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
- 連建偉編著
- 3966字
- 2024-04-25 11:39:00
下篇 解析篇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上古(上古,即遠古,指文字還沒有發明之前的年代)的人,年齡一般能過百歲,并且身體很好,動作敏捷;而現在的人,到了五十歲左右就動作遲緩了。這是時代不同了呢?還是人快要消亡了呢?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岐伯告訴黃帝:遠古的人知道養生之道,根據陰陽的規律去養生。“陰陽”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比如說冬天陰冷,夏天陽熱,應該知道如何保養身體。“術數”就是養生的方法。正因為人們知道這些養生的道理,所以“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吃東西、喝酒都有一定節制,起居、工作都保持一定的規律。干活不是蠻干的,所以稱“不妄作勞”,比如說能挑兩百斤的擔子,就不會去挑三百斤的擔子。“故能形與神俱”,因此形體和精神都很好。“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他能夠享受天年。天年就是大自然給人的年歲,大自然給人的年歲是百歲以上。古人提到,真正懂得保養的遠古之人可以活到百歲以上。王冰注釋《素問》時認為,人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所謂“壽”就是一百二十歲,所以真正的天年就是一百二十歲。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岐伯告訴黃帝:現在的人跟上古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把酒當作水一樣地喝,“漿”就是水;“以妄為常”,“妄”就是妄為、胡來;“醉以入房”,喝醉了酒還要行房事;“以欲竭其精”,縱欲無度,耗竭陰精;“以耗散其真”,耗散自己的真氣;“不知持滿”,不知道小心,“持滿”猶如杯子里盛著滿滿的水,拿著就要小心,走得快就會灑出來;“不時御神”,經常消耗自己的精神;“務快其心”,只要自己心里痛快就行;“逆于生樂”,就是逆于養生的真正樂趣;“起居無節”,起居根本就沒有規律;“故半百而衰也”,所以現在的人到了五十歲左右就衰老了。
筆者認為這一段對于現在的養生是很有啟發的,如果我們保養得好,實際上壽命可以超過百歲。按照王冰注解,可以達到一百二十歲。那為什么現在的人衰老得快呢?就是因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夫”是個語氣助詞,沒有實際意義。上古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教導下面的人,都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要避免發生疾病,以預防為主。所謂“虛邪賊風”,就是講“邪”是乘虛而入的。人的體質差了,所以邪氣才能侵害人體。比如說外面有風,兩個人一起出去,回來以后,一個人生病了,另一個人沒有生病,往往是體質差的人生病了。“邪”乘虛而入,所以稱為“虛邪”。“賊風”,把“風”比喻跟盜賊一樣,家里的門沒有關好,盜賊就會進來,所以稱為“賊風”。對“虛邪賊風”,要“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就是要保持平靜、安定的心態,真氣才能夠充足,氣機才能夠順暢。從外面來講,要躲避“虛邪賊風”,從體內來說,要“恬淡虛無”,做到這兩方面,才能夠“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精神好了,身體能把握住了。疾病從哪里來呢?言下之意,疾病的侵入都是人體沒有保養好,身體差了,抵抗力慢慢衰退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所以人不要胡思亂想,雖有欲望,但不多,故稱“志閑而少欲”,就是“少欲知足”。“心安而不懼”,心里非常安定,沒有什么可怕的。沒做什么虧心事,沒有大的嗜好,沒有大的欲望,不去貪求,所以“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雖然干了很多活,但是不會使自己勞累過度,這樣“氣從以順”,人的真氣才能順暢。因為“少欲”,“皆得所愿”,所以很容易滿足。正因為“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吃好的也行,吃差的也行,“美其食”,吃什么都挺香的。古代有一本書叫《菜根譚》,意思就是吃得了菜根,才成得了大事。并不是非得要吃山珍海味。“任其服”,穿什么都挺好的,“樂其俗”,跟老百姓在一起覺得非常的高興,入鄉隨俗。“高下不相慕”,看到人家地位高的,不去攀比,也不羨慕,各自干好自己分內的活。“其民故曰樸”,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淳樸的人。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雖然有欲望,但這些欲望對人不會有傷害。比如說想看電腦,看了一個小時覺得眼睛有點花了,就不看了。眼睛老是盯著電腦屏幕看,實際上是很傷精血的。“淫邪不能惑其心”,看到美色,但是不能被她迷惑了心靈。“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不管是愚蠢的還是聰明的,是有才能還是沒有才能的,他們心里都很恬淡虛無,很平靜,很坦蕩,沒有什么可害怕的,這才符合養生之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所以上古的人,壽命都能到達百歲,而且身體還沒有怎么衰退,主要是因為道德高尚,形體得以保全而沒有危險,不會出大的問題。