“研究孔子學說,當以六經(jīng)為準,尤當側(cè)重《易》與《春秋》”。并從孔子的哲學基礎、人生觀、論仁、論誠等方面列舉數(shù)十節(jié)目,論證孔子思想與《周易》內(nèi)容的一致性(第八章)。用同樣的方法,該書又對老子與《周易》的關(guān)系進行了比較,得出“老子哲學與《易》不同處:《易》為唯物的、積極的、進步的、社會的、實證的哲學;而《老子》則為唯心的、消極的、保守的、個人的、內(nèi)省的哲學”的結(jié)論,兩者不是同一體系(第九章)。該書尤為突出的是在國統(tǒng)區(qū)運用唯物辯證法原理解釋《周易》,感慨:“中國之《周易》與西土之唯物辯證法,事隔幾千年,地距幾萬里,而其說若合符節(jié),洵屬大奇!”通過互證,書中揭示:辯證法三大法則即對立統(tǒng)一、否定之否定、質(zhì)變與量變,皆與《周易》暗相符合(第十章)。這在風雨如磐的年代,無異于石破天驚,驚世駭俗!故謝無量先生題詞贊曰:“《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善讀者乃能觀其通耳。此編綜孔、老之緒言,并合以當世新學之變,可謂得《易》之時義者。由是進而不已,《易》道不難大明于今日也!”
先生在復性書院,廣讀正、續(xù)《清經(jīng)解》,對《春秋》三傳用力特深,撰成《春秋釋要》一篇,收入復性書院《吹萬集》中。此文繼承傳統(tǒng)治經(jīng)先求義例的方法,立《春秋》“名義”“宗旨”“原始”“筆削”“大義”“微言”六目,對其義例、原理、主旨、書法以及孔子與《春秋》之關(guān)系等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考述。其獨特之處,在于因讀《史記》“主魯親周”一語,而悟何休“黜周王魯”說之非;謂“三世”“內(nèi)外”特以遠近詳略而異辭,不可并為一談。此外,在《春秋》釋名上,以為得名于上古以年為“春秋”之衡言,并非別有深意。馬一浮閱后欣然題詞:“曉邨以半年之力,盡讀‘三傳’,約其掌錄,以為是書”;“豈所謂‘箴膏肓、起廢疾’者耶!”對先生的創(chuàng)見十分欣賞。
三、由經(jīng)入史:古代社會史研究
52歲以后,先生執(zhí)教東北人民大學(即今吉林大學)歷史系,從中文改業(yè)史學,自覺“必須從頭學起”,“既要學習馬列理論,又要學習歷史知識”。于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憑著堅忍不殆之毅力和原本具有的雄厚經(jīng)學、文獻學功底,很快便進入角色,不到兩年時間就寫出《易論》(上、下)和《論宗法制度》兩篇學術(shù)長文。
張之洞嘗曰:“由經(jīng)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彬炛壬畬W術(shù)實踐亦信然。近代社會“西學東漸”,全盤西化、歷史虛無等言論曾經(jīng)甚囂塵上,一般激進人士視中國經(jīng)學如土苴屎溺,除了毒素別無可取。先生卻以歷史唯物眼光視之,則景象迥然。自謂:“解決中國原始社會與奴隸社會分期問題,不可不研究經(jīng)學;解決中國奴隸社會內(nèi)部的階級問題,不可不研究經(jīng)學;解決宗法問題,不可不研究經(jīng)學;解決井田問題,不可不研究經(jīng)學;解決中國哲學史中天的問題,不可不研究經(jīng)學;解決中國古代的官制、禮制、兵制、學制等問題,不可不研究經(jīng)學。”幾乎有關(guān)古代歷史發(fā)展、社會結(jié)構(gòu)、學術(shù)思想、名物制度、家庭倫理等所有問題,無一不可從經(jīng)學中找到材料和答案。先生正是憑著對經(jīng)學認識的升華,很快實現(xiàn)了從舊式儒者向新型史家的轉(zhuǎn)變。
孟子有曰:“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苯鹄现螌W措意于大者、要者,貴成體系。在古史分期、階級結(jié)構(gòu)、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周易》和孔子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上,他都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見解。他精于“三禮”,善說制度,自謂:“經(jīng)部書,我最喜讀《周易》、《春秋》和‘三禮’?!?img alt="金景芳:《治學二題:讀書和科研》,載《文史哲》1982年第6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1CD0/291597602070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325-ytzD89o21MaSYoXdQ4mXAS9rOUNAdGZ7-0-479bf485f5af16bf9ce890cec7461bd8">其于《易》,有《易通》《學易四種》《周易講座》《周易全解》《〈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及論文數(shù)十篇;其于《春秋》,則有《釋要》及主要依據(jù)“三傳”材料撰成之《中國奴隸社會史》;于“三禮”,則主要有《論宗法制度》《論井田制度》《周禮》《〈周禮〉〈王制〉封國之制平議》等宏文。
