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分割與企業經營策略選擇:基于企業一體化、市場競爭與創新能力的視角
- 張婷婷 榮幸
- 1699字
- 2024-05-29 13:26:46
1.2.2 現實意義
為破除地區封鎖和行政壟斷,國務院已多次采取措施對地方保護主義大力整改。
2001年4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又稱“303號文”。該文件要求地方政府改變或撤消屬于實行地區封鎖或者含有地區封鎖內容的規定。在中國加入WTO后,又重新對此類文件進行大規模清理,這些文件包括:直接限制外地產品和服務進入本地市場的;限制本地產品和服務進入外地市場的;專門針對外地產品和服務進入本地市場收取費用的;專門針對外地產品而且阻礙外地產品進入本地市場的技術、檢驗、認證措施;對外地產品和服務進入本地設定許可或審批的;指定經營、購買、使用本地產品的。然而該政策遭到地方政府的消極應對,效果并不理想。
2013年十八屆二中全會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計劃用3至5年時間完成該方案提出的各項任務,在2013年所列任務中,其中重要一項即為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維護全國市場的統一開放、公平誠信、競爭有序,且整改力度較大、決心很堅定。2016年,國務院又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打破地區分割和隱形壁壘,推動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黨中央采取的各項措施中皆對地方政府濫用權力限制、排斥競爭的行為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規范,然而地方政府追求短期利益的自利性使市場分割無法在短期內消除,且困難重重。
國務院發布的相關文件中多次指出打破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一方面,在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階段,政府實施市場分割的動機和影響因素都有可能發生新的轉變。在官員考核不再“唯GDP論英雄”的經濟轉型過程中,深入探討市場分割在微觀層面的影響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深化政府對分割策略后果的具體認識。另一方面認清企業經營發展在分割狀態下的利弊得失有助于反過來為整改政策提供制定依據,企業既可能成為打破分割的障礙,也可能成為政策實施的助力者。
本書的研究結論從微觀層面為政策制定提供了切實證據和政策建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并不是說我國經濟當前已經處于高質量發展狀態,而是對新時代經濟發展提出的要求和期待,在這個新的時代,我們要追求高質量發展,而不是追求高速度增長。本書發現市場分割下企業尤其是地方國有企業傾向于一體化和多元化的規模型擴張,其雖在政府推動下獲得占優的競爭地位,卻壓縮了研發投入,導致創新活動的減少。本書提供了市場分割阻礙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證據,提供了市場分割阻礙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轉變的證據。其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增長方式面臨從要素和投資拉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創新”已成為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關鍵詞。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5年中國的全社會研發投入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并再次動員要“落實和完善創新激勵政策”,抓緊修改“有悖于激勵創新的陳規舊章”。2015年3月23日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要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本書發現的國企創新產出隨市場分割程度加深而降低的結論也恰好與這些政策呼應,為討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打破市場分割的必要性提供了實證依據。其三,從黨的十八大提出“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再到十九大明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又到二十大“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本書的結論證明長期來看市場分割的資源配置扭曲不僅抑制了民企在市場上的資源獲取和發展,對國企也可能是不利的,市場分割之下,在非公平的競爭中并沒有實質性的“贏家”。要營造多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發展的市場環境,打破政府主導的市場分割將是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