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忙與盲像個核桃,在有仁的意趣里看陽光慷慨
- 就算顛沛流離,也要風生水起
- 趙麗榮
- 11308字
- 2024-03-12 16:52:06
歲月把忙碌吹成疾風,我卻用頑皮的心釀成春風
生活可以忙碌,但是生活的樂趣,卻不可以被剝奪和淹沒。且忙且快樂,時不我待的忙碌緊迫里,用頑皮的心撥開云霧透口氣,是生活里最美的意趣情致。歲月把忙碌吹成疾風,我卻用頑皮的心釀成春風。
每次問候親人朋友時,我總能在他們焦慮的口吻里,聽到壓抑中擠出的三個字:
忙忙忙。
忙,仿佛是生活的標配,是生活的標簽一般,深深地印刻在了活著的每一個瞬間里。
從古到今,“忙”這道符咒,似乎成了孫悟空頭頂的緊箍咒。一路走來,風塵仆仆,帶著心底的殷殷期盼,想要把每一天的日子過成自己心中已經憧憬了千萬次的模樣,于是,便有了再也停不下來的腳步。
這每一次忙到“亡了心”的旋轉,轉到最后,已然成了麻木。
于是,我們總是會一邊匆匆向前,一邊又茫然地問自己:我要去哪里?
這讓我想起了周公的故事。
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本已是地位顯赫,沒有后顧之憂,可他卻一直處于極度的焦慮和忙碌之中。
比如:每次洗頭發的時候,碰到急事,他就會馬上停止洗頭,把頭發握在手里去辦事;每次吃飯的時候,有人求見,他就會馬上把來不及咽下去的飯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
很多人問他如此忙碌的原因,他說,這樣做,是因為害怕,害怕失去“周天子”的天下。
我之所以提到周公的故事,是因為他的那一句“因為害怕”。這四個字,不是也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我們的心聲嗎?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忙,忙到心力交瘁,就是因為害怕。
害怕什么?
害怕時間過得太快,快得連夢想都一起帶走,于是我們便在忙里,不停地奔跑……
記得某次和朋友去精神病院做義工,認識了一個男孩。他很年輕,不到三十歲,和哥們兒創業失敗,沮喪之余,因為生性要強,一度患上了焦慮癥。記得見到他時,他神志清晰,只是滿面愁容,壓力讓他過早地華發叢生。
我們和他坐在一起,故作輕松地和他隨意聊著什么。我希望能以輕松的態度,給他一個良好的引導。
我說:你看上去很放松,我想,你已經走出來了。
他說,以前的我,完全不是這樣的。記得那時候,我的夢想就是開一家自己的公司,可創業總是艱難重重,于是,我漸漸開始害怕,害怕失敗,害怕時間不等人。于是,我更加緊迫地在忙碌中追趕,完成一天的工作后,身心俱疲,又心亂如麻。
我不喜歡這樣的感覺,但是我知道自己已經停不下來了。對于未來,我并沒有太多的自信,恐慌隨時相伴,日益加深的內耗,加之工作的繁雜,讓我不堪重負。
失眠是我的常態,每一個午夜夢回的夜晚,落寞在心頭翻滾,獨在異鄉的孤獨,忽然被無限放大,我一個大男人,居然一次次淚流滿面。
我還是一個內向的人,心里明明有頗多感觸,卻不愿意說出來。壓抑久了,身體機能隨之出現問題,中醫說是血氣郁結。我知道這樣下去,我的身體遲早要出問題,我也曾試著把不良情緒發泄出來,可我卻找不到更好的途徑和渠道……
我聽著他的故事,仿佛聽著自己的故事一般。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不都是這樣一路走來的嗎?