“宗法制度”是儒家的重要禮制,也是先秦的重要制度,它關(guān)系到對先秦時期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關(guān)系如何調(diào)整、財產(chǎn)如何分配、權(quán)利如何轉(zhuǎn)移等,甚至也影響到禮制、司法如何處理等問題。古今學人多有論及,然而許多學者對宗法制度的認識卻是不足的。如將君統(tǒng)與宗統(tǒng)混為一談,說天子是天下之大宗、諸侯是一國之大宗、大夫是自己采邑的大宗云云。金老《論宗法制度》力排眾議,運用馬克思主義“兩種再生產(chǎn)理論”,認為宗法制度產(chǎn)生于周代,是統(tǒng)治者因應統(tǒng)治秩序的需要,運用政治手段對血緣關(guān)系進行的改造、限制和利用,目的是隔斷血緣關(guān)系對天子、諸侯之君權(quán)的干擾,同時又要利用宗族等血緣關(guān)系對君權(quán)起到捍衛(wèi)作用。這是西周設立宗法制度的實質(zhì)。所以,天子、諸侯代表的君統(tǒng)是政權(quán)體系,強調(diào)的是政治關(guān)系;卿大夫代表的宗統(tǒng)是家族體系,強調(diào)的是血緣關(guān)系。兩者雖有共同性,但區(qū)別是主要的。在君統(tǒng)體系中,主要講君臣關(guān)系、尊卑關(guān)系;在宗統(tǒng)體系中,主要講兄弟關(guān)系、血緣關(guān)系。這個原則叫“門內(nèi)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禮記·喪服四制》)。這“恩”“義”兩個字就是對君統(tǒng)、宗統(tǒng)兩個不同體系的本質(zhì)概括。天子、諸侯作為天下共主或一國之君,首先要強調(diào)的是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權(quán)威,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jīng)·小雅·北山》),正是對這一權(quán)威的真實寫照,所以君統(tǒng)與宗統(tǒng)不可能是統(tǒng)一的。君統(tǒng)第一,宗統(tǒng)第二,宗統(tǒng)服從君統(tǒng),這是極為自然的。雖然周代的天子、諸侯大都是由大家族的族長轉(zhuǎn)化來的,但是他們一旦成為天子、成為國君,就成為天下之人的王、一國之人的君。天下非一姓之天下,國家非一姓之國家,在“民不祀非族”的時代,王和國君怎能再是他們的大宗子?這一根本問題得到了解決,至于宗法制與分封制、嫡長子繼承制的關(guān)系,宗法實施的范圍和起止時代,為何大宗百世不遷、小宗五世則遷等問題,也一并得以解決。
“井田制”既是儒家稱道的理想,也是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重大課題。對井田制缺乏了解,就不能正確認識中國奴隸社會,也不能真正了解中國上古史。先生通過對馬列經(jīng)典文獻與中國古代典籍的綜合考察,認為“西方的農(nóng)業(yè)公社或馬爾克,同中國古文獻上記載的井田制是一樣的”,說明在人類社會早期用條塊分割法進行土地分配和管理,在世界許多民族中都曾經(jīng)實行過,并廣搜《周禮》《孟子》《爾雅·釋地》《詩經(jīng)·魯頌》《毛傳》《小雅·出車》《鄘風·干旄》《國語·周語》等文獻中的記載,撰《井田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論井田制度》
等系列論文,對井田制度的發(fā)生、發(fā)展、形制、管理和消亡過程進行了全面探討,指出井田制是客觀存在的,是中國古代農(nóng)村公社的土地制度。先生是最早以馬克思、恩格斯古代公社的理論來研究井田制的學者之一,推動了井田制的深入研究。
關(guān)于古代社會的結(jié)構(gòu)(或稱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也是研究古代歷史不可回避的問題。有段時期,史學界曾經(jīng)普遍認為:奴隸社會的階級斗爭是奴隸和奴隸主的斗爭,奴隸反抗奴隸主的階級斗爭推翻了奴隸制度,等等。金老通過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有關(guān)論述,結(jié)合中國古代的歷史實際,撰文指出:這種說法不符合事實。馬克思在研究古羅馬史時指出:“古代的羅馬,階級斗爭只是在享有特權(quán)的少數(shù)人內(nèi)部進行,只是在自由富人與自由窮人之間進行,而從事生產(chǎn)的廣大民眾,即奴隸,則不過為這些斗士充當消極的舞臺臺柱?!?img alt="[德]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第二版序言,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99—60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1CD0/291597602070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325-ytzD89o21MaSYoXdQ4mXAS9rOUNAdGZ7-0-479bf485f5af16bf9ce890cec7461bd8">在“我們的時代,資產(chǎn)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共產(chǎn)黨宣言》)。在奴隸制時代,階級不是簡單化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階級的對立是以等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直接以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出現(xiàn)。
先生在中國古史分期問題上更是獨樹一幟,鮮明地提出了“秦統(tǒng)一封建”說,并成為這一學說的代表。中國古代史分期曾經(jīng)是史學界討論最為熱烈的問題,被稱為中國史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先生于1962年在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奴隸社會的幾個問題》一書中,基本概述了自己有關(guān)古史分期的看法;1978年在長春再次舉辦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學術(shù)討論會,先生撰《中國古代史分期商榷》上、下兩編,系統(tǒng)闡釋分期問題:
