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必須拓展出更多的機會,讓想當將軍的人能當,讓想為官的能為。
這樣,朱由校才能獲得更多的支持者!
否則僅是經濟利益,收買不到世家大族的核心。
在這方面,一個海外國家,代表的不僅是一個王。
還有數不清的官位!
這些東西拿出來,沒有人不眼饞!
到那時,朱由校能握在手里的籌碼就更多了。
財稅改革的腳步,朱由校并沒有停止于,僅是控制宗室的俸祿上。
在確保自己的圣旨得到實施后,朱由校就將目光轉向了遼響。
遼響的加征,始于萬歷四十六年。
到今年,已經有三四個年頭了。
除第一年是征了二百多萬兩外,其余幾年,基本上都在五百萬兩左右。
朱由校登基之初,除了內帑比較富裕外,國庫那是空的可以跑老鼠。
而朱由校為了備戰遼東,也沒法兒說出減遼響的要求。
但后來,隨著遼東之戰的勝利,隨著北面互市的擴大,東面、南面的開海。
還有大規模工坊化帶來的經濟增長,遼響問題就越來越刺眼。
努爾哈赤敗退赫圖阿拉的時候,朱由校想過削遼響。
不過為了前線軍心,為了讓前線知道后方不會短后勤。
朱由校還是忍著沒動。
努爾哈赤從赫圖阿拉走的時候,朱由校又一次提起心思。
不過,朱由校想到治安戰,想到遼東的穩定...
決定再拖一拖。
而如今,遼東基本穩了!
赫圖阿拉完全處在明軍的控制之下。
明軍新練的山地部隊,也在追擊建州女真。
同時,朝廷各項收入增加,遼響,真的可以解決了。
當鄒元標聽到皇帝要減遼響,甚至要直接取消遼響的時候,手顫了一下。
遼響五百萬兩,基本占據大明稅收總收入的八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這么大一筆錢,說沒就沒,恐怕戶部尚書得瘋!
但是鄒元標仔細想想,確實,得取消了!
哪怕不能取消,減免一些也好。
大明在各處戰場節節勝利,沒有說讓大明百姓繼續吃苦的道理!
“陛下仁義!”鄒元標想了想拱手回道:“不過遼響數目巨大,涉及諸多事項。”
“朝廷減免或者取消,不是一時之事。”
“臣想,今年,就先不動了。”
“戶部那邊估計各項預算都算好了。”
“要是一下子沒了這么大一筆錢,那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很多事情得停下來...”
朱由校搓了搓手邊的座椅扶手:“好,今年先不動。”
“那明年呢,閣老覺得可以減幾成?”
鄒元標心算一下,回道:“現在每畝地,遼響是加征九厘,共計得銀約五百二十萬兩。”
“臣意,明年可降到六厘,然后后年三厘...”
“用兩三年的時間,逐步消化掉遼響去除的影響。”
“兩三年...”朱由校摩擦著扶手上的龍頭說道:“兩三年的時間可以,就照此吧。”
“閣老回去統一一下意見。”
“戶部那邊,也不要給朕打馬虎眼兒!”
“是,陛下。”鄒元標對朱由校回道。
和朱由校合作就這一點好。
朱由校在很多事情上并不著急。
他知道政策的實施要階段性的來,沒有像楊廣那樣,非要一步到位。
而這,也是鄒元標提出自己方案的最大依仗。
遼響問題不出意外的又在朝廷中起了些波瀾。
但是,大家伙兒都知道,這東西取消是早晚的事。
皇帝那樣的人,不可能看著百姓一直背著大包袱。
故,討論一陣后,也就接受了。
倒是有不少老夫子,夸著‘陛下愛民’,給朱由校上了不少稱贊奏折。
他們在朱由校拿到那七八千萬兩白銀的時候,就攛掇著皇帝取消遼響了。
只是那時候時機不合適,朱由校無視了。
現在朱由校主動減輕百姓負擔,在很多人眼里,那就是圣君表現了。
至于之前被無視時生的氣,那是什么?誰生氣了!
而底層的百姓們,像朱由校見過的老鄭頭、韓胖子,大都是松了一口氣的狀態。
時不時的,也會跟著人家說一句‘陛下圣明’!
盡管要明年才會減,盡管不過是減了三厘。
但負擔總是輕了不是嘛!
有這三厘的收成,指不定,家里又能添些東西。
孩子,又能吃兩口好的。
當然,也有些人對‘減遼響’這事將信將疑。
沒看到切切實實的減,他們不會信的。
而朱由校,不會讓他們失望。
孫承宗,自回京之后,一直在忙活新軍的事情。
朱由校和孫承宗、張維賢有過一次深談。
幾人都認為,想要在京營的基礎上去做變革,讓他們熟悉火器,難!
京營之中錯綜復雜,文官、勛貴,各方勢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許有時候動了一個不起眼的小棋子,可能就會引發大海嘯。
這時候,還不如干脆另起爐灶呢!
不變京營,只變四衛營。
四衛營熟悉戰法之后,就把相關經驗直接帶到新軍中去。
至于新軍在哪里練?
朱由校也給孫承宗選了個好地方——天津小站,后世袁世凱練兵的地方!
當然,這時候那地方還不叫小站。
可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風水,一下子就讓孫承宗喜歡上了這個地方。
至于說孫承宗會不會把新軍給練成他的私兵,朱由校不擔心。
首先孫承宗和袁世凱就是兩種人!
袁世凱不甘居人下,而孫承宗則一心為國!
清廷對袁世凱是又用又防,而朱由校對孫承宗是大加信任。
清廷讓袁世凱練兵,是因為八旗、綠營都不頂用,想要一支全新戰斗力的部隊。
而朱由校讓孫承宗練兵,是為了革新戰法,增強現有明軍的戰力!
清廷在袁世凱練兵的時候,內憂外患,比比皆是。
而大明如今內憂未顯,外患已除!
除了偶爾的摩擦,大規模用兵,那要看朱由校什么時候想用。
另外,朱由校在練兵之初,就想到了忠誠問題。
他專門叮囑駱思恭,每招募百人規模的新兵,就給配備一個能識字讀信的錦衣衛。
人不夠,那就去招民間的童生、秀才。
朱由校專門給了特招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