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2.1 研究內容

有效的文化教學,第一要求漢語教師具備良好的中華文化素養(yǎng)、對外國文化有足夠的了解、掌握必備的跨文化知識、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較好的文化教學意識;第二要找準切口,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學對象選擇學習者容易接受又不流于表層的文化內容;第三要了解漢語學習者的特點,并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選擇恰當?shù)姆椒ㄟM行中華文化教學。因此,本書將圍繞以下五個方面探討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問題:

第一,文化教學的理論基礎。本書第二章介紹與文化教學相關的概念與理論基礎,包括文化、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文化與傳播的關系,以及文化教學的目標、性質、功能與特點等,同時介紹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相關理論作為全書的理論指導。

第二,文化教學主體研究。要提升對外文化傳播能力,首先必須擴展傳播主體,明晰傳播職責,打造由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yè)和個人共同組成的“政企民”有機綜合體,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多元傳播主體協(xié)作互補的立體式傳播格局,更好地保障我國對外文化傳播供給。同時,還要發(fā)揮境外傳播力量的優(yōu)勢,讓更多傳播對象國的外籍人士以及華僑華人為中國發(fā)聲。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孔子學院已經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平臺,而作為中華文化傳播主體的漢語教師具有多重角色,既要做好漢語語言教學,又肩負著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因此,具有良好的中華文化素養(yǎng)、對外國文化有足夠的了解、掌握必備的跨文化知識、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并能選擇恰當?shù)那肋M行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播,是我們對漢語教師的素質要求。首先,明確構建多元主體協(xié)作的立體傳播格局中各個主體應發(fā)揮的作用,其次,探討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教學平臺孔子學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以及教學主體漢語教師跨文化意識、文化教學和傳播能力的培養(yǎng),并結合典型案例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情況進行分析。

第三,文化教學內容研究。內容是文化傳播的核心要素。本書第四章首先根據(jù)前人對文化的分類標準對文化教學內容進行了層次劃分,即物態(tài)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tài)文化層四個層次,同時分析了當前文化教學在內容選擇上存在的問題,如厚古薄今、缺乏系統(tǒng)性與創(chuàng)新性、缺乏文化自覺與自信等,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構建文化教學內容體系應遵循的原則。國際中文教學中,無論是語言交際還是非語言交際都包含著文化因素,語言學習離不開文化的學習,因此我們還將從第二語言的教學角度討論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文化教學建議。

第四,文化教學對象研究。文化教學過程是否順利,文化傳播效果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對象的特點和需求。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國別、文化背景、年齡、性別、學習風格、學習觀念等個體因素各有差異,對文化教學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要樹立和而不同的觀念,正確認識各個國家文化背景的差異,在此基礎上深化受眾分析,樹立在地化的文化教學理念。本書將選取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中的學習者保加利亞中學生和目的語環(huán)境中的學習者山西中醫(yī)藥大學的醫(yī)學留學生兩個較為典型的群體進行探討。

第五,文化教學方法研究。針對國際學生的文化教學,要轉變文化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發(fā)揮多元主體作用,還要擴展教育交流渠道,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打造精品文化項目。國際中文教育領域中的文化傳播渠道主要有課堂教學、課外文化體驗活動、其他文化資源、線上中華文化推廣等,在文化教學中,一是從課堂文化教學入手,分析如何利用文化資源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將表層文化與深層文化觀念聯(lián)系起來;二是從課外文化活動出發(fā),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如何設計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學生以線上感受、線下體驗的方式感受中華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镇巴县| 乐山市| 乌兰县| 团风县| 页游| 久治县| 从江县| 普兰店市| 上林县| 独山县| 松江区| 共和县| 东丰县| 五寨县| 旅游| 连江县| 安义县| 邵阳县| 鄯善县| 漯河市| 成武县| 张掖市| 北海市| 色达县| 论坛| 永善县| 崇文区| 子长县| 固安县| 晋城| 侯马市| 洛宁县| 泗洪县| 大悟县| 梅河口市| 莒南县| 阳泉市| 报价| 大同市| 新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