其上編主要討論:一、馬克思主義所說的奴隸制是一種形態(tài),還是兩種形態(tài)?二、夏代尚有待于地下發(fā)掘物證明,這個觀點是可以商量的;三、人犧人殉能證明殷代是典型的奴隸社會嗎?四、關(guān)于井田制問題;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講的不是土地所有制問題;六、“初稅畝”三個字,沒有“極其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七、《左傳》上的“三分公室”“四分公室”講的是兵制,同“初稅畝”毫不相干;八、魯三家、齊田氏是完成社會變革的新興的地主階級嗎?分別從概念上(奴隸制形態(tài))、“戰(zhàn)國說”的理論依據(jù)和史料依據(jù)等方面,展開了系統(tǒng)商榷。
在文章下編,金老指出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區(qū)別在于:“中國奴隸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主要是井田制,即土地公有;而中國封建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則為土地私有制。中國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而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則為郡縣制。中國奴隸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主要是禮治;而中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則主要是法治。所以,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zhuǎn)變,從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來說,實際上,就是從井田制、分封制和禮治向土地私有制、郡縣制和法治的轉(zhuǎn)變?!碧卣骷纫衙鞔_,用來考量中國上古史的歷史實際,就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這就是史學界所稱“金派”之“秦統(tǒng)一封建”說。
四、學究天人:孔學與哲學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是金先生的學術(shù)豐產(chǎn)時期。先是齊魯書社出版了先生的論文集——《古史論集》(1981年),繼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的學術(shù)專著《中國奴隸社會史》(1983年)。前者收文22篇,系金先生數(shù)十年研究上古史論文之精粹;后者近40萬言,系先生研究先秦史的系統(tǒng)學術(shù)性著作,兩書是先生治史成就的最高代表。其時金先生已經(jīng)年登八秩,于是把主要精力轉(zhuǎn)到對《周易》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研究上來。
1979年《哲學研究》第6期、第11期接連刊載了金先生《西周在哲學上的兩大貢獻——〈周易〉陰陽說和〈洪范〉五行說》《關(guān)于孔子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兩篇論文,以后又發(fā)表《戰(zhàn)國四家五子思想論略——儒家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莊子,法家韓非子》(1980年)、《孔子思想述略》(1981年)、《中國古代思想的淵源》(1981年)、《中國奴隸社會誕生和上升時期的思想——夏商和西周的思想》(1982年)、《〈孫子〉十三篇略說》(1982年)、《研究中國古史必須承繼孔子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1985年)、《說〈易〉》(1985年)、《孔子與六經(jīng)》(1986年)、《我對孔子的基本看法》(1986年)、《孔子對〈周易〉的偉大貢獻》(1987年)、《關(guān)于〈周易〉的作者問題》(1988年)、《關(guān)于〈周易〉研究的若干問題》(1989年)、《孔子所講的仁義有沒有超時代意義?》(1989年)、《論孔子思想的兩個核心》(1990年)、《孔子的天道觀與人性論》(1990年)、《孔子與現(xiàn)代化》(1990年)、《孔子的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六經(jīng)》(1991年)等一大批研究先秦思想學術(shù)的論文。
1985—1986年,先生以80多歲高齡主辦了全國最早也是當時唯一的“《周易》研討班”,擔負起培養(yǎng)高校中青年《易》學愛好者、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者和研究者的重任。一年下來,其講稿《周易講座》經(jīng)助手呂紹綱整理,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1987年)。同年,匯集先生多年研《易》心得的又一本專著《學易四種》,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先生與助手呂紹綱完成40余萬字的《周易全解》,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1989年);集中體現(xiàn)先生孔學思想、由助手呂紹綱與學生呂文郁協(xié)助完成的《孔子新傳》,由湖南出版社出版(1991年)。1991年,總結(jié)先生80年代研究上古學術(shù)思想的論文集《金景芳古史論集》,亦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1996年,先生又以94歲高齡指導呂紹綱完成《〈尚書·虞夏書〉新解》,由遼寧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年,先生親自編撰《知止老人論學》,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同年,先生親自口授,由學生張全民整理完成《〈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由遼海出版社出版。
