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金全球礦業夢:一家礦業企業的創新迭代與滾動發展
- 傅長盛
- 3617字
- 2024-03-04 17:26:44
紫氣東來貧困縣
在現存的公司檔案資料中,陳景河的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1991年上杭縣礦產公司與閩西地質大隊第八分隊合股組建紫金山金礦黃金中試站的會議紀要里。陳景河作為董事擔任中試站副站長。這是陳景河與上杭縣礦產公司的第一次交集。
紫金山特大型銅礦的發現,成為上杭縣上下奔走相告的新聞。當初傳聞國家馬上立項修筑贛龍鐵路,繞道上杭開發紫金山,飽受交通閉塞、貧困之苦的上杭人民,一度為這個特大喜訊激昂振奮、神采飛揚。
不久,這個消息就煙消云散。由于紫金山銅礦含硫,處理起來投資大、難度大,而“金娃娃”儲藏量小、品位低,當時負責有色金屬礦山開采管理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以下簡稱“有色總公司”),對東南沿海同時期發現的礦床——紫金山銅金礦和貴溪銀礦進行比較選擇,最終還是放棄了紫金山,選擇了貴溪銀礦作為投資開采目標。
福建省冶金工業部門得出的結論也是,紫金山金礦工業品位低,不具備開采價值。按照國家的標準,每一噸礦石有1克黃金,這是邊界品位,而每一噸礦石要有3克以上黃金才具備開采標準。
20世紀90年代初,上杭縣還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山多田少,交通不便,人口眾多,財政收入僅2000萬元左右。老領導丁仕達記得,1990年8月,他擔任上杭縣委書記的時候,縣政府沒錢為上萬名干部職工發工資,只好到龍巖地區財政局和隔壁永定縣,借了整整8個月的工資款。
然而,上杭縣政府畢竟看到了希望,并不甘心抱著金飯碗討飯吃,把紫金山金礦列入“科技興縣”項目。縣委縣政府召開了脫貧致富專題研討會,研究擺脫落后面貌、尋找發展經濟的突破口,提出了八項措施,其中第一條就是開發紫金山金礦。
但是,無論在當時礦產資源調撥還是今天采礦權招拍掛的體制情況下,一個縣級地方政府要取得一個國家級特大型銅礦的自主開采權,幾乎是異想天開的事情。
事情卻柳暗花明,有了轉機。1991年,福建省計委向有色總公司提出金礦立項報告,要求地方率先開發金礦。9月6日,有色總公司在《關于開發上杭紫金山金銅礦的批復》中指出:“在不影響下部主礦體和總平面布置的前提下,可首期開發地質程度較深、含金合理的上部礦體……經營方式由福州公司同上杭縣確定。”據此,省冶金礦山公司與上杭縣共同開展金礦開發前期工作,雙方召開紫金山銅金礦聯合開發研討會,提出了以省為主、省縣聯合開發和由縣組織開發建設、由省公司提供行業服務的兩種開發方案。
這一年的7月,紫金山金礦勘探已經處于尾聲,經過十年艱辛勘探的陳景河,不甘愿地勘隊員們的勘探成果付之東流,決心探索出一條適合紫金山金礦“低品位、礦體變化大”的特點的低成本開采工藝。
黃金選冶工藝在所有的金屬選礦當中,應當說是難度最大的技術之一,大自然中的原生金礦,每噸礦石包含的黃金一般在3~8克,黃金選冶就是要從十萬分之幾中選出金子,這令人驚嘆!而銅礦、鐵礦的選冶率分別是百分之幾和百分之幾十,相比之下更為容易。
當時國內礦業界,金礦常規的開采流程是,購買大型的研磨機器,把礦石磨成粉末,逐步分離出汞金和金精粉,再進行冶煉。這種傳統煉金方法的一個缺點是投資大,對于低品位金礦尤其不經濟。
陳景河反復查閱資料,想起了前幾年在福建省地質研究所鉆研過的西方堆浸工藝。“堆浸提金工藝”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黃金提煉新技術,其方法是把大量經過研磨的礦石堆攏在一起,用化學溶液把礦石中的金子稀釋出來,這種冶煉技術的好處是投資少、成本低,適用于一些低品位的礦山。這種工藝,對紫金山低品位金礦開發是一條捷徑。
上杭縣礦產公司也在尋找開發低品位黃金礦山的路子,1991年年初便組織人員前往北京、河南、新疆、廣東等地考察同類礦床,調研國內的黃金生產技術。
陳景河找到上杭縣礦產公司經理黃毓咸,建議由地質隊與縣礦產公司合股建立金礦中試站。兩人一拍即合,經過協商,決定由縣礦產公司出資20萬元、閩西地質大隊出資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對紫金山進行試驗性開發。
1991年9月14日,上杭縣紫金山金礦中試站第一屆理事會召開,會議上推舉縣礦產公司經理黃毓咸為第一屆董事會董事長,藍福生擔任站長,閩西地質大隊第八分隊隊長陳景河任董事兼副站長,并負責地質技術,中試站開始運轉。
中試站只有24人,分為生產技術、計財、保衛、后勤等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中試站設在紫金山海拔760米的高山上的一處兩山之間的坳口,大家開始鋪設水電線路、安裝設備、建造貧液池和炭浸系統、建筑堆場。中試站因陋就簡,終于建起了三幢以石棉網遮陽擋雨的土坯房,這樣,住宿、辦公、化驗室、倉庫,全都有了!