故事還沒有結束。
再后來,我聽說他已經全然康復了。
一場艱難的逆旅,讓他頓悟了人生。在醫院休養的過程中,他開始學著放下得失成敗的執念,讓心回歸平靜。原本喜歡文學的他,開始靜下心來,寫一些內心的感悟,透過文字,發泄自己的壞情緒,也更深刻地認知自我。
曾經那些一起嬉鬧玩樂的朋友,在他創業忙碌時已然被他拋擲腦后,如今又回到他的生活中。他們依然如往昔,三五成群地在生活忙碌的間隙里,瘋狂地體驗著生活里該有的樂趣。煮酒黃昏,把酒調侃,席間說一說壓抑了很久的心里話,談一談工作生活的想法和打算,很多話,在說出來的時候,心結也就解開了。
累到無力時,他也會給心靈放個假,帶著家人周游世界,無牽無掛,心無旁騖,不再多想明天的生活,不再擔憂明天的未知,更不愿回憶過去,無論美好還是滄桑。重要的是現在,看著親人們的笑臉,就是最真切的幸福。
有時,他干脆讓自己待在一個安靜的環境里,傾聽內心的聲音,讓靈魂自由地歌唱,讓疲乏的心靈安靜地停靠……
不再害怕,不再焦慮,在時不我待的忙碌緊迫里,用頑皮的心把世事釀成春風。
于是,他重生了……
在那場曠日持久的三年新冠戰役中,她是一名普通的醫療垃圾清潔工。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處理核酸檢測使用過的棉簽,以及醫護人員和病人使用過的口罩等醫療垃圾,而且每天還要負責將這些醫療垃圾運送到指定地點,她經常汗流浹背地推著半人高的垃圾桶來回奔波。雖然不是醫護人員,但是工作危險系數決定了她必須穿著厚重的白色防護服,站在醫護人員身后,做好抗疫大戰的后勤工作。
每天早上五點,她天未亮就從遠在城北的家中出發,六點趕到核酸檢測點,緊鑼密鼓地開始一天的醫療垃圾清潔工作。除了需要將醫療垃圾集中消殺,她還必須將垃圾按照國家醫療機構規定的五大類醫療垃圾處理方式進行嚴格的分類和二次消毒后,再轉運出去。醫療垃圾中的有害物質可想而知,因此防護措施也更加嚴密,每次穿防護服是最痛苦的一件事,尤其是夏天,全副武裝好后,還沒開始干活已是汗流浹背。穿著防護服工作,她吃飯都變成了一件繁復的事情,每脫掉一件東西就要消一次毒,等鞋套、罩衣、手套等都脫完后,她早已大汗淋漓,于是吃飯也只能狼吞虎咽,火速解決了。
這樣的工作量讓她每天的節奏都是風風火火的,最忙碌的時候,她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馬不停蹄地工作一天后,她的雙手已經被厚厚的手套捂得失去了血色,臉頰上是被口罩勒出的血痕。
她說,她所有的忙,都是為了幫助人們早日走出疫情的陰霾,讓大家都能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所以,她只能忙到停不下來。當她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她被汗水浸泡得有些發白的臉上,竟然掛著一絲輕松愉悅的神情。
直到有一天,采訪她的記者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人們才恍然明白,她的快樂,為什么沒有被忙碌的生活淹沒。
那天,她們在小區的廣場前做核酸檢測,黃昏時分,忙碌了一天的她,把同事們召集在一起,她站在隊伍的最前面,揮舞著掃把,帶著大家跳舞蹈《小蘋果》。
黃昏的余暉下,剛剛結束工作后的汗水還掛在臉上,但是她們渾然不知,自顧自地扭動著身體,盡情地舞蹈著。她們的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仿佛世間所有忙碌焦慮都和她們無關。
她們笑著、叫著、扭著、跳著……那樣子,真的美極了。
當時在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們平時經常用這種“頑皮可愛”的方式解壓,所以,她們的工作才能做得如此快樂,這也許就是她們能在忙碌中體驗快樂的真正意義吧……
沒錯,生活可以忙碌,但是生活的樂趣,卻不可以被剝奪和淹沒。
且忙且快樂,時不我待的忙碌緊迫里,用頑皮的心撥開云霧透口氣,是生活里最美的意趣情致。
就算歲月把忙碌吹成疾風,我也要用頑皮的心釀成春風……
穿透盲目里的迷霧,把人間清醒還給日月天地
一味地忙,是一種作繭自縛。唯有掙脫絲繭,方能在不斷閃現的妙悟里,活得有趣,也活得明白。那就讓我們穿透盲目里的茫然迷霧,把眉清目秀還給日月天地吧。
我的讀者群里,每天都有人向我傾訴生活里的負重前行。
有人說,本以為忙,是為了活得明白,可忙到最后,卻盲目到茫然。
我說:當心忙到不再清醒透徹時,心靈又怎么會清晰洞見?