綜觀先生晚年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在《周易》與“孔學”兩大主題?!吨芤住肥侵袊糯闹匾?jīng)典,自漢以來被奉為儒家六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對中國思想學術(shù)史影響極大。先生弱齡嗜《易》,刻苦鉆研,至老彌篤。先生視《周易》為哲學著作,運用馬列主義觀點,結(jié)合經(jīng)學、史學的方法研究《周易》,多窺古人未至之境,在眾多的易學成果中卓爾不群,自成一家。張岱年先生說:“景芳先生對于易學造詣尤深,早年著《易通》,晚年又著《學易四種》《周易講座》等著作,闡明易學的義理,擯斥關(guān)于象數(shù)的迷信,同時堅信孔子作《易傳》的記載。”頗能反映金老的易學特點。唐嘉弘先生亦謂金老易學:“方法科學,論證嚴密,破治《易》二蔽,成一家之言?!?img alt="唐嘉弘:《〈周易〉研究中的傾向性問題》,載《金景芳九五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35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1CD0/291597602070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325-ytzD89o21MaSYoXdQ4mXAS9rOUNAdGZ7-0-479bf485f5af16bf9ce890cec7461bd8">
在孔子研究上,先生除與弟子合作的《孔子新傳》一書外,還發(fā)表了專題論文20余篇。從研究孔子的方法、所依據(jù)的史料,到思想內(nèi)容、歷史貢獻及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孔學在歷代的流傳等方面,都進行了系統(tǒng)探究,形成了先生別具特色的孔學研究體系。先生常說:“中國之有孔子,毋寧說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又說:孔子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精神文明的最突出的代表。“在孔子的這份遺產(chǎn)里,蘊藏著很多珍貴的文化財富,有待于我們繼承?!?img alt="金景芳:《研究中國古史必須承繼孔子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載《人文雜志》1985年第1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1CD0/291597602070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325-ytzD89o21MaSYoXdQ4mXAS9rOUNAdGZ7-0-479bf485f5af16bf9ce890cec7461bd8">
先生認為孔子留給后人的珍貴遺產(chǎn)大要有二:一是文獻,即六經(jīng);二是思想,即仁義、時中。先生堅信自《史記》以來傳統(tǒng)所說孔子刪定六經(jīng)的說法,認為:“六經(jīng)是孔子竭畢生之力學習先代歷史文化,經(jīng)選擇整理并加進自己的見解而著成的?!?img alt="金景芳:《孔子的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六經(jīng)》,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第1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1CD0/291597602070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325-ytzD89o21MaSYoXdQ4mXAS9rOUNAdGZ7-0-479bf485f5af16bf9ce890cec7461bd8">因此,他對六經(jīng)與孔子無關(guān)的說法持批判態(tài)度。先生認為:“孔子編著六經(jīng)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他對《詩》《書》是論次,對《禮》《樂》是修起,對《春秋》是作,對《易》則是詮釋?!彼裕芯靠鬃拥乃枷氡仨氀芯苛?jīng),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論語》。先生在《孔子新傳·序》中說:“真正的孔子之學,主要是‘六經(jīng)’和《論語》。七十后學的記述及《孟子》《荀子》二書的一部分,也應包括在內(nèi)。在上述著作中,最能反映孔子思想的,首推《易傳》,其次是《春秋》,再次則是《論語》。”在六經(jīng)中,《周易》與《春秋》對研究孔子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先生認為《易傳》中有孔子對《易》“天之道”與“民之故”的系統(tǒng)闡述,《春秋》是孔子“撥亂反正”的“正名”之作,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集中表現(xiàn)。
