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文人無心 對老朱的誤會
- 大明:造反開局,老朱崩潰了
- 寫歷史的小白
- 2048字
- 2024-02-14 11:30:00
說著,老朱轉過身看向朱標。
“這次的事情,你做的很好,手段也是不錯!”
“不過,只是殺了一個費聚,你還是顯的太仁慈了。”
“拿人開刀,要從最大的那個開始,這樣,他們才會從心底感到害怕。”
“只有心底深處的害怕,才能讓他們以后有所收斂。”
不過整體來說,朱元璋對于朱標的這次行動還是很滿意的。
為人君者,不能一味的仁慈,但是也不能一味的殺戮。
兩者結合,方能展現帝王手段。
從這點來說,朱標比他做的合格多了。
“爹,我一直要的就不是讓他們感到害怕!”
聽完朱元璋的話,朱標混不在意的說道。
“如果靠著讓別人害怕去做事情,固然會有效果,但是也容易出現問題。”
這就是朱標和朱元璋存在最大歧義的地方。
朱元璋統治的大明后期,殺戮不停,大明朝廷之中,官員緊缺。
導致了官員身在牢獄之中,死的前一天還在處理公務。
這是老朱一朝特有的景象。
而且由于殺戮太重,反而有反效果。
民間的農民起義,一直屢禁不止,從未停歇。
雖然朱元璋在朝堂上做到了乾綱獨斷,可是大家都害怕居多,少了人心。
熟知這些的朱標,根本就不打算做第二個朱元璋。
“爹,就像那李善長,我當然可以殺了他。”
“但是殺了他,和殺了費聚,效果都是差不多,最多就是這些勛貴們的害怕會增加幾分。”
“但是如今,我放過李善長,他的心里會不會充滿感激呢?”
“那些勛貴們會不會更加聽話一點?”
“雖然沒有那么害怕,但是卻會佩服?”
朱標不是仁慈,該殺的時候他絕對不會手軟。
但是他想要的是人心。
如今的大明還是需要人心來治理天下。
朱元璋略一思索,點了點頭。
但是就像這些淮西勛貴們了解他一樣。
他同樣很是了解這群淮西將領們。
這群人不會從此就老老實實的。
“標兒,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打算。如今你初掌大權,我說什么你都不會認同。”
“但是,咱還是要告訴你,人心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動心。”
“古往今來,人心最是難測!”
老朱看著朱標,語重心長的說道。
他倆可以關上門吵架,這都是自己家的事情。
不管朱標行不行,這個天下還都是姓朱的。
但是如今討論的是治國方略,朱元璋向來公私分明。
朱標知道,朱元璋說這句話是真心的為他好。
但是他有自己的理由,自己的堅持。
如今才是剛剛開始,接下來還要做的事情很多。
“爹這些人畢竟都是對我大明有功,如果全殺了,天下的武將們,誰不會寒心?”
“您放心好了,這些人我還有大用呢。”
“肯定會讓他們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大明的隱患。”
目前的朱標,對于這些人,還只是有一個簡單的規劃。
依照目前的情況,還無法實施,所以就沒有對朱元璋明說。
朱元璋坐回了椅上,擺了擺手。
“罷了,現在都是你當家做主,沒有咱說話的權利!”
“咱就快快樂樂的當個農家翁!”
“但是我們的約定依然有效!”
權利是人心底最深處的渴望。
一旦擁有過,誰都不會輕言放棄。
朱元璋也是如此。
只不過現在形勢逼人,不得不如此。
而且目前來看,朱標做的還算不錯,勉強能夠得到他的認同。
以后定是能成為一個有為的君王。
但是朱元璋的心底,還是希冀,能有自己奪回權利的那一天。
不過等他身死之后,皇位,他還是會傳給朱標。
“標兒,如今朝廷之中,眾多勛貴回鄉,文人的勢力必定會大增!”
“朝堂之上,恐怕會變成這些文人們的一言堂!”
“咱有句話,不得不囑咐你!”
“武將們在戰場摸爬滾打一輩子,心思還算單純,沒有什么大心機之輩!”
“可是文人們不同,他們讀的書多,懂得道理也多。”
“所以做起壞事來,更是沒有底線。”
“咱向來對于這些文人,都是只可利用,不可信任!”
“大多數的文人,都是沒有心的!”
這是朱元璋自登基以來,總結出的最大的結論。
這個話題,他也就和朱標說了。
這是真正的肺腑之言。
那些淮西勛貴,都是跟著他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
現在即使有了權力,大多不過是做些違法亂紀之事,屬于是小打小鬧。
成不了什么大氣候,但是朱元璋依然把他們侍衛毒瘤。
可是這些文人不同,他們一旦掌握了權利。
憑借他們的知識,完全可以禍國殃民,那是武將們所不能比擬的。
這也是他寧愿自己累點,也要廢除宰相的根本原因。
現在的洪武朝,雖說與天下士大夫共治天下。
但是實質的權利全都被朱元璋牢牢攥在了手中。
他是打心眼里對這些文人感到不放心。
如今朝廷的情況,武將們失去了話語權。
而且朱標從小就是身受當世大儒教導,被儒家理念影響的很深,養成了仁厚的性格。
肯定會對這些文臣們大有好感。
朝廷上,文官們的話語權就會日益增大。
長此以往下去,朝廷的政態就會變得畸形。
這也是朱元璋最擔心的地方。
“父皇,你放心,兒臣既然敢用,自然是有手段能夠控制的。”
朱標沒有想到,朱元璋對文人的防備之心到了如此地步。
他一直認為,滿朝的勛貴才是他的心腹大患,畢竟每次大案,這些勛貴們死的都可不少。
如今才發現,朱元璋防備最深的居然是這些弱不禁風的文人。
這倒讓他一時有些錯愕。
不過隨即就想明白了其中原因。
每次朱元璋舉起屠刀的時候,總是有不少勛貴死于其刀下。
這些勛貴們都是為國有功,因此名聲較大,人們下意識的就會認為,朱元璋這是針對功臣們的洗禮。
但是仔細深入一想,比如胡惟庸一案。
死去的功臣勛貴,總共才有多少。
可是此次大案總共殺了將近一萬五千人,勛貴只是其中的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