所有低著頭忘乎所以的“忙”,最后換來的,都是閉著眼不知所以的“盲”,這是一種思想負擔日積月累后慢慢催化的必然結果。
我們都是這樣一路走來的。
記得大學畢業后的那些年,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工作環境中更加游刃有余,我每天都會把自己置身于忙碌的工作狀態中,試圖以延長工作時間的方式,來達到飛速進步的效率。
忽然有一天,當我身心俱疲不知所以的時候,我發現,我竟然忙到一種盲目的狀態。
我像一個熊熊燃燒的風火輪般不斷往前沖,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聽、什么也不看,就那么焦灼而性急地狂奔著,我不知道這是怎么了,我只是不想停下來。身邊那些曾經最在意的人、事、物,我都已經無暇顧及。他們從我眼前匆匆一閃掠過,我捕捉不到任何蹤跡,我知道不是世事忽略了我,而是我辜負了它的美麗。
我的感知都在盲目中交疊糾纏,糾結著心的弦音,彈奏著喧鬧而緊湊的旋律。我仿佛緊箍咒下的猴頭,在疼痛中眩暈、在錯綜中吶喊,那生拉硬拽下的猴毛,是我期許的解脫。
許是前方的路上有太多未實現的愿望在召喚,許是追趕幸福才能活得安全,許是生命的音符激昂高亢,許是身后的失意太過揪心,于是,我便在不息中尋覓,尋覓著想要的幸福。
可是,我沒有等來我想要的幸福,卻等來了一場疾病。
那次,在無數個加班到深夜的連軸工作后,我累倒了。那是我長久以來,唯一一段可以在休息中清閑度日的時光。
我每天躺在病床上。起初身體極度虛弱,甚至感覺連喘氣都是一種體力活。我只能閉著眼睛,捂著胸口,任憑生命微弱的弦音在空氣中回蕩。那一刻,我忽然感覺,健康地活著,原來是一件如此珍貴的事情。工作沒了,可以再找;健康沒了,就無處可尋了。
我想,這也算是盲目后的一種妙悟吧。
我的病房窗前,是一片濃郁的樹林,那段時間恰逢春暖花開。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后,我的身體日漸康復。那一天,我躺在床上,內心無比焦慮地想著這些日子因為住院而遺漏的工作。就在我皺著眉頭無意間看向窗外時,忽然驚覺,我已經好久沒有這樣認真地看看大自然的景致了。
只見明媚璀璨的陽光灑向草地,光暈調皮地在草地上躍動。一群孩子在樹影花香間嬉鬧追逐,跑動時揚起的塵土,如云霧般升騰而起,在光的作用下,形成一道道明亮的光柱,看上去美極了。
我躺不住了,立刻起床,走向窗外的世界。走向因為忙碌被遺忘了很久的大自然,走向因為盲目被障目了很久的純粹。
那時的我,純粹得只是一個世間的俗人,只是一個簡單的眾生,只是一個頑皮的孩童。生活中原本的焦灼,此刻已是云淡風輕。我和孩子們圍成一個圈玩兒丟手絹,我帶著久違的爽朗大笑,轉著圈和孩子們奔跑打鬧。玩到盡興時,眼淚口水橫飛,都無所謂了,哪有那么多完美形象,怎么愜意怎么來。被抓到的我,還站在中間,為大家唱了一首《魯冰花》。我像個孩子一樣,手舞足蹈,唱著唱著,仿佛回到了小時候,坐著漫天星空下,歪著頭數星星的時光……
原來,生活里不只有追逐的拼搏,還應該有時而頑皮的閑趣。
一場病,換來一段妙悟:原來,人生所有的遇見,都有它的使命。
那次以后,我不再是一個執拗于某種念想的人。努力是生命的必然,但能在追逐的夾縫間加入些許清幽的情趣,卻是一種生命的能力。
記得做記者時,我采訪過一個民間畫家,他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采訪他時,正逢他在辦畫展,于是采訪便在他的畫室進行,我也有幸參觀了他的作品。
他的畫展,有些與眾不同。別人的畫展都是很莊重地展示在大廳,人們繃著臉,帶著嚴肅的表情,仿佛觀摩某種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一樣,小心翼翼地游走在其間。
