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千年金山發現寶藏

1982年1月,學業優異的陳景河畢業了,被分配到福建省地礦局下屬的閩西地質大隊。春節過后,他來到位于三明市的大隊部報到,立即被大隊派遣到駐扎在龍巖地區上杭縣的地質分隊,前往紫金山進行地質找礦工作。

紫金山,古稱金山,位于上杭縣城北15千米處的舊縣鎮、才溪鎮境內,海拔1138米,山勢峻拔巍峨,風景秀麗,是上杭的名山勝地。

據史料記載,早在北宋,紫金山就是朝廷的礦場。《宋史·食貨志·坑冶》稱,金山是北宋初年全國11個金冶之一。同時,宋代35個銅冶礦場,福建汀州就有3個,分別是金山場、赤水場、鍾寮場,其實都屬于金山同一個礦脈。明代嘉靖年間的《汀州府志》記載:“金山,在上杭縣北平安里,邑之主山也,宋康定間嘗產金”,并描述了金山上的“膽水池”:“有三池,上下二池有泉涌出,中一池則蓄上池支流,相傳宋時浸生鐵可煉成銅?!?/p>

在20世紀末的紫金山上,反映古人采金煉銅活動的遺跡依然有一百多處。據20世紀90年代礦冶專家統計,金山古代黃金礦石的采掘總量為40萬~50萬噸,黃金總產量在200~300千克,至于銅金屬的出產數量就更為龐大,為北宋朝廷鑄錢供應了大量銅材。

紫金山自從南宋開始中斷政府主導的銅金礦開采之后,800年來,古代礦區附近的汀江、舊縣河及其支流,民間淘金活動從未中止,金子成為一個時斷時續的傳說。

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里,福建省的地質工作者,三次在紫金山附近、汀江兩岸勘查探寶。

20世紀50年代,地質隊在紫金山下進行水化學測量,發現了銅的異常和富銅礦石,但最終沒有發現有價值的銅礦。60年代,福建省區域地質調查隊在二廟溝、銅礦溝進行了幾年的銅礦普查,發現了個別銅礦體和金礦化樣本,打了一批鉆孔,確認有幾千噸的銅礦,但認為礦體變化很大,也放棄了。1967年到1971年,福建省區域地質調查隊在上杭縣紫金山地區進行了全面的土壤與巖石的劃段測量,發現紫金山下的中寮、逕美金重砂異常,地質調查隊提交了《逕美金礦點踏勘報告》,認為有進一步找礦的遠景。

地質隊員們“三進三出”,并沒有深入山上勘查,找礦工作沒有實質性成果,但為以后找金、找銅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

當陳景河來到紫金山下時,閩西地質大隊在汀江兩岸的新一輪地質普查已經開始。

福建省稀有金屬資源儲量非常落后,多年來為“缺金少銅”而苦惱。改革開放后,周邊的江西、廣東、浙江三個省的黃金找礦工作有很大進展,福建地勘部門決心在國家“六五計劃”(1981—1985)期間,加大黃金礦山找礦力度,力爭在“六五計劃”末期提交5噸左右的黃金儲量,閩西地質大隊承擔起了新一輪的黃金找礦任務。

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金屬勘探專業的劉國源,1981年夏天受命作為閩西地質大隊三分隊隊長,在閩西上杭縣、長汀縣開展地質普查。在沿著汀江兩岸進行地質調查的時候,劉國源發現汀江里有不少人在淘砂金,頓時興致盎然,很想搞清楚這些砂金的來源。他帶著由技術員、淘金工組成的普查小組,溯汀江而上,邊淘金邊考察,一直追到汀江上杭縣與長汀縣交界一帶。經過對比,普查組認定紫金山下的湖洋鄉碧田村附近,砂金含量更豐富、更有價值。因此地質隊員們進駐碧田村,沿著紫金山旁邊的小河、水溝、旱溝進行淘金,發現了豐富的金砂。

劉國源分隊在汀江淘金和旱溝找金異常的工作,專業術語叫作“河流重砂測量”“坡積物重砂測量”,這是地質異常檢查的一個重要工作手段。通過一整年的工作,地質三分隊發現了紫金山周邊四個金的重砂異常地點。

隊員們在紫金山周邊河溝里淘到了金子顆粒,而且發現幾個河溝、旱溝金異常,大家都非常興奮。這些砂金到底是哪兒來的呢?

