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汽車動力系統安全性設計與工程應用
-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編
- 2562字
- 2024-05-10 11:23:16
1.2 電動汽車的發展歷程
1.2.1 純電動汽車的發展歷程
電動汽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1832年,蘇格蘭發明家Robert Anderson制造出了一輛電動馬車。1835年,由荷蘭教授Sibrandus Stratingh與其助手Christopher Becker制造了不可充電的電力驅動車。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電力驅動汽車一直不可重復充電。1859年,法國物理學家Gaston Planté開發了鉛酸電池,但是體積太大,直到1881年法國人Camile Alphonse Faure改良了鉛酸蓄電池,使其可以大量應用于電動汽車。這一改良不僅改變了電動汽車的歷史格局,也對燃油汽車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發明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舊廣泛用于各類汽車。同年,法國人Gustave Trouvé制造了第一輛使用可充電鉛酸蓄電池的電動三輪汽車,而這輛車速約15km/h汽車的續駛里程僅為16km。在電動汽車發展初期,各國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并不完善,消費者對續駛里程的要求不高,電動汽車獲得良好發展。1901年,Thomas Edison改進瑞典發明家Waldemar Jungner發明的鎳鐵電池后運用在電動汽車上,這一改進讓電動汽車的續駛里程增加至340.1km。到1912年,美國約有34000輛注冊的電動汽車,幾乎涵蓋了各種車型。這一時期成為早期電動汽車發展的全盛時期。
燃油汽車的發明晚于電動汽車,德國人Carl Benz于1886年制造出第一輛單缸發動機汽車。20世紀早期,福特公司發明的流水線生產方式使燃油汽車成本大幅降低。此外,借助其續航距離與補能方式上的優勢,燃油汽車在與電動汽車的競爭中逐漸占據了優勢,電動汽車進入冬眠期。
20世紀70年代,在兩次石油危機的背景下,人們重新重視電動汽車的價值,通用汽車、克萊斯勒等公司開發全新的電動汽車,然而該階段的電動汽車續航距離僅有40mile,商用化動力不足。20世紀90年代,出于對空氣污染的擔憂,美國通過了《清潔空氣法案》《能源政策法》,同時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推出《零排放汽車(ZEV)法案》,業界重新燃起對電動汽車的興趣。1996年,通用公司全新設計了EV1電動汽車,取得80mile的續航距離的成績,成為這一時期的電動汽車代表作,然而其成本過高,并未量產。1997年,豐田公司發布了世界第一款量產混合動力汽車Prius,成功開啟了電動汽車的商業化時代。特斯拉公司于2008年發布了Roadster跑車,其中使用了6831個18650鋰離子電池,續航距離達到245mile(約400km)。2010年通用汽車發布了美國市場首款插電混合動力汽車雪佛蘭Volt。電動汽車在世界范圍內進入了全新階段。世界范圍內電動汽車銷量由2010年的不足萬輛,增長到2021年的超過600萬輛。2020年,挪威電動汽車銷量占比達到54.3%,成為世界上首個電動汽車年市場占有率超過燃油汽車的國家。
2001年,我國實施了“863計劃”電動汽車專項,按照“三縱三橫”技術規劃方案,立項支持整車企業、關鍵零部件企業、高校院所等開展電動汽車自主研發,并同步開展政策、法規、標準研究。200多家企業、高校和研究院所參與了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和整車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研發以及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整車研發工作。經過5年的努力,我國創建了涵蓋電動汽車整車、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平臺和能夠初步配套的產業鏈,部分整車樣車及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的性能水平接近了國際先進水平,申請了400余項發明專利,制修訂19項標準,建立了包括整車、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燃料電池發動機等7個公共檢測和試驗平臺,為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我國開始實施“十一五”“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提出了以整車集成為載體、動力系統為核心,重點突破關鍵零部件瓶頸技術,支撐產業化示范推廣的研發工作思路,經過5年左右發展,我國攻克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形成了55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研發平臺,87個產業化基地,建立了15個國家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累計申請專利2011項(含發明專利1015項)。2009—2012年,我國實施了“十城千輛”工程,新能源汽車在產品數量、技術創新、市場推廣和產業鏈等方面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個時期,我國自主品牌的純電動汽車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例如比亞迪的e6、K9,上汽的榮威E50,長安的奔奔MINI、奔奔Love、悅翔等純電動汽車,北汽的E系列和C70 EV,江淮的同悅iEV等。2012年,我國頒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2012—2020年)》,在全球率先開展電動汽車大規模產業化工作,從此我國的汽車產業開始換道先行,已經連續7年電動汽車產銷量全球第一,2022年上半年電動汽車產銷量突破350萬輛,同比增長1.6倍。在當今全球汽車百年大變局中,我國汽車工業在電動化方面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處于世界前列,在汽車智能化和無人駕駛方面也在發力,中國正在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
比亞迪作為我國自主企業的代表,從2003年啟動電動汽車研發,至今已經有19年的歷史,與其他傳統自主車企以及造車新勢力們共同引領最近20年電動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的浪潮。比亞迪汽車技術發展史也代表了我國電動汽車工業的技術發展史。2010年,比亞迪推出了e平臺1.0。研發初期,面對完全空白的產業基礎,比亞迪攻克了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技術,并且全球首創高電壓架構,實現了三電系統平臺化。基于e平臺1.0,在2010年就推出了中國首款純電動汽車e6。高性能的e6在深圳、太原等公共出行領域大規模使用,開啟了全球電動化的征程。
2019年,比亞迪又推出了e平臺2.0。在三電系統上進一步集成創新,推出了全球首個電驅動三合一和充配電三合一平臺,繼續實現了三電系統的平臺化,同時推出了高集成度低壓控制器和車載智慧屏,實現了低壓控制模塊和智能座艙模塊的平臺化。通過電機電控系統、充配電系統、動力蓄電池系統、低壓控制系統、人機交互系統這些關鍵系統和部件的集成化和平臺化,實現了關鍵系統和部件小型化、輕量化,帶給用戶更大的空間、更低的能耗、更長的續駛里程,同時降低了成本。基于e平臺2.0,我們開發出了漢、唐、秦、宋、元等系列化高性能電動汽車,有力支撐了比亞迪100萬銷量目標的實現。
2021年,比亞迪接著推出了e平臺3.0。通過關鍵系統和部件技術的突破,如刀片電池、SiC驅動控制器、發卡式扁線電機、寬溫域熱泵空調等,以及進一步深度集成化技術,如業內首創的高壓系統八合一大集成、電池車身一體化、新一代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及域控制器,實現了從零部件到系統最后到整車架構全層級的突破和創新(圖1-11)。依托全產業鏈研發設計制造能力以及對整車和零部件的深度理解,比亞迪打造了基于整車架構平臺化的e平臺3.0,將電動汽車安全、高效、智能、美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比亞迪汽車純電平臺發展簡介見表1-1。

圖1-11 e平臺3.0結構示意圖
表1-1 比亞迪汽車純電平臺發展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