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金全球礦業夢:一家礦業企業的創新迭代與滾動發展
- 傅長盛
- 3278字
- 2024-03-04 17:26:44
小經理旗開得勝
1992年年末,就在陳景河來上杭縣礦產公司的前幾天,公司新光源材料廠的職工們,忽然聽到辦公室乒乒乓乓的聲音。原來是在公司年終例會上,經理黃毓咸與副經理藍福生爭吵起來,兩個人都爆了粗口,最后雙方拍起桌子來,讓書記曾慶祥和副經理林仁春忙著“勸架”。
爭吵的原因在于老經理與大學生副經理對公司發展方向有不同意見。一個認為應該擴大新光源材料廠的稀土熒光粉的生產,另一個認為應該加大紫金山中試站的黃金生產力度。
上杭縣礦產公司成立于1986年,前身是上杭縣礦山管理站,由縣財政提供了1萬元的初始國有資本金。創辦之初主要是與地方聯營搞鐵礦、稀土開發,采集一些鐵礦石、鎢礦、鉛鋅礦、電池錳粉、氧化稀土,然后拉到龍巖,通過龍巖火車站的火車皮,再賣到其他地方,靠此經營得來的收入來發放工資和維持公司的運轉。
1989年7月,劉文洪從福建冶金工業學校采礦專業畢業,被分配到縣礦產公司工作?,F任紫金礦業工會主席的劉文洪,是紫金礦業最老的員工,對當年的狀況記憶猶新。
劉文洪來到最初位于上杭縣解放路242號的公司辦公地點時,當時就愣住了。所謂辦公室,就是在這條僅有4米寬的老街道上的一間土木結構瓦屋,90平方米的平房還包括稀土礦倉庫。劉文洪是縣礦產公司第18個員工和第3個大中專生,由于家在鄉下,只好住在辦公室后部的稀土礦倉庫里。這間房子的對面是一間狗肉店,下班后公司員工經常讓店家將香噴噴的狗肉端過來,在辦公室吆五喝六、大快朵頤。劉文洪獨自一人住在這間破敗的瓦屋里,有一天晚上刮起暴風雨,一根梁突然掉了下來,嚇得他一個晚上沒睡。一次他睡到半夜,忽然發現肚子上癢癢的,一摸,竟然是一只小老鼠,右腿上一拍又是一只。劉文洪大驚失色,從床上躍起,掀開被窩,腿上還有兩只老鼠嗖地跳下床逃之夭夭。劉文洪那個夜晚之后滿身起痘,后來每每回想起來都毛骨悚然。
1990年,礦產公司從上海購買“稀土三基色熒光粉”生產技術,建起了新光源材料廠,并在1991年介入黃金生產中試,這才逐步從純“二盤商”的角色轉向生產經營型企業。
黃經理與藍副經理的爭執不是沒有道理。1992年,黃金中試站全年處理礦石4800噸,黃金產量為8.05千克,當時每克黃金銷售價為48元,但是成本就在47元左右,基本上沒有什么利潤。當年三基色熒光粉銷售形勢好轉,而黃金價格極度低迷。假如三基色熒光粉產能擴大,銷售渠道順暢、貨款回籠及時,新光源材料廠未嘗不是一個有前景的好項目。
陳景河接任上杭縣礦產公司經理后,公司關于三基色熒光粉與黃金的方向之爭才告一段落。但是,一個外縣籍的年輕經理“空降”到公司,原有的勢力顯然受到沖擊,這位地質專家一開始沒少嘗坐冷板凳的滋味。新經理只是一個不受待見的“光桿司令”,最初連辦公室的桌椅、茶具都沒人幫忙搬運。一幫本地籍老員工們,老愛在老經理辦公室扎堆,用本地話飛短流長。公司開會的時候,陳景河在臺上部署今年的黃金生產計劃,員工用本地話開小會的聲音比經理還要大。一次,陳景河在興致勃勃展望紫金山金礦開發前景,臺下一位職工冷不丁一句“陳經理,紫金山能不能承包”,引來職工一陣怪笑。
志向高遠的陳景河,當然不會在意這些小動作。不久,陳景河辭掉了縣經委副主任的政府官員身份,一心一意搞他的礦產公司。
然而,陳景河接手的是一個沉甸甸的擔子。截至1992年年底,公司共有員工76人,固定資產42.9萬元,流動資金3.8萬元,銀行和財政貸款達到237萬元,實際上是一家嚴重資不抵債的企業,沉重的債務吞噬了大量利潤,當年公司承擔的利息總額就達到18.83萬元,利潤僅4.45萬元。
縣礦產公司由于是國有企業,吃大鍋飯現象很嚴重。營銷人員對產品銷售的資金安全意識淡薄,貨發出去后就覺得大功告成、不聞不問了,導致大量貨款無法及時回籠,1992年就有光錳粉15萬元、三基色產品21萬元一直無法回款,公司還出現三基色產品在外地被騙走一筆10萬元貨款的事故,一名負相關責任的副經理因此被免職。
后來,稀土三基色熒光粉銷售、貨款催收成為糾纏紫金礦業多年的一條爛尾巴,大筆貨款最終沒有收回來,這是后話。
稀土熒光粉雖好,但對于上杭縣來說,開發紫金山金礦才是脫貧致富的戰略方向,讓地質專家陳景河挑起重擔,讓專業人做專業事,就是要在短時間里找到突破口。此時夢中的紫金山,守望探索了十年的“春天之田”,已經擺在陳景河的眼前,正在深切呼喚著新任的領頭人。
初到公司,陳景河著手實施開發紫金山銅金礦的計劃,提出“先金后銅、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從小到大、滾動發展”的方針。
首先,集中精力用堆浸法,擴大紫金山黃金中試站黃金生產規模,是目前最有效益的途徑。陳景河在職工大會上下達任務:1993年擴大中試規模,年處理金礦石2萬噸,生產黃金30千克,為從中試過渡到正式建立礦山做好準備工作,爭取1994年年產黃金100千克!
