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財政醫療衛生支出績效評價及提升路徑研究
- 徐穎科
- 5字
- 2024-05-23 14:56:55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研究背景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社會科學研究也離不開其所處的社會經濟時代背景。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和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等多重沖擊,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臺階。
2013—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對外貿易總額由2012年的4.4萬億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6.9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由2012年的1133億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73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4.8%。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12年的9.1∶45.4∶45.5調整為2021年的7.3∶39.4∶53.3。創新投入快速增加,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由2012年的10354億元增加到2021年27956億元;國內外專利申請授權量由2012年的124.3萬項增加到2021年的460.1萬項,比2012年增長2.7倍;綠色發展態勢向好,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14.5%提高到2021年的25.5%;2021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2年累計降低26.4%。2013—2021年,累計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53.4萬平方千米;2021年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為97.5%、99.9%,分別比2012年年末提高了10.2%、15.1%。2013—2020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9899萬人,全國就業人員穩定在7.4億人以上,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每年保持在1100萬人以上。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達到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年均實際增長率為6.6%。
據統計,2021年,我國GDP相當于美國的77.1%,是日本的3.6倍、印度的5.6倍。我國主要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其中粗鋼、煤、發電量、水泥、化肥、汽車、微型計算機和手機等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我國開通5G基站142.5萬個,建成全球最大5G網;高鐵運營里程達4萬千米,建成世界上最發達的高鐵網;固定寬帶用戶數達到5.4億戶,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16.4億戶,穩居世界第一;互聯網普及率達73%,較2012年提高30.9個百分點;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562萬人/年,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發明專利有效量達359.7萬項,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為87.5%,地表水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4.9%。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分別達10.3億人、13.6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95.4%、91.4%、57.8%,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人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4.8歲提高至2021年的78.2歲,嬰兒死亡率由2012年的10.3‰下降至2021年的5.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消除了絕對貧困,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開啟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發展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仍然是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堅持人民利益至上,“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
(二)健康中國戰略建設進入關鍵期
醫療衛生事業是重大民生問題,健康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為所有人提供高質量、安全、全面、綜合、便利、可獲得的和負擔得起的衛生服務是政府職責。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擺在首要位置。衛生部在2008年啟動“健康中國”戰略研究。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2016年8月19日,我國召開了進入21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健康、大衛生”理念,“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總體戰略、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等。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要把人民健康放到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樹立健康權理念,把健康融入經濟與社會的方方面面。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部署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15個專項行動。2019年7月9日,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提出加強疫情防控建議,呼吁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202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到2035年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從啟動“健康中國”戰略研究,到提出“健康中國”,再到“健康中國”戰略,體現了“健康中國”行動在不斷升級。
自“健康中國”戰略實施以來,政府不斷加強新時代公共衛生服務供給,擴大公共衛生普惠范圍,增加公共衛生機構數量,優化分布結構。政府建立健全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以及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防、風險評估、應急響應、救治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取消醫用耗材加成,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醫療保障局,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將生育保險基金并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實施了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改革和門診共濟改革,實施城鄉居民醫療救助制度;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待遇清單制度,統一了醫療保障待遇范疇,劃定了醫保支付邊界。“試點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的30個城市通過了評估考核,進入模擬運行階段,71個城市啟動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DIP付費國家試點工作。”依據《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在遵循經濟規律的前提下,政府對藥品價格進行干預和修正,形成藥品集采常態化機制,減輕了許多慢性病和重大疾病患者的用藥負擔。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持續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財政投入持續增加,衛生健康資源供給能力顯著提高,“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得到顯著改善。據統計,2012—2021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每萬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每萬人口注冊護士數,分別增加了8.48%、57.9%、100%,分別達到了1030935個、30人/萬人和36人/萬人。2012—2021年,總診療人次從68.66億人次增加到84.72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從41.09億人次增加到43.67億人次,醫院診療人次從25.42億人次增加到29.72億人次。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有三級醫院3275個,較2012年增長了約1.02倍;基層衛生機構977790個,較2012年增長了7.14%;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中,有54.5%的醫院開展了預約診療,91.3%的醫院開展臨床路徑管理,64.6%的醫院開展遠程醫療服務,87.6%的醫院參與同級檢查結果互認,92.0%的醫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
。一批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設立,著力緩解了重大疾病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患者異地就醫、跨區域流動難題;分級診療和“互聯網+醫療”的有序推進,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提高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
。強化對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健康服務,如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綜合性和持續性健康服務,實施婦幼健康促進行動,實施健康兒童行動提升計劃,健全職業病防治管理體系、降低職業病危、提升職業病診治康復能力。截至2020年年底,兒童營養改善項目已實現貧困地區全覆蓋,0~6歲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覆蓋率達到91.8%,農村6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降低至5.8%
。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共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1022家,職業病診斷機構588家,共報告各類職業病新病例15407例
。
自2015年首次提出“健康中國”戰略以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了從以疾病控制為中心向以維護全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提升了人民健康水平。2015—2021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76.34歲提高到78.2歲,孕產婦死亡率從0.22‰下降到0.16‰,嬰兒死亡率從8.1‰降至5.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10.7‰降至7.1‰。居民就醫負擔顯著減輕,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統籌基金支付比例已經分別達到80%和70%。人民身體素質明顯提高,2012—2015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8.80%提高到10.25%,2021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5.4%,其中城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30.70%,農村居民為22.02%;東、中、西部地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分別為30.40%、23.83%和19.42%
。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次開展的重點人群職業健康素養監測結果顯示,重點人群職業健康素養水平分別為52.6%,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重點人群職業健康素養水平為56.5%和48.9%,醫療衛生業勞動者職業健康素養水平為65.8%,快遞與外賣配送業等4個行業勞動者職業健康素養水平為36.1%~51.7%
。
雖然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顯著成績,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但是也應注意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及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的變化,慢性疾病、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導致的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成為制約健康預期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時,病毒性肝炎、結核病、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精神衛生、職業健康、地方病等問題不容忽視。醫療優勢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醫療資源和健康水平差距較大,醫療供給尚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前提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確保人民健康,“要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府對衛生健康的領導責任、投入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在有限的財政資金約束下,政府的醫療衛生支出績效對健康中國建設極其重要,提高醫療衛生支出效率不僅是現代財政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財政投入保障機制的必然要求(李玲 等,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