而他的畫室,卻被裝飾得仿佛婚禮大廳一般喜慶溫馨。只見巨大的畫室四周掛滿了他的作品,大廳的中間擺著大大的長方形圓桌,桌子上擺著各色花瓶,花瓶邊上散落著花瓣,每一個花瓶的底部都有一張紙簽。
大廳的四個角放著畫架和畫紙,還有各種顏料。右邊擺著一個巨大的松木茶具,茶具前面是一架古箏。
賞畫、插花、作詩、涂鴉、品茶、聽琴,是他畫展的主題。
他的畫展,打破了沉悶肅穆的氛圍,透著云淡風輕的氣質。一場展覽,帶著藝術的詩意,也帶著生活的情致。這就是他要展現的美:皆以有趣好玩的名義開始,讓生活的忙與盲,停頓休整。
他告訴我,以前的他,也曾為了藝術創作,忙到心力交瘁。忽而有一天,他發現,曾經從愛好出發而饒有興趣的繪畫藝術,成了某種帶有功利性的追逐。忙到最后,他甚至盲目到忘記了自己為什么選擇繪畫,忘記了自己的初心。
于是,他決定讓自己走出盲區,讓自己在繪畫的世界里,活得有趣。
他不再為了追逐繪畫市場的需求而作畫,他試著一邊體會生活的樂趣,一邊帶著生活賦予的靈感作畫。
因此,他的畫面充滿了生活的意境。比如,有一幅畫,畫面上是一個女孩面對媽媽的牢騷,回頭間露出心有靈犀的微笑。畫作下面落款寫著:生活,需要一些“小牢騷”。比如,有一幅畫,是一個光著屁股的小孩,在門前的老樹下追一只大黃狗,背景是煙霧升騰的遠山。畫作下面落款寫著:簡單的美,即是生活……
那些生活中的“小牢騷”,那些生活中的“小情趣”,總是讓看畫展的人們,會心一笑。
他穿著一身布衣,有著一頭清爽的短發,帶著憨憨的笑容,穿梭在展廳里。
看到有人站在他的畫前開心合影,或是大贊“有趣”“詼諧”“好玩”,他總會調皮地躲起來聽一會兒,然后“偽裝”成一個普通的觀賞者,和大家認真討論一番。
一些懂藝術的人,如果看畫展時靈感突發,便會走到圓桌邊隨意完成一件插花作品,順便在紙簽上寫上一首詩。或者干脆直接走到畫架邊上,拿起畫筆,即興創作一幅涂鴉作品。在賞畫中賞花、作詩、作畫,這是怎樣的浪漫境界?
“我是隨性而為,不務正業,只憑著興之所至做每一件事,但我很享受這種天馬行空的表達。”正是因為這種貼近自然、接地氣的創作,他的畫反而賣得很好,他的“打油詩”“小牢騷”“小情懷”,正是繁忙的人們最需要的生活方式,很親切,又很時尚。
他說,平時的自己,畫畫、寫詩、彈古箏、聽風、釣魚、冥想……在這些看似無用的小情懷里,總能找到心的方向。
一味地忙,是一種作繭自縛。千絲萬縷的“約束”和“羈絆”纏繞著你,讓你動彈不得,你又如何能以身輕如燕的姿態,為迷茫的心找到清晰的出口?
唯有掙脫絲繭,方能在不斷閃現的妙悟里,活得有趣,也活得明白。那么,就讓我們穿透盲目里的茫然迷霧,把眉清目秀還給日月天地吧……
喧囂和跌宕還在營業,安恬和闊朗也不會打烊
安恬之后,思緒便能在紛亂的世事中,剪得開理得清;闊朗之后,身心便能在跌宕的起伏中,有了翩然的起飛點。無論飛到哪里,往后余生,落腳之處,皆是心安。記住,喧囂和跌宕還在營業,安恬和闊朗也不會打烊。
我曾經在微信群里問過我的讀者:你們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
大家的回答竟然驚人地一致:跌宕起伏的人生、沉重無趣的生活、喧囂擁擠的心靈、蕭索蒼白的靈魂……我們的世界大抵如此。
在每天無止境的忙碌中,誰不是低著頭,如風火輪般匆匆而過?古人詩句里的,漁舟唱晚、高山流水、杏花微雨,已然與我們的生活毫無關聯。我們體會不到時光氤氳,我們感受不到歲月靜好,心底不斷回旋的只有六個字:房子、車子、票子。
這看上去似乎只是個簡單的夢想,吃喝拉撒睡,要的不就是車子、房子、票子嗎?可就是這三樣簡單的物件,卻剝奪了我們一生的快樂。
于是,我聽到了很多這樣的聲音:
有的人說:我覺得現代生活的本質就是匆忙和孤獨,萬丈紅塵,像一條不歸路,我已經成為物質的奴隸,被物欲支配著向前,最后,我的物質世界越來越膨脹,內心卻越來越空虛和脆弱!