地質隊員們在野外作業的時候,紫金山下的村民就不時向他們透露一個信息:紫金山上有眾多的古代采礦洞。

于是,從1982年冬天開始,地質異常檢查工作重點,就從汀江河溝淘金轉向上紫金山調查。

一個風和日暖的冬日,劉國源、陳景河等十來個新老技術人員登上紫金山。他們從碧田村的金山下渡口,坐船擺渡后一直爬坡,經過一天門、五龍寺、古中峰、麒麟殿,經過兩個半小時爬山,終于到了海拔800米的主峰附近。

在山上,地質隊發現了古代的水池,不時還可以在荒草亂石間發現一些老硐。接下來,他們開始了對山上古代采礦洞和周邊蝕變巖石的取樣分析工作。

起初,地質隊早出晚歸,帶著午飯上山,每個星期要跑五天,早上7點出發,晚上7點回碧田村住宿,回去時還要背二三十斤的樣品,非常艱苦。

天天來回跑實在太辛苦,地質隊就帶著鋪蓋在山上寺廟麒麟殿里住,十幾個人住在麒麟殿偏殿和走廊上。廟里有廚房,平時香客稀少,正好為地質隊員所用。時值初冬干旱季節,寺廟旁邊的泉眼此時水源瀕于枯竭,最艱苦的時候一天只有一桶水,只能飲用和煮飯,要洗澡根本沒有可能。這十多個人后來都像叫花子一樣,全身臭烘烘的,沒有一處干凈。地質隊員一溜下山回到村里,每人拄著一根棍子,背著地質包,“遠看像逃難,近看像要飯,仔細一看原來是地勘”,讓碧田村群眾都樂了。

那一段時間,地質隊最大的收獲是,在麒麟殿游姓老住持的帶領下,找到了傳說中最大的古代采礦洞——燕子洞。燕子洞在海拔760米的紫金山山腰上,洞口才一米見方,外洞上百平方米的面積,高十多米,洞里人工挖鑿的痕跡非常明顯,且有埋鍋造飯的灶臺遺跡,內洞更是曲徑通幽。地質隊員們在燕子洞里,借著手電筒的光亮,用礦錘取回了一批樣品。

回到碧田村,普查組借來村民用于舂米的石槽,將燕子洞里采回的部分巖石樣品進行粉碎。經過篩分,細小的金粒出現了,全體地質隊員們歡喜雀躍!紫金山下的金異?,F象,在山上的古代采礦洞里找到了源頭!

1983年秋,從燕子洞取得的樣品,經過閩西地質大隊隊部化驗,結論是:礦石樣品中含金量高的達到10克/噸,一般的達到6克/噸,低的也達到3克/噸。

地質隊在麒麟殿旁蓋起簡易的木棚,作為山上的工作生活的用房,在紫金山上長住下來,開始地質填圖作業,利用進一步的槽探方法,擴大勘探范圍和力度。

隨著紫金山主峰周邊的一大批巖石化驗結果的得出,一個原生金礦在紫金山上存在的證據更加確鑿。這個原生金礦床賦存于紫金山主峰附近,初步被認定為“次生氧化富集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根河市| 长子县| 酒泉市| 灯塔市| 镇安县| 依兰县| 伊吾县| 乌兰县| 贵港市| 望江县| 吉林省| 中西区| 平阳县| 琼中| 千阳县| 东丽区| 玉环县| 门源| 龙游县| 峨眉山市| 漠河县| 华坪县| 惠安县| 常熟市| 余庆县| 乐至县| 石柱| 安新县| 龙南县| 广饶县| 铁岭县| 黎平县| 盐边县| 河西区| 兴安盟| 元江| 周至县| 墨玉县| 涞水县| 芜湖县| 左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