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的邏輯:對話中國強影之路的變局與勝局
- 每日經濟新聞編著
- 2444字
- 2024-05-23 14:18:51
序
敘說與記載:值得致敬的電影歷史
《電影的邏輯:對話中國強影之路的變局與勝局》聚焦最近五年(2018—2022年)中國電影的歷史,主要通過對電影人的訪談來呈現。在閱讀中,兩種形象從心底浮現:一個是敘說者的形象,許多電影界的朋友敘說著過去五年中國電影的風云變幻,公眾的或私人的,悲欣交集,中國電影人的自信與自強洋溢于談笑之間;另一個是記錄者的形象,他們始終凝視中國電影業的潮起潮落,目光和思索帶著專業與理性,記錄中融入中國電影人的情懷,并隨之喜怒哀樂——這是《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們,他們持之以恒記錄著這段歷史中的人與事。記載需要宏大敘事,有時也需要細節末梢,后者更顯出真實和顯得生動。
這是值得敘說的歷史:關于中國電影這五年的人與事。它本身充滿故事,有時比我們的影片更加精彩。2020年前,中國電影跋山涉水,持續奮進,攀登上陽光燦爛的高峰。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超過642億元,生產影片850部,院線觀影人次17.27億,銀幕總量達到69 787塊。《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等以44.66億元票房,創造中國電影史上最強國慶檔。當時大家有個共同目標: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并且躍躍欲試。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發生且迅速蔓延,整整持續了三年。隨后影院銀幕就一直時亮時暗,更多時候黯淡著,許多人的心也黯淡著。但中國電影人始終堅守著電影,任憑風吹雨淋,依然高舉火把,即使不能照亮整個電影界,至少也要照亮自身耕耘。整整三年,堅守是有成績的。2020年全球票房120億美元,其中北美票房22億美元,而中國票房203億元,折合美元28億,為全球電影票房第一;2021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472.58億元,觀影人次11.67億,保持全球票房第一;2022年抗疫進入艱難階段,中國電影票房達到300.67億元,觀影人次7.12億;2023年,中國電影開始進入充滿希望的春天。這五年,中國電影波瀾壯闊,主要角色是風雨兼程的電影人。這五年,中國電影歷史特點鮮明,屬于非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歷史。非典型者,三年抗疫幾乎中斷整個電影行業的正常運行;典型者,中國電影人依舊保持生生不息的力量,無論是在高潮中,還是在低谷時。
本書有六個篇章,分別為“文化淵源”“產業潮起”“市場激蕩”“奮斗為浪”“金融活水”“藍圖澎湃”,這是思考者展開的思想維度,以此展示中國電影變革的多種場景。其思維邏輯的核心點,或者說關鍵詞,蘊藏在書名中:強影之路+變局+勝局。這個“電影邏輯”概述了這五年中國電影發展的主體邏輯。這是本書畫龍點睛之處,也是中國電影屢經磨礪,依舊不倒的關鍵邏輯。
“電影邏輯”的背景是:確立將中國建成“電影強國”的國家戰略,由此推進中國電影整體變革。電影強國是一個國家文化創造的實力體現、制作工業的技術體現和國家形象的鮮明標志。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影片數量第一、觀影人數第一、銀幕數量第一,不再是奮斗的最終目標,而是要完成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完成從局部突破到整體進步的轉變。電影強國是整體性的,包括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電影作品、具有全球力量的電影市場、具有高科技水平的電影工業體系、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電影企業等。我曾經閱讀過許多電影書籍,有一本介紹好萊塢電影的書,開宗明義地說:“任何國家只要打開國門,美國電影就長驅直入。”這本書中透露出的文化傲慢是顯然的,但這也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確定電影強國戰略,就是要在國際文化格局中有中國電影的話語權。“變局”是“電影邏輯”的起點,“勝局”是追求的終點。中國電影本世紀持續發展十幾年,成就顯著,但困局猶在:影片生產數量有了,高質量影片依然缺乏;國內市場起來了,海外市場尚未打開;影片制作成本高了,技術含量還不高;電影企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核心企業寥若晨星;電影投資資本不成熟,有激流勇進者,也有一時投機者;等等。所以,在中國電影的“強影路上”,唯有“變局”,才有“勝局”,這是本書概括的“電影邏輯”。
我們讀到過中國電影在強影路上的許多敘說,包括電影產業、電影創作、電影市場等,當然更多的是電影人的自述和他述,從而看到電影背后人的力量。在“產業潮起”這一部分,我們讀到對中國產業的描述:艱難與前行。這些內容的選擇和敘說,定然會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代表性案例。本書得出結論:中國電影被定義成為一種產業來發展,能咬牙熬過“艱難困苦”的改革初期,迎來現在的蓬勃局面,實在不易。作為這場變革的親歷者,我感同身受。關于電影創作的敘說,是本書的重要內容。我們讀到了李安、張藝謀、陳凱歌、賈樟柯等人,以及年輕一代的許多故事。幸運背后是辛苦,成功根本是追求。我們讀懂了這些人與事,他們用不同的故事說明著同樣的道理:中國電影根脈深扎現實生活,融入時代大潮,觀照當代中國。
2022年我擔任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集中觀摩了一批好的影片,深刻感受到中國電影的力量,特別是看到了年輕力量的崛起。比如,劉江江導演的《人生大事》,其生活氣息和人物的現實命運彌漫在銀幕上,我們可以呼吸到大街小巷中的氣息;邵藝輝導演的《愛情神話》,它體現了外來棲居者對上海市民生活的敏感。這種表達可以銜接到《馬路天使》《十字街頭》等上海電影的敘事方式:狀態與意味。“斯人已逝:他們為中國電影產業澆筑心血”這一章,先后提到了趙軍、廉潔、秦怡、張昭、趙英俊和耿西林等電影人,他們逝去在“強影”的路上,感人至深。中國電影始終前赴后繼。在這本書里,我們遇見許多中國電影人,他們身上有著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正如中國古代神話中挖山的愚公、填海的精衛,還有逐日的夸父,等等。
這本書以有溫度的敘說和有信心的姿態,講述了中國電影的五年。在這五年里,無論是躍上高坡,還是跌落低谷,中國電影都沒有放棄。書中有個標題《中國電影人不會躺平,中國電影也不會躺平》。我想,這是對的。
任仲倫
2023年3月
任仲倫,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研究、評論和教學工作。曾任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副總裁、上海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上海電影制片廠廠長。現任上海電影家協會第八屆理事會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