有的人說:在大都市奔忙的日子里,我身不由己地被現實裹挾著,將自己淹沒于車水馬龍和鋼筋水泥之中,生活沒有安恬的味道,只有名韁利鎖,跌宕不安。我忙到無心看風景,只能在上班匆匆經過城市綠地時,抬頭看一眼湛藍的天空里飄過的幾朵白云;只能從廢寢忘食的忙里偷閑里,透過如鳥籠般的CBD玻璃窗,看一看外面已經不屬于我的明媚春景!
有的人說: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我已經忽略了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變換。繁忙而機械的生活,麻木了我的感知,我正在一點點喪失著對自然、對天地、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悟,完全成了物質的傀儡!
于是,有的人說:白天的我戴著面具穿梭人群,夜深人靜時,總是感到自己被無盡的荒蕪淹沒,此刻唯有幾杯淡酒能聊以自慰,也只有在這時,我才能聽到自己的呼吸,感覺到自己的心跳!
于是,有的人說:現實無法逃避,所以我只能在夢中去尋找心靈的棲息地,為靈魂找到歸依的所在。可是夢境太短,醒來后,我依然要帶著自己的使命回到現實中,繼續在低低的嘆息和淡淡的憂傷中,被世事洪流推著向前!
這是這個時代所有人發自心底的聲音,我們是不是也在其中,聽到了自己心底一直以來埋藏了許久的吶喊?
生活的喧囂和命運的跌宕,像是一道勒住身心靈魂的枷鎖,我們被桎梏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想要逃出去,卻又是如此的無能為力。
為什么?很簡單,我們需要房子、車子和票子。
我說出來的,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心聲。
追求生活的品質、個人的事業、豐衣足食的夢想、卓越優秀的閱歷,本身沒有錯。我們不是超凡脫俗的隱士,我們都是食盡人間煙火的凡夫俗子,我們還有很多夢想在路上召喚,我們都需要帶著自己的責任,走過這個紛繁的塵世。所以,我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在閑情逸致中享受時光,總要回歸到生活的奔走與秩序中。
我們需要的,是走出去,尋覓繁忙生命中,那一點安恬和闊朗,讓心在翩然中,休養生息。這樣當我們再次帶著輕盈的狀態回到生活時,便有了繼續前進的生命力。
那時的你,身處鬧市,喧囂依舊,可心卻是靜謐安恬的;那時的你,深陷苦難,煩擾不斷,卻不再哀怨,內心也多了一份苦中作樂的勇氣。
此時此刻,你一定懂得:忙中找樂,是最好的重生。
一直以來,我都喜歡著李清照。
她的一生被光環籠罩,卻也跌宕不安。而她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是和趙明誠在青州屏居的那些年月。
那時的她,正身處人生逆境。父親李格非被罷官,作為罪臣之女,她處境尷尬。后來公公趙挺之去世,丈夫趙明誠繼而失去官職。朝廷復雜的政治斗爭,加之蔡京對趙家人的誣告陷害,一度讓趙氏家族在京城失了立足之地。
李清照是何等聰慧淡然的女子,她沒有像那個時代的婦女一樣,滿心失去權勢后的無助和哀怨。她知道,人世紅塵,有遇見,也有離別;有得到,也有失去。最后,不過是空手來,空手歸。漫步人間,每個人都是過客,又何必太過在意。
關鍵是,要在喧囂中尋得安恬,在跌宕中覓得闊朗,生活即是翩然。
于是,心性淡然的她和趙明誠,毅然離開是非纏身的汴京,退隱青州。雖然他們依舊忙于金石事業,忙于寫詩作文;但是,透過繁忙,他們把酒東籬、蒔花種豆,過著閑情逸致的生活。
李清照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歸來堂”,將自己的臥室命名為“易安居”。由此可見,她內心已然在意趣中衍生出了闊朗曠達。
