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局與應對:全球經濟金融趨勢與中國未來
- 朱民 張禮卿主編
- 2248字
- 2024-03-14 11:22:23
序言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經歷了許多深刻的變化。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主要工業化國家和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顯著放緩,陷入所謂的“長期增長停滯”狀態。多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并沒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態,卻對新興經濟體產生了巨大的政策外溢效應。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導致全球經濟陷入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無限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雖使美國經濟避免了持久的且更為嚴重的衰退和蕭條,但使其在此后承受了8%以上的通貨膨脹率。美國不得不在2022年3月之后啟動激進加息,這成為美國國內銀行危機和新興經濟體金融動蕩的主要根源。
經濟全球化遭遇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自2008年以來,國際貿易增速在大部分年份均低于世界經濟增速,跨境資本流動的總體規模也明顯低于危機之前。特別值得指出的是,2016年以后,隨著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貿易保護主義的升級,以及英國全民公投決定脫歐,經濟全球化呈現出加速退潮之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構出現了加速趨勢。美國的制造業回歸、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對于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產業分工、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格局正在產生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分工效率的降低,也將嚴重損害中長期的世界經濟增長潛力。世界銀行年初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23—2030年世界經濟的年均潛在增長率(即不引發通脹的理論增長率)將從2011—2021年的2.6%降到2.2%,與2000—2010年的3.5%相比,降幅約1/3。
俄烏沖突加劇了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加深了世界能源和糧食危機,推動了能源和糧食價格上漲,并使一些國家走向“滯脹”的概率大大增加。與此同時,地緣政治和安全因素已越來越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制約。美國在對俄羅斯等國進行直接經濟與金融制裁的同時,還頒布并實施《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和科學法案》,通過大幅增加補貼來提升本國企業的競爭力,以期降低對外依賴,實現所謂的“去風險”。作為應對,主要新興經濟體加強了合作,金磚國家成功實現了擴容并且有望繼續擴大。全球經濟的碎片化和陣營化趨勢可能正在形成。
當然,在面臨各種挑戰的同時,世界經濟也面臨著諸多機遇。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物聯網、區塊鏈、新能源和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受其影響,在數字經濟發展和能源綠色轉型等結構性變革過程中,創新和發展的機遇不斷涌現。充分利用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將能夠有效對沖各種不利因素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并提升經濟增長的中長期潛力。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積極推動全球經濟和金融治理改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為了防止主要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外溢沖擊,有必要進一步加強G20(二十國集團)等政策對話機制,以便更好地實現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為避免經濟全球化進一步退潮,應繼續推進WTO(世界貿易組織)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增強國際經濟治理機構的代表性,積極維護多邊主義國際經濟秩序,堅決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的政策思維。積極推進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加強和完善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在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框架的同時,繼續推進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區域性經濟合作安排的發展,加強與金磚國家的合作。加強數字經濟、氣候變化和零碳金融等新領域國際規則的制定,為相關方面的創新發展和國際合作創造條件。
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的1/3來自中國。伴隨著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的顯著提升,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中自然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事實上,2021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努力維護和完善多邊經濟治理機制、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和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等。
為了更好地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有必要加強對世界經濟格局及其發展趨勢的研判,并及時提出中國方案。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和現實需要,2021年2月26日,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支持下,“全球經濟治理50人論壇”(以下簡稱“GEG50論壇”)正式成立,并確定了世界經濟與金融、國際貿易、國際關系、數字經濟、能源與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六個研究方向。自成立以來,圍繞中國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重點問題、第三方支付的國際監管與借鑒、零碳金融的全球治理機制、中美戰略競爭背景下的全球經濟治理、國際貨幣體系變革和人民幣國際化、雙循環新格局下的開放戰略支點等課題進行立項研究,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
2023年4月27日,“GEG50論壇”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召開了專題研討會,討論俄烏沖突下的全球經濟大變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IMF原副總裁朱民先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教授,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先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先生等先后作了專題報告。會議結束后,“GEG50論壇”學術委員會決定邀請部分論壇成員展開專題研究。本書就是這項研究的成果結集。
由于每位作者的出發點和分析邏輯并不完全相同,本著尊重作者和文責自負的原則,我們保留了每位作者的基本觀點,僅進行了必要的技術性協調。在本書編輯出版的過程中,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袁源院長助理和溫靜女士做了大量的事務性工作,中信出版社灰犀牛分社的編輯團隊給予了寶貴的專業支持。在此,我們一并表示感謝。
朱民 張禮卿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