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天人感應
書名: 大明:皇上,閣老的懟人方式變了作者名: 甲申三更夜本章字數: 2133字更新時間: 2024-03-30 17:30:00
在決定召見張信之前,燕王朱棣知道這一行動會引起朝廷的警覺,甚至促使對手提前行動。
但為了確保那一百多名忠誠的護衛能夠安然離開北平,他愿意承擔所有風險。
然而,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就在葛誠急匆匆趕至都司時,張信和謝貴已然離開。
幸運的是,敵人內部并非鐵板一塊。
正是張昺和張信的內斗,讓除了謝貴鎮守的麗正門外,其余八門的護衛們都得以安全離城。
這讓朱棣既松了一口氣,也更加痛恨張昺之類的奸黨之輩。
但令朱棣沒料到的是,張信竟然真的登門拜訪了。
這使他陷入兩難:他已對外宣稱自己病重多月。
正準備借“病愈”之機,于破曉之時,設下鴻門宴,活捉謝貴、張昺和張信三人。
若是此時見了對方,豈不是功虧一簣?
于是,他再次以病重為由,拒絕面見張信。
然而,當“奉天靖難”四字從張鏞口中傳出時,朱棣霎時心頭一緊,如同被寒冰覆蓋。
這四字,是他與姚廣孝剛在深夜秘密商定的起事口號,除了當時守衛在門外的鄭和,再無他人知曉。
如今,這密語卻從一名看似外人的口中輕易說出,令朱棣心中疑云密布。
為了解答心中疑惑,他決定親自面見張信父子,一探究竟。
在書房內,朱棣身著一件外表簡樸而細節精致的寬松黃綢緞衣,靜靜躺在朱紅色的臥龍塌上。
他故意營造出一副病態的模樣,臉色被刻意涂抹得蒼白,但那雙眼中閃爍的深不可測的光芒,卻透露出他并非真的軟弱無力。
張信父子推門而入時,朱棣只是微微側頭,仿佛連說話的力氣都已消耗殆盡。
張鏞觀察得極為仔細,他試圖尋找破綻,想要直接戳破朱棣的偽裝,以便快切入正題。
然而,朱棣精心營造的蒼白臉色和虛弱模樣,仿佛真的已病入膏肓。
若非知曉未來,連他都幾乎信以為真。
張鏞知道,留給他們的時間已不多。
他深吸一口氣,眼中閃過一絲堅定,決定不再繞彎子:
“清君側,靖國難。”
聽到這話,朱棣知道自己不能也無法再偽裝。
他的眼神瞬間銳利起來,那一抹常人難以察覺的精光,仿佛利劍一般,穿透了房間的寂靜。
緩緩坐起,他的每一個動作都流露出不同于先前的王者之氣。
朱棣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每個字都仿佛重錘敲打在心頭:“何為‘奉天靖難’?”
“今少立未幾時,諸王芟夷殆半,臣屬皆誣以大逆,誅戮妻孥,及于宗族,可為寒心。
此乃是黃子澄、齊泰等奸黨蠱惑天子,謀害宗藩,意圖動搖社稷安危之舉。
《祖訓》有云:‘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殿下,作為諸王之首,應當挺身而出,為天下計。
清君側,靖國難!”
張鏞的聲音雖不高,卻在靜謐的書房內回響,宛如晨鐘暮鼓,深沉而有力。
朱棣和姚廣孝都不禁瞪大了眼睛,內心充滿震驚。
張鏞所展現出的見識和洞察力,與他們對當朝局勢的判斷不謀而合。
在兩人看來,這種深度的見解,不可能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少年所能達到的。
他們紛紛把目光投向張信。
在朱棣的示意下,姚廣孝緩緩開口:“世侄這番言論,莫非是張將軍深思熟慮的結果?”
此時的張信也陷入了深深的震驚之中,他的心中復雜的情緒如同交織的云霞。
既有對兒子出乎意料表現的驕傲,也有對未知未來的憂慮。
他原本只想通過泄露一些朝廷的部署給燕王,作為一種表明誠意的方式,卻未曾想到,兒子張鏞的見解如同橫空出世的驚鴻,深邃而又犀利。
尤其是關于祖訓的內容,那是他從未敢深思的領域。
聽到姚廣孝的詢問,張信的目光不自覺地轉向了張鏞,那眼神中仿佛夾雜著求證和迷茫。
只見張鏞正以一種奇異的眼神望著自己,仿佛在示意他承認這就是自己思慮的結果。
“張將軍?”朱棣迫不及待的追問。
他對張信的評價在心中一時間升華,若這見解真的出自張信之口,那么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此人留于己側。
眼下形勢如此兇險,一位能洞察秋毫之末、具有非凡見識的將領,無異于雪中送炭。
若是張信不愿意投誠……
朱棣的目中閃過的那一絲狠厲,預示著一場風暴的可能。
“這……”張信內心分外掙扎,他支支吾吾許久后,終于下定決心。
他沉聲道:“回殿下,此番言論并非臣之所見,實為臣之子,張鏞的見解。”
“他!?”
朱棣和姚廣孝詫異的望向張鏞,幾乎同時發出了驚訝的聲音,這簡直出乎他們的意料。
這少年竟然真的擁有如此驚人的見識和洞察力!?
就連守衛在門外的鄭和,也因屋內的驚嘆聲而不由自主地緊握劍柄,雙眼如獵鷹般警惕地掃視四周。
張信不再有所保留,他細致地敘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數日前,犬子身染重疾,昏迷不醒,卻時常在夢中囈語‘天子昏蒙,奸臣執柄,謀害宗藩,圖危社稷’。
起初,我以為這不過是病夢胡言,甚至還斥責了他一番。”
他頓了頓,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復雜,“隨著張昺與葛誠上門污蔑,以及他們對我施加的種種壓力。
卑職開始反思朝廷的種種惡行,這才幡然醒悟。
若非天意,我兒又怎會有此夢境?故而,特來覲見殿下!”
說至此處,張信驀然單膝跪下,朝朱棣深深一拜。
朱棣連忙將他扶起,語氣中滿是贊賞:“快快請起,本王能得張將軍相助,是吾之幸。”
然而,朱棣與姚廣孝的目光很快又投向了張鏞。
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好奇與期待,仿佛在這個年輕人的身上,看到了某種難以言喻的可能。
天人感應?
這一刻,張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當張信開始敘述時,他曾想要打斷,但朱棣的目光制止了他。
張鏞非常清楚,父親任何一個不慎的字眼都可能引發不可預知的后果。
等到一切塵埃落定,他長呼出一口氣,慶幸張信并沒有在這個節骨眼上失言。
朱棣的目光轉為和煦,他緩緩問道:“小張郎,你都夢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