我最喜歡的,是那段“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故事。
那時的李清照和趙明誠,經常飯后一邊喝茶,一邊讀書。突發奇想時,就會玩賭書斗茶的游戲。一個人說出某個典故,另一個人猜出自哪本書,猜中后決定誰先飲茶。于是,他們一邊玩樂,一邊喝茶,舉起的茶杯在前仰后合的笑鬧中,杯傾茶潑,留下了滿身茶香。
在這樣的情致里,李清照早已忘記了跌宕人生帶來的悲涼,苦中作樂的生活里,滿是驚喜。
由古及今,現代人總要從古人的生活里,為自己的靈魂找到出口。
我一個朋友,她的丈夫因為倒賣文玩古董,賠得傾家蕩產。她一度萬念俱灰,不是尋死覓活,就是鬧著離婚。
面對頹廢的她,我一直都在勸她,事已至此,消沉無濟于事,只會雪上加霜,讓路越來越窄,不如干脆放下曾經,或者舊物利用,變廢為寶,反正她丈夫只對文玩感興趣,而且鑒別的眼光還不錯。
沒想到,不久后,這家伙突然開竅了。閑暇之余,她會和丈夫一起去古玩市場閑逛,遇到有價值的古器字畫,價格也合適,便買回家中,拿著放大鏡在燈下賞玩。
某次買了一件青銅器,看上去氣質不凡,只是右下角有一點點微小的缺口。于是,他們便在燈下一邊把玩,一邊修補。那時,燭火在幽暗靜謐的房間閃爍,兩張在燈下被映得紅通通的臉上,不時蕩漾起歡快的笑容。
她說,那一刻,她覺得曾經的惶惑不安,忽然已經隱退到生活之外。于是,她在苦難中尋覓到的生活意趣里,體會到了無限的闊朗曠達。
無獨有偶,那件青銅器后來被專家鑒定為文物真跡,價值不菲。
其實,物欲價值不是重點。
重要的是,安恬之后,思緒便能在紛亂的世事中,剪得開理得清;闊朗之后,身心便能在跌宕起伏中,有了翩然的起飛點。
無論飛到哪里,往后余生,落腳之處,皆是心安。所以,我們要記住,喧囂和跌宕還在營業,安恬和闊朗也不會打烊。
“貪婪之重”掀起巨浪,在“物隨趣移”里上岸
生活是最深奧的哲學,忙與盲,外物與現實,都是我們無法拋卻的。我們所能做的,便是在生活的河流前,一邊帶著熱情巡視現實,一邊帶著閑趣遐思邇想,用“物隨趣移”的生活手法,消融外物里的重重負累。
一個做心理醫生的朋友,在跟我談起現代人的心理疾病時說:物欲,是一切紛擾煩憂的源頭。
在她接診過的案例里,有一個在厭世情緒中幾度輕生被救的人。他是一個官場高手,曾經一路過關斬將,身居高位,叱咤風云。無奈宦海沉浮,明山暗礁,稍有不慎便大廈傾覆,其中充滿無法預測的幻滅與重生。他也深陷其中,無數次的官場不如意后,面對世事難測的苦楚,他徹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快樂。
正如我們在電視劇《狂飆》中看到的故事一樣,劇中的高啟強,二十年前是一個老實本分、備受欺凌的小魚販,最討厭魚腥味兒的他,在父母雙亡后,為了養活弟弟妹妹,只能選擇在魚攤摸爬滾打。二十年后,他搖身一變,成了黑社會性質組織的老大,心機深沉、霸氣十足,人前他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大企業家,背后卻做著不為人知的罪惡勾當。
縱觀高啟強的一生,他其實并不快樂,他后來對外物的貪婪與極度渴望,都來自成長路上的經歷。十三歲時,貧困拮據的他靠著五百塊錢把弟弟妹妹撫養成人,大年三十在派出所,滿臉傷痕的他含著眼淚咽下了那口心酸的餃子,這就是高啟強最初的模樣,充滿了令人心疼的善意。在經歷了生活中的種種欺凌和不公之后,他意識到,身在社會底層的自己只有不斷獲取更多的物質,才能改善自己的處境,他開始一步一步反擊,一步步被貪婪的物欲吞噬,從此,高啟強的人性發生了轉變。
其實,在最初還沒有泯滅良知時,高啟強是一個很溫暖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他會經常和舊廠街的攤販們打趣調侃,講述一些平凡的生活趣事;他也會在大年三十為弟弟妹妹包餃子做年夜飯,一家人歡聲笑語看春晚、放鞭炮,他原本也能在底層生活的夾縫里為幸福種出一朵花來。我想,那個時候,能做到“物隨趣移”的他,也一定是快樂無比的。
