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古今異同

  • 讀史雜論
  • 立日耳
  • 3146字
  • 2024-10-08 06:00:00

夫古之家國者,系二三人之命、萬萬人之念也。必以萬象更替始,必以凋零四落亡。知其生則有開懷暢意,感其亡則不免哀涼。死生之不可知則感懷必猝然。

漢七十五年,元朔二年,春,武帝詔諸侯王請封子弟食邑,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也;匈奴入上谷、漁陽,殺掠吏民千余人,譴衛(wèi)青、李息出云中,到高闕,遂西至符離,獲首虜數(shù)千級,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夏,募民徙朔方十萬口。又徙郡國豪杰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

文景之后,國事多有不堪。建元六年,韜光養(yǎng)晦而立其身,元光六年,展露鋒芒而掃逆悖。漢室起于高祖,因文景而興,盛大于武帝之時。元朔二年,詔推恩令,此削弱諸侯也;北擊匈奴,此保境安民也;徙民于朔方、徙豪杰于茂陵,此固土開疆、抑制豪強也。

夫萬物之事,有起始轉(zhuǎn)圜之態(tài)、沉浮生滅之相。削藩起于景帝,其間多有坎坷難平之事,亦有刀兵禍起,而消弭后患者,推恩令也。此可謂事有所終。匈奴與我諸夏世有仇怨,昔高祖困于白登,呂后受辱冒頓,漢室不能雪此恨、報此仇,七十余年任其犯邊擾民。而正漢室之名,揚國朝之威,不使祖宗受辱,不忘生民之苦,孝武皇帝也。此可謂事有所起。十年光景,萬里征途,方使匈奴遠遁,漠南再無王庭。帝者御至尊神器,光華照耀四海,必行其道,建其制,納天下之才,為萬難之事。武帝崇儒道,修法度,改賦稅,革幣制,建太學,設樂府,定歷法,興農(nóng)事,德惠及八方,恩施于萬民,蓋千古之雄主也。

二十年成就偉業(yè),二十年廣積弊病。文景重黃老,孝武行厲法,漢室之興盛不可缺其一也。彰耀武功者,必遭其噬;久行厲法者,民必反之。

唐七十五年,武周四年,長壽二年,春,殺皇嗣(李旦)妃劉氏、竇氏。降封皇孫成器為壽春郡王,恒王成義衡陽郡王,楚王隆基臨淄郡王,衛(wèi)王隆范巴陵郡王,越王隆業(yè)彭城郡王。夏官侍郎婁師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殺尚方監(jiān)裴匪躬、內(nèi)常侍范云仙。殺左衛(wèi)員外大將軍阿史那元慶、白潤府果毅薛大信。夏,殺冬宮尚書蘇乾、相州刺史來同敏。秋,加號金輪圣神皇帝,大赦,賜酺七日,作七寶。追尊烈祖昭安皇帝曰渾元昭安皇帝,顯祖文穆皇帝曰立極文穆皇帝,太祖孝明高皇帝曰無上孝明高皇帝。文昌右丞韋巨源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秋官侍郎陸元方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司賓卿豆盧欽望守內(nèi)史。

高宗暗弱,武后專寵與政,竟為二圣。帝崩,權柄操于武后之手,三月而廢新帝,四年而大殺宗室,五年而天授皇帝。武后以非常之身而登至尊之位,蓋天之陰賜而合其俊秀賢達,堅剛而不容親,狠厲而不畏情,用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長壽二年,殺皇嗣之妃、降皇孫之尊、斬親皇嗣之臣,加尊號、追尊三代先祖,大赦、賜酺、作七寶。殺皇嗣之妃、降皇孫之尊、斬親皇嗣之臣,正所謂此消彼長,李唐為舊,武周為新,一朝為天子,便有革故鼎新之意,縱有親親之誼,不過鏟除異己。加尊號、追尊三代先祖,此正名法、先神圣也,天威不可測,神圣不可言,人借天威以說利害、托神圣以明因果,皆以假為真、以故謀新也,萬民可懾其心魂,君子可曉之道義,所圖者不過不失天下也。大赦、賜酺、作七寶,帝者統(tǒng)御四海,威不可減,恩不可失,恩威之外更兼奢華。天下至尊、萬民之主,若行大道,輔權術奇謀,可為一代雄主;若主權謀,不失大道,則亦為明君也。則天皇帝者,難為雄主,而所謂陰謀詭計、私德有虧,不傷其賢能也。

亙古女帝,貞觀、永徽雖在前,所繼者內(nèi)憂外患也。英明神斷,氣納四海。其能用之,亦能廢之。然一人之心謀天下之事,非常之身居至尊之位,功業(yè)雖建而不能累世,威儀雖立而不能服眾。年老力衰,朝堂之上居心叵測之輩漸起,李唐舊室、武氏黨徒,多有異心而欲行不軌。

明七十五年,正統(tǒng)八年,春,大祀天地于南郊。汰南京冗官。夏,復命平蠻將軍薛貴、王驥帥師征麓川思任發(fā)子思機發(fā)。雷震奉天殿鴟吻,敕修省。大赦。侍講劉球陳十事,下錦衣衛(wèi)獄,太監(jiān)王振使指揮馬順殺之。下大理少卿薛瑄于獄。秋,祭酒李時勉荷校于國子監(jiān)三日。思機發(fā)請降。冬,宣宗廢后胡氏卒。免山東復業(yè)民稅糧二年。駙馬都尉焦敬荷校于長安右門。是年,占城、安南、瓦剌、哈密、爪哇入貢。