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黃帝問道:“人年紀老了就不會生孩子了,是精力不夠了呢,還是天意呢?”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這一段是講女子從發育到衰退的全過程。女孩子長到七歲,腎氣開始慢慢旺盛了,牙齒要開始更換,頭發也越來越長了。到了二七“天癸至”。天癸就是生殖的功能。古人認為“癸”屬水,“天癸”就是“癸水”,也就是生殖的功能開始有了。“二七”,十四歲的時候,“任脈通,太沖脈盛”。中醫講究奇經八脈,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任脈通了,沖脈旺盛了,月經就能按時而下。為什么叫“月經”呢?所謂“經”者,常也。月事通常一個月來一次,所以稱為“月經”。“故有子”,所以女孩子到十四周歲如果結婚了,就會有孩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女子“三七”二十一歲,腎氣相當充足,“故真牙生而長極”。真牙,就是最后長出的牙齒,就是“盡根牙”要長出來了。到了“四七”二十八歲,實際上是女子發育得最好的時候,“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身體壯實。小女孩比較苗條,而到了“四七”二十八歲就比較豐滿了。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女子到了“五七”三十五歲,“陽明脈衰”。陽明是指足陽明胃經,胃經衰弱。陽明脈行于面部。“面始焦”,“焦”通“憔”,臉上慢慢開始憔悴了。“發始墮”,頭發開始要掉了。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
女子“六七”四十二歲,三條陽經的經脈都衰弱了,臉色看上去很憔悴,開始出現白發了。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女子“七七”四十九歲,沖任脈都虛衰了。沖任脈虛后,血海就不足了,生殖功能也就慢慢衰竭了。“地道不通”,是指月經不來了,所以看上去體形也差了,生不出孩子了。女子一般到“七七”四十九歲停經,現代就叫圍絕經期。古書中所描述的,跟我們現代人的情況基本是一致的。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男子比女子發育要晚,女以“七”為計算單位,男以“八”為計算單位。男子到了八歲,腎氣慢慢開始充實。腎氣是先天之氣,生殖之氣。頭發長得茂密了,牙齒也要開始更換。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男子“二八”十六歲,腎氣旺盛,有了生殖功能,這時會出現遺精現象。如果男女在一起有性生活,就可能有孩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男子“三八”二十四歲,腎氣平均,筋骨強勁,力氣大,盡根牙開始長出來。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男子“四八”三十二歲,是身體最好的時候,體格魁梧,肌肉結實。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男子“五八”四十歲,身體開始走下坡路。腎氣開始衰弱,頭發開始掉了,牙齒開始出現松動了。
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斑白。
男子“六八”四十八歲,陽氣開始衰竭,面色憔悴,頭部鬢角出現花白的頭發。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男子“七八”五十六歲,肝的氣血不足。肝主筋,膝為筋之會。“筋不能動”,是指膝關節活動不靈活了。“天癸竭,精少,腎藏衰”,生殖功能也慢慢退化,精氣虛少,腎氣衰弱,形體感覺非常疲乏。“極”,作“疲乏”解。到了這個年齡,精力不夠了,氣血不夠了,這是自然規律。
八八,則齒發去。
男子“八八”六十四歲,牙齒和頭發都掉了。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
腎臟主水。水,是指精液。腎所主的精液,所主的生殖功能接受五臟六腑的精氣而藏于腎。正因為五臟六腑的精華都藏于腎,所以腎精才能充足,才能瀉,才能有正常的性生活而后有孩子。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男子到了“八八”六十四歲以后,五臟衰退了,覺得筋骨酸重疼痛,生殖的功能到盡頭了。因此頭發白了,感到身體沉重,行走不穩,到這種狀態還能有子嗎?故“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黃帝問:有的人年紀很大了,還可以生孩子,這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岐伯答:那是因為這個人身體特別強壯,壽命特別長,氣血通暢,腎氣也非常旺盛。他(她)雖然會生孩子,但男子到了“八八”,女子到了“七七”也衰退了,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如果逆自然界的規律,就要耗竭自己的精氣。
岐伯說得很好,如果是“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的人是可行的,但是一般的人是不行的,這是一種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