一批批的礦石,由標高840、800的兩個原地質隊勘探巷道擴建而成的平硐中開采,幾個月后,一年可以處理萬噸礦石量的兩個堆場建起來了。技術上,中試站請來地礦部低品位金礦堆浸技術研究咨詢中心的專家指導,研究咨詢中心原主任李璀明——一位年近70歲的正處級女專家,被派到紫金山上現場蹲點。同時,縣礦產公司讓熊輝昌、劉家才兩人到河南洛陽地質調查隊學習煉金技術,經過兩個月拜師學藝,兩位職工學成歸來,學到了“高溫高壓加氰解吸工藝”,還買回一套黃金解吸電積設備。
冬去春來,中試站建立的兩個堆場,堆浸礦石2012噸,入選原礦品位是2.55克/噸,經過72天噴淋浸出,尾碴品位0.343克/噸,總浸出率為86.55%,現場堆浸中間試驗取得了很大成功,生產出最初一批載金炭。
上杭縣政府備受鼓舞,提出“煉出金子迎接五一”的目標。縣礦產公司從洛陽請來楊子健師傅,就地幫助調試設備、指導煉金。公司在南門租了一套房子,專門為他配了一個廚師,還買了一輛自行車供他使用。每天早上,楊子健便騎著自行車從南門大橋前來礦產公司的電解車間上班。經過幾天幾夜的奮戰,電解車間對載金炭進行解吸、電積,1992年4月29日,煉金試驗宣告成功。
五一這天,楊師傅和兩個小徒弟小心翼翼將金水倒到鑄金的模子當中。第一塊金錠鑄成了!時隔800年之后,紫金山重新開采冶煉出金子,簡陋的縣礦產公司院子里,響起了一連串的鞭炮聲。
此時,正是1992年的春夏之際,紫氣東來千山翠,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南方談話,震撼著神州大地。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加快改革開放的大潮奔涌,如同春雷激蕩,沖擊著上杭這座千年古城。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杭縣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古田會議曾在這里召開,開展中國革命實踐,大批群眾參加紅軍。新中國成立40年來,這個老區縣由于交通不便等多種原因,發展步伐緩慢,到90年代初期依然閉塞、貧困、落后。
在南方談話精神激勵下,革命老區自主開發紫金山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得到福建省和龍巖地區的全力支持。1992年6月10日至11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在連城縣召開加快龍巖地區改革開放座談會,形成了《關于加強龍巖地區改革開放座談會紀要》,會議明確紫金山“金礦以地區為主進行開發”和“銅礦爭取以福建省為主開發”。根據會議紀要,省冶金礦山公司退出,同時龍巖地區明確紫金山金礦由上杭縣開發,上杭縣則將金礦開發的重擔交給縣礦產公司。
紫金山金礦的開發權,就這樣不費太大的周折,順利賦予上杭縣了。
陳景河也預感到新一輪的大發展時機即將到來。作為一個充滿夢想和抱負的年輕人,他一直在思考:國家花費了大量的地質勘探資金,發現了紫金山銅金礦,如果礦藏不能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那么十年來大批地勘人員的艱辛工作將毫無意義。
此時,國家剛剛啟動地勘體制改革,規定誰勘查誰就有黃金開采的優先權。閩西地質大隊第八分隊也熱切期望參與接下來的金礦開采,享受礦山開發的收益。陳景河等第八分隊的30多名地勘技術人員,聯名上書上級主管單位福建省地礦局,建議由省局與上杭縣合作開采金礦,由閩西地質大隊作為股份合作方負責具體實施。與上杭縣合作開采金礦,不僅第八分隊可以發揮技術優勢,而且紫金山勘探完成后的富余人員有地方去,是一樁兩全其美的事情。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福建省地礦局沒有同意這個方案,讓閩西地質大隊第八分隊的地質人員極為失望。
陳景河早有破釜沉舟的打算,在省地礦局放棄參與開發金礦的情況下,決心單騎離開奮斗了十年的地質隊,尋找開發紫金山的新平臺。
千金易得,一將難求。在上杭縣,陳景河卻“炙手可熱”。這位年輕的地質專家、紫金山的“活地圖”,是縣領導心目中金礦開發獨一無二的一把手人選。在縣委書記丁仕達的極力引薦下,陳景河再一次“逆向流動”,從當時省地勘部門調到貧困縣工作,擔任上杭縣經委副主任,兼縣礦產公司經理。
當初,1985年,陳景河主動從福建省地質科研所申請調回到紫金山從事地質勘探工作,就是福建省地勘部門的一大新聞。此時,陳景河再一次放棄省地勘部門的一個正科級干部的位子,跳槽去地方搞企業,讓不少人覺得不可思議。
當時省地礦局的一位領導打電話對陳景河說:“你現在出走是錯誤的。”
陳景河問:“我錯在哪里?”
這位領導說,省局已經準備再次將他上調到福州,非常明確準備將他作為總工程師來培養。
“謝謝您的栽培!可是我覺得官場不適合我。而且我的志向也不是搞行政。”
就這樣,陳景河扎根紫金山十年,發現“上金下銅”的寶藏之后,終于以一個地質專家的身份領銜縣礦產公司開發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