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總論

1.1 研究背景和問題

1.1.1 研究背景

自從劉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提出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后,城鄉二元結構特征和城鄉收入差距就成了學術界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特別是我國長期形成的以戶籍為基礎的城鄉分割格局,導致生產要素、收入、社會保障、教育等均存在顯著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因而,縮小城鄉二元差異一直是歷屆政府的主要任務之一。雖然近年來城鄉家庭可支配收入的相對比值持續下降,但從其絕對數據來看,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隨著經濟的發展反而有不斷擴大的跡象。值得重視的是,收入差距的擴大必然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如導致社會不穩定、經濟發展失衡、內需消費不足等。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造成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政府行為、市場行為、個人家庭因素、受教育程度、家庭結構等,而金融因素是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的重要因素。金融因素對城鄉居民財富的影響,最終都落到金融資產選擇上,比如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資產的配置,房貸、車貸、信用卡金融負債及金融服務與咨詢的獲取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家庭金融資產選擇是家庭收入和財富積累的結果,但金融資產投資收益作為財產性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家庭進一步提高收入的重要方式。家庭通過參與理財類產品、債券、基金、股票等風險性金融市場,一方面從微觀家庭來看,可以實現資產的多元化配置,提高家庭的財產性收入,對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從宏觀市場來看,也能夠增加這些風險性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最終為實體企業提供資金來源。更重要的是,在當前出口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傳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作用下降的背景下,要啟動國內消費市場,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實現經濟內循環,家庭金融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因而,不論是基于家庭增加收入還是國家經濟金融環境建設,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數量和結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財富效應及其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都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基于此,本研究的背景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1.1.1.1 理論背景

傳統上,受微觀數據缺乏制約,眾多學者主要從宏觀層面解釋城鄉家庭金融資產選擇及行為,如經典的二元經濟理論、金融發展理論等。二元經濟理論是劉易斯等以發展中國家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為研究對象,發現基于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在城鄉的地理分布,由此形成了城鄉資源、收入、要素、制度等相對獨立運行,逐漸導致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并出現兩極分化的經濟現象。城鄉金融市場也受二元經濟的影響,城鄉金融供給、金融生態和金融素養的差異,使城鄉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風險偏好有所不同,導致農村和城鎮家庭的金融資產選擇數量、結構和投資收益有著顯著的城鄉差異。金融深化發展不均衡、信貸約束的普遍存在,制約了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資金來源,影響了家庭金融資產選擇及多元化配置,家庭跨期資產選擇受阻,預防性儲蓄需求高,表現為農村家庭更偏好儲蓄性金融資產,城鎮家庭更偏好風險性金融資產。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促進了城鄉金融深化和金融發展,城鄉家庭在金融資產選擇上的渠道差異正在縮小。

隨著微觀家庭金融調查數據的建立和完善,家庭金融資產研究體系和方法不斷創新,家庭金融在學術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并有可能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科。對于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貨幣理論,但真正的系統性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Markowitz(1952)的資產組合理論,該理論奠定了家庭資產選擇理論的研究基礎和框架,至今仍然是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研究的基石。在此之后的半個世紀里,以資產組合理論為基礎,不斷有重要的原創性理論出現,但由于微觀家庭金融數據缺乏,學術界主要用經濟結構中涉及家庭部門的宏觀數據來進行理論和實證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理解家庭金融資產選擇行為提供了理論解釋,但對于解釋存在顯著異質性的微觀家庭來說,也有明顯的不足,甚至產生了部分無法解釋的現象。隨著大量微觀家庭金融數據庫的建立和完善,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理論和實證研究得以深入。正是基于微觀家庭金融調查數據實證研究的廣泛應用,人們發現許多研究結論與傳統理論不一致,且與個體金融行為的經驗證據不相符。特別是社會學、心理學、行為金融學的引入,拓展了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研究視角,目前已經逐步發展成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Campbell(2006)預言家庭金融可以發展成為與公司金融及資產定價同樣重要的前沿學科,其研究前景非常廣闊。當前,在大批高質量微觀數據不斷建立并完善的前提下,隨著跨學科研究范式的盛行,自然實驗、工具變量等研究方法的引入,拓展了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研究的寬度。整體來看,將家庭金融與社會學、心理學、人口學、行為金融學等跨學科結合,推動了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理論的發展。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后,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研究的重點逐漸從宏觀轉向微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國外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理論不斷完善且新成果不斷涌現的同時,由于我國家庭財富積累時間晚,微觀家庭金融數據缺乏,資本市場發展滯后等原因,國內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尚處于發展階段。近2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居民財富積累的增加,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國養老追蹤調查等微觀數據庫得以建立,為我國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1.1.1.2 現實背景

消費、投資和出口是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但家庭消費不足是我國長期存在的經濟現象并嚴重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長期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積極財政政策的空間縮小、邊際效率下降,我國經濟增長進入中低速發展時期。在當前內憂外患的經濟環境下,提高家庭消費,真正發揮消費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基礎性拉動作用,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問題的根本途徑。然而,我國家庭在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下形成了節儉的美德,且住房、醫療、養老、教育增大了家庭的支出比例,提高了家庭的預防性儲蓄需求,導致國內家庭消費不足,制約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更為重要的問題是,我國有著牢固的二元經濟格局,城鄉消費市場發展不均衡,農村家庭消費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整體來看,我國存在顯著的家庭可支配收入、金融資產選擇和消費城鄉二元結構特征。

