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課程、思政與課程思政

我們要對課程思政進行討論,就必須對其基本概念進行區分、辨析,本節主要對課程、思政與課程思政這三個概念進行說明分析,這有助于我們加深對課程思政的理解。

一、“課程”的概念

在我國,“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著名經學家孔穎達為《詩經·小雅·巧言》中“奕奕寢廟,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到了宋朝,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到“課程”二字,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等。這里所提及的“課程”主要指功課及其進程,與我們現在常用的“課程”意思較為接近。

而在西方,“課程”一詞的原始釋義則與我國的“課程”大相徑庭,“課程”一詞源于拉丁文“currere”,作動詞講,具有“奔走、跑步”之意;作名詞講,意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過程或進程”,引申意義為“一段教育進程”。1859年,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發表了一篇名為《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的文章,最早提出“課程”一詞,英文為“curriculum”,含義為“教學內容的系統組織”。從中世紀開始,“curriculum”一詞一直活躍于學校時間表上,主要指學校時間表上科目內容的安排。在這一詞源的基礎上,西方國家對“課程”最常見的定義是“course of study(學習的進程)”,簡稱“學程”。

當然,除了中西方對于“課程”的定義不同,各個學科對于“課程”的定義也不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在經濟學領域,人們將“課程”與“稅”聯系在一起。比如在《元史辭典》中,“課程”一方面被理解為元朝若干工商稅的總稱,包括歲課、鹽課、茶課和商稅等;另一方面被理解為清代農村市集中的若干雜稅。據史料記載,《元史·世祖紀》有“尚書省臣言:諸路課程,歲銀五萬錠,恐疲民力,宜減十分之一”;《清律·戶律·課程》注:“課者,稅物之錢。程者,謂物有貴賤,課有多寡,如地利之有程限也?!薄吨袊糯▽W詞典》將“課程”界定為征稅的限度與標準。

從教育學的視角來看,《簡明教育詞典》對“課程”進行了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課程”指所有教學科目的總和;狹義的“課程”僅指一門教學學科。由于我國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要求除思政課程之外的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育人功能,將立德樹人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中,涉及的學科領域比較廣,因此,本書所使用的“課程”是廣義上的“課程”。也就是說,將“課程”界定為:為實現一定人才培養目標的目的而明確的教學科目的總和楊金鐸.中國高等院?!罢n程思政”建設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21:24-25.

本書所研究的課程是一種教學活動,并且這種教學活動需要教師教與學生學,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才能實現最優化。具體來講,課程不僅要體現教育目標之下的教學科目與教學內容,還需要彰顯教師在這一教學進程中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以及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要求,如知識、能力、品德、價值觀等。由此可見,課程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課程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單向度灌輸,同時也要將價值觀引導寓于其中,實現價值觀與學科專業知識、技能的雙向度傳授。

學校中課程的功能,一般被認為是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些功能的共同指向是培養人??梢哉f,課程的本體功能就是培養人。課程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一樣,都是維系人類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即發揮著繼承和傳遞思想文化的功能。從一個自然人到成為一個社會的合格成員,要經過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被培養、塑造的過程。學校教育是培養和塑造人的主要途徑,而課程是學校培養和塑造人的主要渠道。課程,尤其是制度化教育中的各種課程,能夠讓國家、社會的思想文化系統、完整地傳遞到一代又一代人中去。關于文化的定義十分多樣,這里所指的文化以精神文化為主。精神文化可以細分為客觀精神文化和主觀精神文化。客觀精神文化是主觀精神文化的外化、客觀化,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技術知識、藝術作品、道德規范、宗教教義、鄉規民約、法律體系等。而主觀精神文化則是一定文化共同體中的人類在其長期的社會活動中積淀而形成的文化心理結構,如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道德觀念等。由此可見,課程的重要功能就是要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把國家、社會形成的主導的、主流的、先進的、優秀的思想和文化傳遞給受教育者。