可是后來,當對外物的欲望占據了高啟強的內心時,他就開始慢慢地失去人性,失去了理智,內心生出的無數貪欲,淹沒了他生命中最珍貴的意趣和快樂。
其實,生活中像高啟強這樣受過委屈的人也不少,為什么他卻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原因很簡單,就是高啟強的骨子里隱藏著對欲望的貪欲。如果說高啟強前期是為了反抗不公平的命運,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然而,不知是哪一次,一瞬間閃過的對外物的貪婪,在高啟強心頭萌芽,他嘗到了物質的甜頭,開始不擇手段地獲取權力和財富。于是他去建工集團跪拜泰叔后,就開始沉湎于自己擁有黑金帝國的虛榮,從此高啟強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不惜一切代價在無邊的軌道上越跑越遠,直到將自己一步步送上了不歸路……
外物,本是身外之物,卻帶著殷殷欲望,如燒紅了的火炭,風風火火闖進我們生活的中心,占據了生活的制高點。仿佛打仗時,攻守一座城,于城樓頂上插旗,以示主導權一樣,人事外物,也是這樣操控了我們生活的導向和心靈的方向。
我們雖然不甘心,卻還是義無反顧地如風火輪般向前沖殺,哪怕沖鋒陷陣,哪怕頭破血流,也要殺出一條血路來。
都說人生漫長,其實,人生短得讓人措手不及。這么短的光陰,這么美的時光,我們需要把明凈如水的人生,過得這么殘破不堪嗎?
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去直面和思索的問題。
當然,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心聲:
有人說:奔走在塵世的我們啊,很像一首詩——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我們像是被困在“網中”的軀殼,被千絲萬縷的“管束”和“羈絆”束縛了手腳,想要逃脫,卻是那么無能為力。
有人說:這一生,心太忙,等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等到的,永遠有恃無恐。細細想來,這一生,不過是作繭自縛、庸人自擾,只等著歲月如斯,不舍晝夜之間,帶走一切不曾被珍惜的時光。
有人說:我們如織布機上飛速盤織的那匹布,絲絲縷縷糾纏間,沿著世俗的套路去編織它命定的花紋;又像是機械時代流水線上的一個螺母,伴隨著飛快的運轉,尋找著屬于自己的位置。
也有人說:我們是被上了發條的音樂盒,在時光的琴弦上彈奏著空虛的旋律;我們是被現實抽打的陀螺,在被動的旋轉中平衡著搖搖欲墜的夙愿;我們是在既定的軌道上劃過的行星,身不由己地按世俗設計好的方向運行……
這些帶著悲壯色彩的吶喊,穿透時光的心聲,喊出了這個時代的無奈。而所有的糾結,終逃不過兩個字:外物。仿佛這一生,只有外物是生命的底色,失去外物,就是失去了生命的鮮活。
外物縱然重要,但若是失去了靈魂深處的閑趣,外物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沃土。就像是內部缺水的叢林,縱然眼前密林縱橫,但終有一天會水草干涸、綠意全無。
唯有在營造外物的同時,以趣味來點綴,用趣味改變萬物,才是錦上添花。
所謂趣味改變外物,是善于用生活中旖旎多變的趣味,來“軟化”生硬刻板的外物,使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外物,染上一絲妙趣橫生的色彩,人生豈不快哉?