明之正統(tǒng)八年猶如漢之元光,漢有文景,明有仁宣,武帝十六歲繼位,英宗九歲繼位,皆有太皇太后總理朝政,國家府庫不可謂不殷實,廟堂朝臣不可謂不賢良。正統(tǒng)八年,三討麓川,王振專權作亂,敕修省、大赦、免山東復業(yè)民稅糧二年。三討麓川,此四夷不服,擾亂中國也,萬里山河之境,帝王位居中央,君子籌謀廟堂,賢良牧民九州,士人為政州縣,兵將鎮(zhèn)守邊陲。夷狄雖遠而弭耗中國,廟堂雖近而危害社稷。王振專權作亂,此君主幼弱,內(nèi)宦不受壓制,諂媚君主于內(nèi)而為禍社稷于外。敕修省、大赦、免山東復業(yè)民稅糧二年。此君王恩威之術。

明之弊政,在于太祖之制甚嚴,永樂時稍廢弛,仁宣愈發(fā),禮不可廢而齷齪叢生。正統(tǒng)之時,國家鼎盛,若雄主則可掃頹舊而正名法,若庸主亦可固本清源以待后人。少年英主不可得,竟不料遇敗亡之君。

清七十五年,康熙五十八年。古來帝王建功立業(yè),難逃驕縱之心,漢武帝如此,唐明皇如此。天地有限而宇宙無限,知有限之天地易,知無限之宇宙難。人之力有長短深淺之分,古人之心力窮,今人之心力達。君子之心力深遠,小人之心力淺鄙。達已知之事易,為未知之事難。蓋心力之所不能至而耗費于奢靡之中。圣祖皇帝才情有疑而功業(yè)耀世,所謂文治武功聚于一身也。四境雖安而未能久安,天下平定而未能久定。功業(yè),一時也。治亂之變,長久也。天下之人良善奸邪混雜,帝王若不常懷警勉之心,則治久為衰,衰久為敗,敗久為亡。人之老朽,精力衰微,心力竭弱,稍有懈怠則易多生錯謬,全神貫注則必不能長久。帝王御極天下,氣盛之時不以四方內(nèi)外為敵,老朽之時宮墻內(nèi)外皆是不軌。為社稷憂慮,為圣躬籌謀,廟堂安而天下不至于傾覆,人心定則家國不至于遭禍。一代雄主,放任自流,為一人之利、一家之私、一時之名,家國衰敗、廟堂藏兇,所托者,唯后人也。

所謂古今異同,漢唐明清,四朝之七十五年者,皆國運升騰,王者開創(chuàng)功業(yè)之時,此所謂同也;漢武之元朔、則天之長壽、英宗之正統(tǒng)、圣祖之康熙,時世有異,時年有異,君王之所為亦有異也,家國之未來亦有異也。

所謂二三子,家國之高位也,天下之事起于萬民,成于萬民,而能籌謀運算、滋養(yǎng)家國、有利于萬民者,廟堂之二三人也。其能成事,亦能壞事。萬民之利匯于朝堂,懈怠一二則損害百千,盡心一二,則惠民千萬。故吾所謂二三子之命,其人能合內(nèi)外、明世事、察人心、善計謀,家國之興衰成敗,存乎于心念決斷之間。所謂萬萬民之念,生民之欲茍活、士人之欲上進、權貴之欲尊享。生民者,家國之基,生民之興盛,則家國必興盛,生民之凋零,則家國必敗亡。生民之意志強,則家國之繁盛有日,生民之意志亡,家國之崛起無期。事多有繁艱,生民無能為也,君王無力盡也。士者,為君王效力,為家國用命,以才智牧民,以計謀御敵,取名利,得權勢。承上命,治萬民,統(tǒng)率吏屬,布政一方。天地萬方,則有數(shù)萬之士,其多敗壞,則民生困艱、社稷危亡;其多賢達,則政通人和,百業(yè)繁盛。權貴者,或建功業(yè),或賴祖宗,或憑親屬,居軍政之位,聚賢良之士,享萬民之供養(yǎng),善非常之權勢。家國之運行也,多賴賢能之策、英杰之斷,故以勛位配之,權祿加之,彰過去之功而導未來之人也。其守公器而易養(yǎng)私家,故常奪萬民之利為己用。

常言道:以史為鑒,又有言‘以史為鑒,唯無法鑒也。’古今異同之變,不在人,不在國運,所謂漢唐明清,所謂歷代雄主,贅語繁言,不過心有戚戚、念有感懷,滿篇牢騷,老生常談爾!萬萬人之念,勘破真理之道,就在其中。使生民茍活,士人上進,權貴尊享,利民!利政!利國!所能托付者,二三子也!愿其秉持正道,大利天下。然正道之行,多有艱難,未見其功而敗壞者,不可繁數(shù)也。能不敗壞,安定國政,顧慮其民,已屬難得。故逢其時,遇其主,能為善政,可利家國者,世之稀事,民之大幸也。此古之家國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西市| 景宁| 孙吴县| 马边| 保靖县| 丰县| 潜山县| 综艺| 电白县| 宝清县| 察隅县| 九台市| 台中县| 三穗县| 容城县| 定兴县| 金坛市| 浮山县| 东乌| 合川市| 长汀县| 哈尔滨市| 拜城县| 双流县| 黎城县| 黔江区| 星子县| 湖北省| 白朗县| 襄城县| 阳曲县| 板桥市| 灵台县| 洛扎县| 宁明县| 潼关县| 安福县| 福清市| 游戏| 曲水县| 高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