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曹地府。
奈何橋。
“跟上,跟上,別墨跡。”
一眾黑衣鬼差,手持長鞭,不時地抽打鬼魂,驅策著那些在奈何橋上步履蹣跚的鬼魂,迫使他們向前行進。
跨過奈何橋,便是那望鄉臺,臺之上,有一石,名曰三生石。
奈何橋頭空奈何,三生石上寫三生。
一名貌美如花的女子魂魄,緩緩踏上望鄉臺,原本迷茫的雙眼,漸漸恢復了些許光彩。
只見那三生石上,一幕幕往昔畫面,如同膠片般緩緩浮現。
今生!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朕得楊妃,如得至寶也。”
“人壽難朝,但愿我們世世生生,永為夫妻!過了今生,還有來世!”
……
“陛下,安祿山造反了!”
……
“陛下,楊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楊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
三生石前,女子目睹此景,不禁自嘲一笑。
長生殿之約,不過是虛妄,一代君王,連一名弱女子都無力守護,又何談守護江山社稷?
說什么“愛江山更愛美人”,終為了江山,舍了美人。
女子目光暗淡,失魂落魄,面露苦色。
繼而,三生石上的畫面又悄然轉換,如同時光流轉,一幕幕往昔如煙云般掠過。
前世!
“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賢行。及得驪姬,乃遠此三子。”
“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
“太子要害寡人!”
“陛下,胙肉已過六日,興許焉了罷。”
“驪姬,汝素來聰慧,深得吾心,三思而后言,勿使寡人失望。”
“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弒代之。”
……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少姬,姬詭諸欲予晉于驪戎氏,一應罪責便由吾來承擔吧。”
“姐姐!”
……
“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君失其官,率師不威,將安用之?”
“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誰立。”
……
“驪姬,汝惑亂后宮,致晉國大亂,還不認罪!”
“里克,你該死!”
“我死不死不重要,但你死后必會遺臭萬年,哈哈哈……”
觀幕女子,血淚無聲滑落,蒼白如鬼的臉龐更顯凄厲,然而那神情中,卻無半點恐怖,只有深深的哀傷與無奈。
鬼魂無淚,以血代淚。
少頃。
光幕一轉。
“后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
“此女原乃一介棄嬰,吾夫妻二人偶拾養之,性不好笑,一笑有百二十種媚。”
……
“汝養父母被太子宜臼執而戮之。”
……
“褒人有罪,請入童妾所女子者于王以贖罪。女子出于褒,是為褒姒。”
“赦免褒坰其罪,予其歸褒。”
……
“褒姒,寡人廢申后,立汝為王后,可博汝一笑否?”
“褒姒,寡人廢宜臼,立伯服為太子,可博汝一笑否?”
“褒姒不好笑,寡人欲其笑萬方,故不笑,獻計博美人一笑者,賜千金。”
……
“為烽燧,大鼓。”
“褒姒笑了,褒姒笑了,果有百二十種媚,哈哈……”
“虢石父獻計有功,博美人一笑,賜千金,拜以為卿。”
“褒姒,寡人且再于汝舉烽火。”
……
“陛下,諸侯率兵至城外!”
“快舉烽火!快舉烽火!”
“陛下,援兵亦不至。”
“周亡矣,周亡矣!”
女子見狀,唇角勾起一抹冷笑,她本出身寒微,被人買賣,任人擺布,后又被送入深宮,與昏君作伴。
生母棄之,養父母皆慘死,如何笑得?
三生石上,畫面再次變幻,一幕幕往昔如走馬燈般流轉。
“殷受無道昏君!不想修身立德,以保天下。今反不畏上天,吟詩褻我,甚是可惡…若不與他個報應,不見我靈感。”
“三妖聽吾密旨!成湯氣運黯然…你等托身宮院,惑亂君心,俟武王伐紂以助成功,不可殘害眾生。事成之後,使你等亦成正果。”
“謹遵女媧娘娘之命。”
……
“我兒妲己,方妖氣相侵,你曾見否?”