我很欣賞《如懿傳》中,那個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活出生活意趣的如懿。
冷宮的生活,本是后宮女子最悲涼的處境,可偏偏卻被如懿經營得風生水起。
如懿在即將被打入冷宮之前,沒有其他女子的掩面哀傷,反而不慌不忙地坐在梳妝臺前精心裝扮著自己。侍婢惢心站在身邊,一邊為她梳妝,一邊憂心忡忡地為如懿戴上一副景泰藍的護甲。
忽然,惢心想到未來凄楚的冷宮生活,于是說道:“主兒,進了冷宮,就沒有必要戴護甲了吧。”
如懿卻淡定自若地說:“雖然身在冷宮,也要活得體面。”
在冷宮的生活,如懿依然過得有趣。生活的艱辛沒有磨滅她感受生命樂趣的心,在冷宮霉味飄蕩的環境中,她沒有蓬頭垢面,也沒有衣衫襤褸。她每天都會把發霉的衣服拿到陽光下晾曬,一如要曬干自己潮濕的憂愁一般。在周圍廢妃們瘋瘋癲癲的環繞中,她如一株遺世獨立的幽谷蘭花,著一身干凈的素袍,戴一條素雅的圍巾,不飾一物的鬢發清爽利落,再加上滿臉歲月無恙的安詳,讓人越看越愛。
某次,當侍衛問及如懿需要送什么東西進來時,本以為如懿會索要一些胭脂水粉、金釵首飾之物,可是心有意趣的如懿,卻恬淡清淺地莞爾一笑,說:“我想要些花籽,種一些花草。”那一刻,我忽然發現,如懿才是烏煙瘴氣的宮斗中,最大的贏家。
不久之后,冷宮潮濕的院落里“花香滿襟懷”,生命的險境不僅沒有消耗如懿的生存意志,反倒給了她更多尋找樂趣的靈思妙想。冷宮里凌霄花盛開,馥郁的香氣流淌過每一個角落,淹沒了那曾經久久無法散去的霉味,也照亮了如懿臉上那一抹淡淡的恬靜。
如此艱難的日子,硬是被如懿演繹得堅忍而溫暖,活出了意趣生輝的味道。
原來,所謂心有意趣,是可以在生命任何角落里,開出一朵花來。
我的一個朋友,為了事業可謂嘔心瀝血,加班熬夜是常態,長此以往,身體的透支,換來的便是健康的崩盤。
果不其然,創業三年后,他被確診為癌癥。他沒有按照醫生的要求臥床化療。前半生已經在暗無天日的渾渾噩噩中度過,從來不知道歲月靜好是什么滋味,用化療來結束剩下來的時光,豈不是浪費光陰?
于是,他毅然決定放棄過度治療,和妻子背起行囊,遠離城市喧囂,回到老家,一個山清水秀的鄉村,準備在“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的環境里,用風清月明的生活方式,度過剩余的時光。
隱居的日子里,再也沒有絲竹之亂耳,也沒有案牘之勞形。柴扉前的庭院里,種滿了各種花草。清晨,在啾啾鳴叫的鳥語中醒來,迎著第一縷陽光,他和妻子沿著門前的池塘散步。他們手牽手漫無目的地走著,聽著風在耳畔微微吹過,心思悠遠,了無牽掛。而曾經創業工作時的早晨,他都是左手開車,右手打電話,忙得焦頭爛額。
清晨清淡的早餐,是在悠揚的輕音樂中開始的,他和妻子坐在桌邊,一邊聊天,一邊吃飯,感覺每一口嚼出的,都是生活的清甜意趣。而曾經工作時,他不是沒時間吃早餐,就是百忙之中隨意而匆忙地吃兩口。
早餐結束后,他或者于庭院里掘土澆花,感受著采菊東籬的快意;抑或帶著幾本書,到山上,擇一亭子坐下來,讀一段文字。
這時,有幾本書是必帶的:路遙的《人生》《論語》《詩經》,以及蘇東坡的詩詞。修身養性,都離不開這些書里要表達的精神。
《論語》里,孔子超然物外的自在,給了他超然物外的豁達;
路遙《人生》里的反思,讓他明白,人生關鍵處,常常只有那么幾步,走對就是幸福;《詩經》里,滲透的是一種來自自然鄉土間最淳樸的情懷;
而蘇東坡傳達的“人間有味是清歡”,正是他需要的境界……
這些美好的文字,讓他在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水乳交融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通透……
這樣的生活過了兩年后,他竟然奇跡般地痊愈了。
他對我說,他深信,這是生活的意趣帶給他的重生。
被忙與盲的貪婪虐心,是這個時代的主題。
生活是最深奧的哲學,忙與盲,外物與現實,都是我們無法拋卻的。
我們所能做的,便是在生活的河流前,一邊帶著熱情巡視現實,一邊帶著閑趣遐思邇想,用“物隨趣移”的生活方式,消融外物里的重重負累。
就算“忙與盲”掀起巨浪,也擋不住“物隨趣移”來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