先生認為孔子學說有兩個核心:“一個是‘時’,另一個是‘仁義’。第一個核心是基本的,第二個核心是從屬的。第一個核心偏重在自然方面,第二個核心偏重在社會方面。孔子又特別重視‘中’,實際上‘中’是從‘時’派生出來的。孔子還特別重視‘禮’,實際上‘禮’是從‘仁義’派生出來的?!?img alt="金景芳:《論孔子思想的兩個核心》,載《歷史研究》1990年第5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1CD0/291597602070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325-ytzD89o21MaSYoXdQ4mXAS9rOUNAdGZ7-0-479bf485f5af16bf9ce890cec7461bd8">金老還特別重視古為今用,研究和探討孔子思想的精華與糟粕,指出其時代局限性和有超時代的永恒性:“孔子所講的仁義,不僅有時代性,也有超時代性。”“孔子所講的仁,實際上是反映當時存在的血族關(guān)系;孔子所講的義,實際上是反映當時存在的階級關(guān)系。仁的‘親親為大’,義的‘尊賢為大’,就是它們在實質(zhì)上反映當時存在的這種關(guān)系的確鑿證據(jù)?!?img alt="金景芳:《孔子所講的仁義有沒有超時代意義?》,載《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1CD0/291597602070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325-ytzD89o21MaSYoXdQ4mXAS9rOUNAdGZ7-0-479bf485f5af16bf9ce890cec7461bd8">
針對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都抬出孔子的招牌愚弄民眾,金老研究孔子十分強調(diào)區(qū)別“孔學”與“儒學”,明確反對“今人稱孔學為儒學,往往把孔學與儒學并為一談”的做法,說:“據(jù)我看來,漢儒、宋儒雖然打的都是孔子的旗號,實際上他們所傳承的多半是孔子學說中的糟粕。至于精華部分,他們并沒有傳承,反而肆意加以歪曲和篡改。因此,今日應把真正孔子之學正名為孔學,以與漢儒之學、宋儒之學相區(qū)別。”(《孔子新傳·序》)
此外,金老晚年對《尚書》的研究也成就斐然,頗多獨得之見。他與助手呂紹綱合作撰寫的《〈尚書·虞夏書〉新解》一書,就是其新見解的代表之作。因篇幅所限,這里就不一一敘述了。
先生晚年致力于形而上學的研究,他除了對易學、孔學的特殊愛好以外,主要原因還在于關(guān)注現(xiàn)實、關(guān)注人生的強烈憂患意識??v觀中國近代史,熱血青年、愛國志士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許多人漂洋渡海,從事“西學”研究。而西學者又分化出兩大派別,一派是主張“全盤西化”,認為中國不徹底西化沒有出路;一派是“洋為中用”(或稱“中體西用”),主張將西方有用的東西借鑒來以為中用。對此,一批學人又反其道而行之,自西學而回歸中學,特別是儒學或佛學,對現(xiàn)代新學(或西學)展開批判,從而促進了現(xiàn)代新儒學的產(chǎn)生。先生的業(yè)師馬一浮、熊十力及梁漱溟等老一代新儒家經(jīng)歷先西后中、堅守宋明理學的歷程,就是明證。先生沒有重走業(yè)師的治學道路,更沒有全盤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是對近代思潮產(chǎn)生的原因和背景進行了深刻反思,運用馬克思主義批判繼承的理論,走自己的學術(shù)道路。
他曾不止一次指出:“談孔子與現(xiàn)代化,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這就是‘五四’及其以后長時期批孔,而今天卻大張旗鼓地紀念孔子誕辰二千五百四十周年。到底誰對誰不對?是批對,還是紀念對呢?我說都對。原因是時代不同了。前此是革命時代、戰(zhàn)爭年代,而今天是和平年代、建設年代。好似冬衣裘,夏衣葛,沒有什么奇怪的?!薄爸袊芯淅显?,叫做‘治世尚文,亂世尚武’,我看是對的。今日中國正是革命已取得勝利,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表的孔子,自然應予以重視了?!?img alt="金景芳:《孔子與現(xiàn)代化》,載《書林》1990年第3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1CD0/291597602070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325-ytzD89o21MaSYoXdQ4mXAS9rOUNAdGZ7-0-479bf485f5af16bf9ce890cec7461bd8">“看來我們今日就行動起來,努力做繼承孔子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的工作是不會有過錯的?!?img alt="金景芳:《孔子新傳·序》,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1CD0/291597602070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325-ytzD89o21MaSYoXdQ4mXAS9rOUNAdGZ7-0-479bf485f5af16bf9ce890cec7461bd8">