二、“思政”的概念

討論完“課程”這一概念后,我們再對“思政”一詞進行討論。思政即謂思行善政,最早出自漢代王充所著《論衡·感類》,“太戊思政,桑谷消亡”。在《隋書·循吏傳·柳儉》中亦有提及,“時高祖初有天下,勵精思政,妙簡良能,出為宰牧”。本書的“思政”一詞特指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種,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img alt="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59."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E5E4E/28883357003764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649849-BzuhKez3adenMZOW35x5pppsekSxcFwB-0-6fdaafa31021e59d81ea6e59cb9eeae6">思想政治教育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隨著社會向前發展,受教育者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質以促進全面發展,從而適應與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思想、政治、品德三個概念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內容,是教育者將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通過各種方式方法教給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會的要求。思想,一般也稱觀念,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經過思維活動產生的結果,思想教育就是對受教育者進行世界觀的教育;政治也是人的意識,但又與一般的意識不同,是上層建筑中與意識形態有關的內容,政治教育就是對受教育者進行符合統治階級要求的政治觀念和立場的教育;品德是同一定的道德準則和規范相關的人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或傾向,品德教育就是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習得穩定的同社會要求一致的道德準則和規范。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不斷擴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內容也包含在內,現有的各類政策文件或研究中提到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就是“大思政”的概念。

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教育法規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學校的教育目標具有重大的作用。課程作為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功能。

思政和文化的關系,是一個互相包含的關系,如果僅把文化理解成精神產品,那么思政包含著文化,即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把文化廣義理解成是人類創新活動永恒拓展的載體、創新水平提升的工具、傳播的手段,那么文化包含著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方式。前面我們提到,課程的本體功能是通過文化傳遞來培養人,那么思政作為一種傳遞文化的載體,與課程結合就會更好地發揮培養人的作用。如果我們把“課程”看成名詞“場所”,把“思政”看成動詞“傳遞”,二者結合傳遞思想文化,育人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

由此可見,課程思政就是“課程+思政”,教師用課程來開展思政教育,完成育人目的,而且每一門課程,每一位教師都承擔著“思政”的職責。教師要充分挖掘課堂知識內在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僅要授業、解惑,更要傳道,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在教會學生知識、提升學生本領的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才真正實現了課程的價值。

三、課程思政的概念

課程思政的概念起始于2014年,是逐步完善的。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痹谶@一背景下,在全國范圍內最先行動起來的是上海市。2014年年底,上海市印發實施《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該方案提出“三個導向”“三個統一”“三個制度體系”“一個目標”的總體思路?!叭齻€導向”,即戰略導向、需求導向與問題導向;“三個統一”,即服務國家戰略與立足上海實際相統一,推進綜合改革與深層次突破相統一,勇于探索與穩步推進相統一;“三個制度體系”,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諸育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育人制度體系,科學分離而又有機統一的“管辦評”制度體系,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共贏的協同聯動制度體系;“一個目標”,即到2020年,率先構建系統完備、開放有序、高效公平的區域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林炊利.教育管理: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Z].上海文化年鑒,2015:301.。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上海地區高校探索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教學和研究的全過程,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初具雛形,成為全國學習的標桿。

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厘清了課程思政的基本實施路徑,即要求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應當聯動各個學科,調動各個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潛力,課堂教學多樣化,保證課堂引人入勝,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2017年6月,教育部召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上海調研會暨高校課程思政現場推進會,在會上肯定了上海課程思政改革取得的重要進展,上海地區形成了樣板效應,同時在會上提出制定專業課育人教學規范和評價標準,編制課程教學指南、推廣試點經驗,努力彰顯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的育人價值。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助力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開始在全國更大范圍內得到推廣和踐行。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對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掘各門課程中的德育內涵,加強德育課程、思政課程建設等提出明確要求。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p>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在《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構建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從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深刻闡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就如何辦好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做出部署、提出要求,為做好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他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并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課程思政的概念是一步一步完善發展深化的,總結歸納一下,可以得出,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其基本含義是:大學所有課程(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外)都具有除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載著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思維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體現在教學的頂層設計上,就是要把育人作為課程教學的目標放在首位,并與專業發展教育相結合。課程思政不是要改變專業課程的本來屬性,更不是要把專業課改造成思政課模式或者將所有課程都當作思政課程,而是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運用德育的學科思維,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

學校思想育人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學科思政、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是一個一體化的整體,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來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課程思政核心是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所有課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課程思政意味著所有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這樣疊加起來就形成了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是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做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乃东县| 清涧县| 黔江区| 高雄市| 满城县| 平昌县| 漯河市| 无锡市| 邯郸县| 湄潭县| 万宁市| 二连浩特市| 天津市| 京山县| 抚顺市| 鹤庆县| 开鲁县| 思茅市| 靖宇县| 登封市| 开阳县| 榆社县| 临海市| 横山县| 大同市| 济南市| 古蔺县| 温宿县| 库车县| 岗巴县| 西盟| 永兴县| 金堂县| 陆河县| 惠州市| 巧家县| 洱源县| 安塞县| 利川市| 吉水县| 翼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