一是家庭可支配收入存在巨大的城鄉差距。筆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78—2019年城鄉家庭可支配收入數據進行測算,圖1.1是筆者根據城鄉家庭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繪制的趨勢圖。總體而言,城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經歷了先縮小、后擴大、再縮小的三個階段。特別是近十年保持不斷縮小的趨勢,至2019年,城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64:1。

圖1.1 城鄉家庭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城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的這種變化趨勢,與我國城鄉經濟改革高度相關。具體而言,第一階段(1978—1983年),自從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家庭的經濟活力得到釋放,農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得到快速增長,城鄉家庭可支配收入比縮小,至1983年底,縮小至1.82。第二階段(1984—2007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和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城鎮地區的經濟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城鎮家庭可支配收入獲得較快增長,城鄉收入比雖有小的調整但整體呈現出上升趨勢,至2007年底擴大至3.33的峰值。第三階段(2008—2019年),城鄉差距的持續擴大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從2004年起,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于“三農”問題,多策并舉,縮小城鄉收入差距。2019年底,城鄉家庭可支配收入比下降至2.64。

近年來,城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雖有縮小,但城鄉家庭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絕對值從1978年的209.08元擴大至2019年的26338元,城鄉家庭收入差距逐年擴大,且年均增長幅度除少數年份略有下降外,整體呈擴大趨勢。特別是近十年,城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年均在1400元左右,其中2019年城鄉收入差距較2018年擴大至1704元。圖1.2是我國城鄉家庭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變化情況。

圖1.2 城鄉家庭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情況

數據來源:筆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整理繪制。城鄉收入差距絕對值是每年城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減的絕對數,年均增長幅度是相隔兩年的收入差距絕對值相減而得。

二是家庭金融資產選擇存在巨大的城鄉差異。中國金融市場建設雖然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體系下,金融供給、金融知識、社會互動、社會保障、可支配收入等方面仍存在顯著的城鄉差異,形成了城鄉家庭金融資產選擇偏好和結構的不同。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來看,市場經濟改革的推進和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釋放了巨大的經濟改革紅利,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家庭收入總額的明顯增長,居民家庭收入在城鄉、地區間的差距逐漸擴大,從目前的結果來看,財富集中度更高,貧富差距有擴大的跡象。收入是家庭參與金融市場的基礎,收入差距的擴大必然導致家庭在金融市場參與可能性和深度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在家庭股票市場參與率方面,國家統計局200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只有14.8%的中國家庭參與股票市場投資;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2017年調查數據,中國居民家庭平均持有金融資產84026.10元,其中城鎮家庭為113154.60元,農村家庭為21724.03元。全國家庭股票市場參與率僅為5.82%,其中城鎮家庭為8.39%,農村家庭為0.3%。

在家庭金融負債方面,城鎮家庭更容易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融資,融資的主要形式是住房按揭貸款、各種消費貸款、信用卡等;農村家庭更多地傾向于通過親戚朋友短期周轉、民間非正規金融機構融資。

三是城鄉家庭消費支出存在顯著的城鄉差異。筆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對城鄉家庭消費支出進行比較。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比2018年名義增長8.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5%。更重要的是,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8063元,名義增長7.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328元,名義增長9.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是農村家庭的2.11倍,家庭消費支出的城鄉二元特征很明顯。具體見圖1.3。

圖1.3 2019年全國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原始數據源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由筆者根據相關數據繪制。

在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的現實格局下,城鄉家庭可支配收入差距拉大,金融深化發展不均衡,使家庭儲蓄及金融資產選擇行為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家庭金融資產規模和結構兩個方面。家庭金融資產規模和結構,決定了家庭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直接和間接促進了家庭消費支出,是促進社會消費增長的一股重要源泉。

與金融體系較為健全的國家相比,官方和非官方數據均表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仍有巨大潛力。金融市場投資收益是家庭獲得財產性收入的一個重要渠道。家庭通過參與理財類產品、債券、基金、股票等風險性金融市場,既可以提高家庭收入,也可以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來源。因而,不論是基于家庭增加收入還是國家經濟金融環境建設,家庭金融資產選擇及對消費的促進作用都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年县| 克拉玛依市| 怀宁县| 九龙县| 龙岩市| 桑日县| 柳州市| 洛浦县| 竹溪县| 称多县| 庆云县| 荃湾区| 新宁县| 青铜峡市| 华池县| 五华县| 同心县| 隆尧县| 勃利县| 治县。| 宁河县| 象山县| 崇义县| 宁南县| 甘孜县| 永川市| 固始县| 开封市| 南漳县| 开平市| 鄱阳县| 张家港市| 济源市| 庆安县| 天津市| 常宁市| 石城县| 平和县| 河曲县| 乐亭县|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