從方法上講,早年金老研究經(jīng)學雖然自勵以“貴平實,貴客觀”,其《易通》力求探討真理;作《春秋釋要》,又力黜何休公羊?qū)W“非常異義可怪之論”,都還是在經(jīng)學內(nèi)部來抑揚。金老晚年治形上之學則加入了更多的歷史方法。用治史的方法來治經(jīng),講究實證地、歷史地、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金老20世紀50年代撰寫《易論》即有成功的嘗試,其上篇專從時代背景方面考察《周易》的產(chǎn)生和形成,指出:“《周易》是歷史的產(chǎn)物,是人類認識在具體歷史條件下長期發(fā)展的結(jié)果?!薄啊吨芤住氛軐W思想的形成,無疑是依賴于社會實踐,它是那個時代的生產(chǎn)水平與認識水平的反映?!蓖砟晁訌娬{(diào)《周易》與時代的關(guān)系,正如唐嘉弘先生所云:“金老在研究《周易》時,總是把《周易》放在先秦夏、殷、周三代歷史范疇,從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及其演變過程去分析《周易》?!辈鹄详P(guān)于殷易《歸藏》與《周易》反映了不同的親親、尊尊歷史和傳弟、傳子不同繼承制的探討大加欣賞。張豈之總結(jié)金老的思想史研究方法也說:“思想史研究和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結(jié)合,是金老學術(shù)研究中的另一個注意焦點。”“應當指出,金老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是做出了很大成績的。他的《中國奴隸社會的階級結(jié)構(gòu)》《中國古代史分期商榷》《論井田制度》《馬克思主義關(guān)于奴隸制社會的科學概念與中國古代史分期》等論文,實際上構(gòu)成了金老關(guān)于中國古代社會史理論體系的基礎。而金老關(guān)于中國古代思想史和經(jīng)學史的若干觀點都與他的社會史觀點密切聯(lián)系著,形成了一個整體。金老的研究成果充分顯示他是一位有系統(tǒng)的社會史理論的古史專家、古文獻學家和思想史家?!?img alt="張豈之:《金老與中國思想史研究》,載呂紹綱編《金景芳九五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1CD0/291597602070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325-ytzD89o21MaSYoXdQ4mXAS9rOUNAdGZ7-0-479bf485f5af16bf9ce890cec7461bd8">這些都是知人之談。
“儒門道脈傳千古,天地長留草木春?!保ɡ铄\全詩)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立言,先生著作等身,學開一派;年高德劭,道德文章,足為一代師范。立德、立言、立功,兼而有之。先生立己立人、達己達人,培育大批后學,頗具大儒風范。先生之德、言、功三者,皆足以稱不朽于后世!
五、主要論著
(一)代表性著作
1.《易通》,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年版。
2.《中國奴隸社會的幾個問題》,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
3.《古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版。
4.《論井田制度》,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版。
5.《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學易四種》,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7.《周易講座》(金景芳講述,呂紹綱整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8.《周易全解》(與呂紹綱合著),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9.《孔子新傳》(與呂紹綱、呂文郁合著),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10.《金景芳古史論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11.《金景芳自傳》,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版。
12.《〈尚書·虞夏書〉新解》(與呂紹綱合著),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3.《〈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版。
(二)代表性論文
1.《春秋釋要》,復性書院《吹萬集》1941年版。
2.《易論(上)》,載《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5年第2期。
3.《易論(下)》,載《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6年第1期。
4.《論宗法制度》,載《東北人民大學學報》1956年第2期。
5.《中國奴隸社會的階級結(jié)構(gòu)》,載《歷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6.《井田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載《歷史研究》1965年第4期。
7.《論儒法》,載《歷史研究》1977年第5期。
8.《中國古代史分期商榷(上)》,載《歷史研究》1979年第2期。
9.《中國古代史分期商榷(下)》,載《歷史研究》1979年第3期。
10.《西周在哲學上的兩大貢獻——〈周易〉陰陽說和〈洪范〉五行說》,載《哲學研究》1979年第6期。
11.《論中國奴隸社會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載《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
(撰寫者:舒大剛,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會長、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