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電子硬件設計
- 朱玉龍 高宜國編著
- 2742字
- 2024-05-10 11:53:13
1.3.2 我國的汽車電子產業
事實上,我國的汽車零部件工業起初是建立在原有的載重汽車配套體系基礎之上的,絕大部分零部件企業是由原本從屬于汽車制造廠的“分廠”剝離出來的,經過發展和變革后,開始轉向為轎車配套服務。在與汽車行業同時進行了一定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后,整個零部件行業的經營及生產處于較快的增長態勢,并建立起本土的與轎車配套的較為完備的零部件工業。但是總體來看,零部件行業整體發展滯后于整車發展,存在著“散、亂、差”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數量眾多的零部件廠集中度低、規模小、水平低,同種產品有多家企業在生產,單個企業生產規模小,沒有形成規模經濟的效應。
2)零部件企業沒有形成按專業化分工、分層次的零部件產業結構。
3)零部件的制造工藝和質量控制并不符合國際零部件制造的通用要求,企業的產品研究開發能力不足,不具備與主機廠同步開發的能力,一些高新技術零部件產品還必須依靠技術引進。
汽車電子在零部件企業中是起步最晚、積累最少的一個部分。隨著汽車電子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的汽車電子企業也有了快速的發展。根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的汽車電子企業有1000家以上。但是大部分企業與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有著類似的特點,企業規模偏小、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與整車企業的依附程度高,并且產品附加值和利潤都很低。國內汽車電子產品主要集中在車載電子領域,如汽車音響、儀表、通信導航等。
很多專家都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國內汽車電子水平與世界水平的距離正在快速拉大,這是由于國外隨著需求的不斷變化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而國內的發展速度相對而言就較為滯后。分析以上的現實情況,以作者個人的觀點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因素制約著國內汽車電子企業的發展:
1)我國的整車制造廠在汽車電子技術方面基礎不牢,導致無法控制整個開發過程。汽車電子的應用環境特殊,對溫度、氣候等外部條件的適應能力要求很高。不同的汽車廠商有著不同的平臺要求,對汽車電子產品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從技術和成本的角度考慮,就要求汽車電子產品研發與整車的設計制造進行協調配合。就單個模塊來說,整車廠需要對周邊的零部件進行定義和標準化,對功能規范、性能規格、合理價格和實驗內容等做出明確界定。目前部分企業在開發電子模塊的過程中,有點類似“放羊”階段,通過向國際零部件供應商了解了產品的規范要求和部分技術后,就轉由國內的零部件廠商開發,這樣的做法忽略了其中的技術和管理問題。
2)我國的汽車半導體元器件較少且質量一般。由于要求進行AECQ認證,汽車級的芯片認證費用和入門門檻較高。國內電子芯片廠商大多數集中關注于消費電子市場,而沒有充分考慮汽車行業需求,無法滿足汽車行業的要求,并且也沒有在汽車電子上投入太大的精力。部分企業即使有產品,也無法建立完善的開發環境,包括開發工具和軟件庫等的支持。因此從保證元器件的質量出發,汽車廠商只能采購國外的元器件,其價格中包括額外的運費和稅費,加上初期產量不大,相比國際汽車電子巨頭能夠拿到的元器件協議價格會高很多。另外,缺乏產業鏈最下游的國內自主芯片廠商支持,在硬件成本上沒有特別大的優勢,這使想進行成本優化和新技術應用的國內企業特別艱難。
3)成本缺乏明顯的優勢。國際零部件廠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不僅在技術開發時有先進的流程,還有較豐富的技術積累。我國企業缺乏優秀的人才培養模式、先進的管理制度、低成本元器件、技術積累和過程管理能力。汽車電子是投入較大、投資周期較長的行業,國內一些企業難以躋身行業高端。由于有著召回和索賠的行業規則,如果發生類似豐田召回事件,其盈利空間是極為有限的,因此國內企業低成本、低質量和高風險的發展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
4)產品研發的問題。某些國內企業開發周期過短,缺乏足夠的設計時間。國外的整車開發計劃一般是5年以上;相比較而言,國內廠商由于競爭激烈,開發周期一般只有1~2年,因此,零部件開發的時間都被壓縮得非常少。在缺乏完整的技術、成熟的團隊并且缺乏足夠技術儲備的情況之下,這種快速的開發過程難免充滿磕磕絆絆,甚至整個項目的質量無法保證,給后期帶來巨大的隱患。另外一個問題是如何保證研發經費和研發工程師隊伍的穩定問題。由于整個汽車電子的產品質量和環境要求非常高,使得企業必須投入大量的經費用于研發、測試和生產管理,在國內普遍低價競爭和整車企業不愿意提供開發經費的背景下,企業就會冒較大的投資風險。
5)資質和應用平臺的問題。如果按照IATF 16949認證工廠、設計以及過程管理,很多地方仍存在缺陷。目前,合資品牌的汽車在負載和執行機構上有一定的國產化,但是核心的控制模塊都是沿用引進車型的供應商體系,而自主品牌的項目,相當一部分都被國外的供應商所把持。國內汽車電子企業的發展必定需要得到其下游電子元器件廠商的支持,也需要整車企業提供一定的幫助和發展的空間。當汽車銷量有限時,國內汽車電子企業即使做成項目也很難實現大的盈利,這是由于整車企業降價非常厲害,現在汽車電子產品的利潤在持續下降,同時,對這方面國內很少有足夠的研發經費支持。
6)政策扶持不清的問題。汽車電子是電子產業、信息產業與汽車產業的交集,由哪方面牽頭扶持促使國內汽車制造與電子制造進行合作和溝通、整合現有的資源,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某些時候,汽車電子也需要像汽車產業那樣進行一定程度的合并和整理,以完成規模化和資源的重組,否則在分散的狀態下并沒有太好的出路。
但是汽車電子企業還是有很大歷史機遇的。目前汽車電子已受到國內廣泛的專注和重視,在《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提出了“關鍵零部件技術實現自主化,新能源汽車專用零部件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和方向;在《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提出加強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支持汽車電子等產品和系統的開發和標準制定,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隨著國內汽車制造業的高速發展和特有的新能源汽車戰略,這兩大契機對于國內企業來說非常重要。
以作者個人認識來說,我國汽車電子企業的突破點主要有兩個方面:汽車娛樂信息系統和電動車零部件系統。
汽車娛樂信息系統:由于這方面是消費電子導入的,在有產品的條件下去適應汽車環境要容易很多;而且其屬于輔助系統,安全性要求較低,適合國內企業進入。目前大量后裝市場的企業有著較為可喜的成果,還需要努力與整車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進入國際前裝市場。典型的例子是汽車音響和車載娛樂系統,深圳航盛電子、江蘇天寶等企業已經在該領域取得了較大的突破,賽格電子、深圳華強在導航設備領域有了一定的積累。
電動車零部件系統:由于國際企業在該領域也處于研發階段,因此國內企業從時間上和應用上并沒有歷史包袱,也不存在太大的技術差距,有著廣闊的空間去發展,特別是在國家政策扶持的情況下。但是目前該領域盈利空間有限,這也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