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瀘定災后重建篇

關于瀘定地震災后重建中筑牢四道防線的建議

課題組成員:陳旭、曹靜

2022年是四川發展史上極不尋常的一年。暴雨山洪、高溫干旱、缺電保供、地震災害接踵而至,加之疫情反復襲擾,可以說是多重困難疊加、多種風險交織、多條戰線作戰,經濟下行壓力之大前所未有。9月5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基礎設施破壞、產業受災。災區已從應急救援階段轉入過渡安置及恢復重建階段,各項災后重建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逐步展開。由于瀘定地震受災區域的地理條件差、高山深谷多、道路通行難、經濟基礎弱,災后重建將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在大山深處受災鄉鎮的災后重建中,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應筑牢四道防線,防止村民因災返貧。

一、瀘定地震災區的特殊性與村民的脆弱性

“9·5”瀘定地震受災最嚴重的鄉鎮包括瀘定縣的磨西、燕子溝、得妥三個鎮和石棉縣的草科、王崗坪、新民三個鄉。這些鄉鎮位于三條地震斷裂帶交匯處,困于大山深處,經濟條件落后,過去都是貧困鄉鎮,有大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最近幾年通過脫貧攻堅幫扶才逐漸脫離貧困。災區的特殊性和村民的脆弱性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村民高度依賴傳統農業和旅游業,收入不穩定。在瀘定地震重災區,山高坡陡,地理條件差,耕種土地少,交通條件落后,人們往往只能從事傳統農業生產,對當地氣候和環境具有強烈的依賴性,常常是“靠天吃飯”。部分村民從事旅游產業,但近兩年受疫情影響,旅游行業不景氣,非農收入減少。這次地震導致一些村民農地毀損,產業受災,收入銳減,同時又面臨災后農房重建和產業重建的資金壓力。

二是災區村民面對災害極其脆弱,極易返貧。在瀘定地震災區的山區農村,由于農戶分散居住,經濟基礎弱,防災意識差,抗災能力低。由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加上地震后形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多,今后一定時期內,災區的地質災害將多發頻發,不僅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且更容易使村民因災而重新陷入貧困狀態。

三是村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足。瀘定地震災區村民的防災減災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該區域對自然災害的監測與預警體系不完善,防災救災資金短缺,無論是針對短臨暴雨還是地災隱患的監測手段和預警能力都不足。災害發生后,村民的應急與救援往往無能為力,災后恢復與重建更是力不從心。

四是災區防災減災基礎設施落后。由于基層政府財力匱乏,瀘定地震災區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工程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缺失,村民防災完全不設防,受到山洪、泥石流、山體垮塌等自然災害威脅時只能聽天由命,受災村民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到災前生活水平,甚至導致返貧。

二、瀘定地震災后重建中必須筑牢四道防線

筑牢瀘定地震災區因災返貧防線是一個系統工程,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必須多部門協同聯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建理念,通過防災、避災、抗災和救災四個環節,筑牢避免村民因災返貧的四道防線。

一是筑牢因災返貧的防災防線。一方面做好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做好防災準備,減少災害損失。執行好災區災害信息員、地災巡查員制度,將鄉鎮以下的災害信息發布系統延伸進入到每家每戶,建好應急廣播大喇叭,解決防災減災信息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在一些極端天氣下,定向快速發送災害預警信息,提醒和引導村民逃生自救。另一方面要做好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培訓工作。在災區加強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技能培訓,結合村民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多渠道普及基本災害知識,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升村民防災意識和應急避災技能,減少因災人員傷亡,降低因災返貧風險。

二是筑牢因災返貧的避災防線。一方面強化農業保險和救助機制。加大農業保險宣傳力度,充分宣傳農業保險是防范風險的有力工具,加深群眾的風險意識和對保險作用的認識,理順農業保險體系的運行機制,同時,地方政府應把防災救災作為常規性工作來抓,將農業災害救助資金列入政府常年預算,一旦村民受災立即支付,避免村民受災減收,減少因災返貧的農戶人數。另一方面實施避災移民搬遷。按照“三個避讓”原則,科學選址災后重建民房,對處于受地質災害威脅區的村民,科學規劃選址,盡可能遠離災害風險隱患點,實施避災重建安置工程,確保重建居住地的安全,減少村民受災返貧的風險。

三是筑牢因災返貧的抗災防線。一方面,在災后重建中強化災區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瀘定地震災區農村的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綜合實施防災減災工程項目,針對地震災區的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點,要及時排危處置,實施工程治理,不斷改善災區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條件。另一方面,要提高村民自身的抗災能力。要充分重視和發揮村民在防災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樹立變被動救災為主動減災的思想,提高村民自身抵抗風險的抗災能力,將防災減災資源進一步向災區傾斜,最大限度地發揮村民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主動性、參與度和能動性。

四是筑牢因災返貧的救災防線。一方面,動員社會力量幫扶瀘定地震災區。動員熱心公益的社會組織、企業、志愿者、愛心人士等社會力量,深入瀘定地震災區,走村串戶,積極開展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疫情防控、技術培訓等各類公益幫扶活動,捐款捐物幫助村民開展生產自救,助力農產品銷售、完善產業鏈、推動鄉村旅游等方式,奉獻愛心,幫助村民渡過難關,最大限度地減少村民因災致貧、因災返貧。另一方面,發揮社會保障體系的作用。地震發生后,除了村民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活動,千方百計彌補災害造成的損失外,還要完善災區災后社會救助和保障體系,促進減災和救助相結合,切實幫助受災村民解決就業、就學、養老、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具體問題,解決受災村民的后顧之憂,使受災村民能盡快恢復正常生活,避免出現因災返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江县| 溧水县| 乌兰察布市| 巴里| 那曲县| 鄂温| 武城县| 清徐县| 若羌县| 和龙市| 习水县| 集安市| 栾川县| 乐平市| 中宁县| 大田县| 九寨沟县| 河北区| 进贤县| 长宁区| 抚远县| 汽车| 乌鲁木齐县| 潞城市| 渭南市| 襄樊市| 忻州市| 措勤县| 临桂县| 灌南县| 友谊县| 大理市| 哈尔滨市| 延安市| 永丰县| 林周县| 汾西县| 嘉祥县| 温宿县| 句容市| 襄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