1993年要搞黃金30千克!30千克黃金,接近前一年的4倍,對于當時僅有30多人的中試站來說,是一個不得了的數字。不少員工在私下議論:“陳經理吹牛皮。”
紫金山中試站設備非常簡陋,采礦只有兩個硐,礦產公司將采礦承包給包工頭張添水。安溪老板張添水在洞口搭了個遮陽棚,自己蹺著二郎腿泡功夫茶。民工們在近千米長的幽深的硐內,用板車把金礦石嘰嘎嘰嘎拉出來。張添水的老婆守在硐口,灰頭土臉的板車手從女人手里領過一張背后有“張添水”私章的撲克牌,晚上根據回收的撲克牌數量記礦石數量。然后將礦石拉到中試站,破碎,堆浸,吸附,電解,冶煉,生產出黃金。
陳景河從縣政府借了一點財政周轉金,對紫金山金礦中間試驗站進行系統擴建和改造,將采礦硐擴大,買鏟車、農用車鏟運礦石,將當年的礦石處理量提升到1.5萬噸,產金量果然達到了33千克。
中試站太小了,當務之急是要建立正規的礦山。陳景河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紫金山金礦的籌備上,他四處奔波,去龍巖、福州跑立項。1993年10月1日,在紫金山金礦中試站基礎上,上杭紫金山金礦終于被上級批準成立了,建設規模為年礦石采選能力5萬噸。
陳景河的第一部“座駕”,是1992年從一個鄉鎮錳礦手中拿過來抵債的二手“金杯”工具車。這輛寶貝座駕,經常引擎發動不起來,要一堆人幫忙推車擦火,上紫金山則經常要在半坡上停下來加水。
幾個推車的職工,笑嘻嘻地建議經理換一部好車。正推車的陳景河,氣喘吁吁地搖著頭:“能用就可以了,不要講派頭?!?/p>
不久,陳經理覺得這輛破車確實影響出行,才托關系買了一部北京吉普。沒想到車子開回來,發現不是正宗的北京吉普,而是某地組裝的“山寨”版吉普。這部山寨車成了上杭紫金礦業總公司的主要交通工具,陳經理曾千里迢迢開到江西省南昌市,找南昌有色金屬設計院優化圖紙設計。沒有出差的時候,這部車則當做職工往返紫金山的交通工具,有時小吉普里面塞了12個人,吭哧吭哧爬坡,卷起滿山塵土,煞是壯觀。
陳景河任職的第一年就大有斬獲。1993年,中國黃金市場放開,當年8月,金價與國際金價接軌,可以自由買賣黃金了,黃金價格翻了近一番,全年平均售價達到每克89.93元,上杭紫金礦業總公司當年實現黃金產量33千克,當年的成本還是前一年的47元/克,全年因此實現利潤63.4萬元。
陳景河來上杭縣礦產公司第一年就旗開得勝。曾一度懷疑新經理吹牛的職工們,此時都樂滋滋地說陳景河是“福星”,一來公司工作金價就上漲,讓公司大賺一筆。
本章思考
1982年至1992年是紫金文化的發軔階段。陳景河大學畢業后主動放棄優渥的城市工作生活條件,選擇“逆向流動”到極其艱苦的紫金山找礦一線。他率領地質小組,傳承客家人艱苦奮斗、敢于探索、百折不撓、拼搏奉獻的精神,在中國礦業史上首次提出“斑巖上部高硫中低溫次火山熱液成礦”新模式,發現并探明東南沿海陸相火山巖地區首例特大型銅金礦床,也在巍巍紫金山上播下了紫金文化的“火種”。
管理大師吉姆·科林斯曾經說過:“讓誰上車,是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鄙虾伎h慧眼識才,引進在紫金山地質勘探十年、發現特大型銅礦的地質專家陳景河領銜紫金礦業,擔當起開發紫金山的重任,奠定了后來炫目全球礦業的傳奇的基礎。
歷史就是這樣充滿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假如當年陳景河大學畢業后沒有分配到紫金山找礦,假如陳景河中途調到省城后不再回來,那中國將會多一個出色的地質工程師,但毫無疑問將少了一位全球杰出的礦業企業家,也不會有紫金礦業后面精彩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