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借據之爭
- 民間故事連載
- 咫尺之遙方寸之間
- 1780字
- 2024-04-08 20:43:37
街東頭趙老板開的布帛樓和街西頭李老板開的錦緞莊都有一定的規料供應商。由于恪守其道,自行發展,多年來也沒出現過“同行如冤家”的不愉快,生意都比較平穩??墒?,富人也有犯愁的時候,幾件趙老板意想不到的事兒擠在一起,竟讓他的銀庫出現了饑荒。盡管有幾筆歉小兒口就能轉回,但也小能解除當下的燃眉之急。思忖半人,趙老板無奈地來到街西頭,向李老板求借,并表示數日即可歸還。李老板慨然應允,當下讓賬房取出五千兩紋銀。趙老板非常感謝,約定好使用利息后便立下了“丙寅月己亥日借銀五千兩”的借據,然后攜銀而去。路上他想:有人傳說李老板尖酸狡詐、不守信義,我看只是無端的傳言而已。
幾天后,趙老板一筆三千兩的貨款到了
賬。他想。萬一人家要是遇到急事兒豈不為難?先還一部分再說。于是前往李家還銀。李老板取出借據,趙老板為了省事,就在上次所書的數額后加了一句“庚辰日還借銀三千兩”幾個字后,拱手作別。
又過了幾天,趙老板帶著兩千兩紋銀及息銀米到李老板家,表示還清欠賬心頭輕松之極。但令趙老,板大吃一驚的是,李老板卻皺起眉頭,冷冷地甩出=一句:“區區兩千兩銀子,怎能說借款還清了呢?”趙老板不解。
問道:“所借五千兩,前幾天還了三千兩,不是還剩兩千兩嗎?”
李老板冷笑一聲,取出借據說:“你看清楚。
這是你親筆所書:己亥日借銀五千兩,庚辰日還借銀三千兩,這總共是八千兩啊!”
趙老板一聽,笑了,說:“李老飯差矣,那是‘還’,歸還的意思?!?
李老板說:“非也,那是‘還’,還是、再次的意思。”
趙老板急了:“你怎么能這樣不講理呢?”李老板把眼一瞪:“我是照章辦事兒,咱廢話少說,要么再拿六千兩,要么咱明天到縣衙論理!”趙老板真生氣了。回答說去哪兒都不怕,然后帶著銀袋就回了家。
趙老板思前想后,覺得還是別把事情鬧僵為好,于是就請了街中的和事先生老秀才前來說和。
誰知李老板根本不予理睬,張口就要八千兩銀子。
趙老板氣不過,再次帶著銀袋來到李老板家,放下銀子索取借據。被李老板拒絕。
趙老板便爭論誠信經營、莫做無恥勾當之理,李老板聞聽大怒,喚出兒子和伙計們將趙老板一頓毒打,打得趙老板鼻口流血、奄奄一息,最后放出話來:“今天這兩千兩暫且留下,剩下六千兩還要盡快歸還!”
趙老板氣憤之極,將李老板告上了縣衙。而李老板接到傳訊立即反訴趙老板欠錢。縣太爺盯著借據捻著胡須想了半天,最終判定:因此借據是趙老板所寫,所以,判李老板勝訴,趙應歸還李紋銀八千兩。
趙老板一聽,當然不服,高喊冤枉,大人錯判!縣官急了,扔下一支令簽,說:“誣蔑本官,咆哮公堂,杖責二十!”一頓板子,打得趙老板沒了脾氣。
他怎么知道,縣官早已收了李老板的賄銀,自己哪有申訴之理呢?最后縣官判定:限半月將剩余的六千兩歸還,否則就將布帛樓交給李老板抵賬。
出了縣衙,伙計用車推著遍體鱗傷的趙老板往家走。
趙老板長吁短嘆,后悔與這個道貌岸然的家伙打交道,自己害了自己。
正在行走,趙老板看見路邊躺著一個漢子正在不停地說著胡話打著擺子,讓伙計一摸,燒得要命。
趙老板急忙讓伙計把那人扶上車來,拉回家里。
請來先生給自己和那漢子一同診治。
伙計私下里埋怨:知道東家樂善好施,可自己都啥樣了還管閑事兒,這世上的事兒能管完嗎?
隨著十來天的調養。
趙老板的傷漸漸地好了起來,被救的那個漢子也恢復了健康。
這天,漢子來向趙老板感謝,并來辭行,見家里上下都在收拾行李,不少人還悄聲哭泣,便詢問是何緣故。
趙老板唉聲嘆氣,只可恨被奸人所害,如今房子也即將被霸占,只好返回祖籍謀生了。
那漢子聞聽緣由,咽回了辭行的話,轉身而去。趙老板在后面說了一句:“我也顧不了你了。你也做好何去何從的打算吧。”
第二天一早,那漢子來到趙老板的面前,雙手捧上一個布包。對趙老板說:“承蒙先生搭救,我不勝感激,這點兒薄禮就算是我對您的報答吧。”趙老板急忙相拒,回答說平時助人從不求報,況且行路也需盤纏,還是你自己收好吧。漢子又說:“先生在自己危難之時還能救人蒼生,足見先生的大仁大義。我是云游之人,也沒有財寶相贈,所行之事兒為舉手之勞,所奉之禮為物歸原主。只不過可以免去先生的冤枉債,省卻先生的勞頓之苦?!闭f完,深施一禮,放下布包,轉身沒了蹤影,只隱隱約約留下了一句話:“我不久還會路過這里的?!?
趙老板顫顫抖抖地打開了布包一看,里面只有一張紙,正是自己留給李老板的那張借據。他望著大俠離去的方向,默默地念叨:“好人,好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