“孩兒夢中聽得侍兒喊叫妖精來了,孩兒急待看時,又見燈光,不知是爹爹前來,并不曾看見什么妖怪。”
……
“啟稟娘娘得知,昔日是娘娘用招妖番,招小妖去朝歌,潛入宮禁,迷惑紂王,使他不行正道,斷送他天下…今,娘娘反將小畜縛去,見姜子牙發落,不是娘娘出乎反乎了?望娘娘主裁。”
“我使你斷送殷受天下,原是合上天氣數,豈意你無端造孽,殘賊生靈,荼毒忠烈,慘怪異常,大拂上天好生之德。今日你罪惡貫盈,理宜正法。”
……
“九尾狐,你乃戴罪之身,然封神之事你功不可沒,本座欲賜你一個修成正果之機,你何以拒之?”
“小妖不知何罪之有。我等三妖,本在軒轅墳中潛心修煉,若非娘娘之命,我等豈會踏出軒轅墳半步?欲亡大商者,非我等三妖,實乃娘娘也。”
“本座曾言不可殘害眾生,你等何故?唆使紂王造炮烙,慘殺忠良,設蠆盆荼毒宮人,殘害生靈,荼毒忠烈,食人無度,敲骨驗髓,剖腹探胎。”
“若不害忠良,何以逼大商臣子反商以助西岐?若不使帝辛有殘暴之名,西岐何來出師之義?民為國之本,若不傷其本,何以斷送成湯六百年氣運?若非如此,大商氣運何以從六百年降至二十八年!”
“執迷不悟,既然如此,便去領悟一番,如何不殘害眾生,而能使亡國罷。”
女媧娘娘自無間地獄中抽出狐妖妲己的一縷魂魄,將其投入輪回之中。
三生石前,女子恍然,原來如此,這便是一切因果的起始!
我是妲己!
褒姒、驪姬、楊玉環!
但西周之亡,與她何干?她未曾有所作為,不過性情淡漠,不愛笑罷了。
周幽王自是昏庸無道,不識輕重,為博美人一笑,竟烽火戲諸侯。
諸侯們被戲弄多次,終不復響應烽火之召,致使周幽王身陷險境,孤立無援。
她自始至終未曾提出任何要求,養父母遭太子宜臼殘忍殺害,她亦未曾吐露一言半語。
這一生,宛若提線木偶,任人擺布。
而驪姬。
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三位皇子,民間聲望甚高,晉獻公心懷忌憚,遂有意廢除三子。
驪姬窺見此機,與晉獻公不謀而合,遂成其事。
晉獻公非昏君之輩,其生平除廢長立幼一事外,其余政令皆英明神武,直至臨終,其旨意皆顯睿智。
驪姬所行之事,實乃晉獻公幕后所授意。
而真正導致晉國大亂的,乃是里克,他接連誅殺兩位皇子,致使晉國無主,秦國趁虛而入,干預國政,最終導致僅存的兩位皇子爭奪權位,兄弟之間相互殘殺。
里克未曾深思,驪姬與少姬之子亦是皇室血脈,太子既已隕落,里克身為太子之死忠,豈能意圖誅殺所有余下的皇子?
就因晉獻公對你說過:我兒子多!
所以要使亡國的,使晉國大亂的,到底是驪姬還是里克?
此后,皇室為防內亂,遂將嫡長子之外的成年皇子盡數遣往他國,此舉雖一時安穩,卻使得貴族勢力日益膨脹,皇室勢力日漸衰微。
終至皇權崩潰,國運衰敗,晉國自此分崩離析,不復昔日之盛。
楊玉環之事,更是無需多言,終究是她錯付了。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馬嵬坡下,遭群臣逼宮,終成弒妻之舉,此乃史上最為窩囊之天子也。
長生殿之約,所謂“過了今生,還有來世”,不過是一場虛妄之言,可笑至極。
君無戲言,全是狗屁!
所以,女媧娘娘要她學什么?此幾世亡國,莫非皆是她之過?她僅因貌美,女媧便以為僅憑此貌,便能令六百年國運降至二十八年?
女媧娘娘姿容絕世,帝辛對其日夜思念,忘卻寒暑,廢寢忘食,僅憑一尊雕像便有如此神效,為何女媧娘娘不親自出馬?
賜一尊石像于帝辛亦足矣!
使帝辛博石像一笑,去烽火戲諸侯罷。
簡直可笑之至!
妲己不敢茍同,心內不服,不僅如此,還留下千古罵名。
轉世也就罷了,她們與我狐妖妲己何干?
“好了,看完了,該喝孟婆湯了。”
不知何時,望鄉臺上忽現一位老嫗,手捧一碗湯,步履蹣跚,雙目無神,宛若傀儡,空洞地凝視著妲己。
妲己一見是孟婆,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心中激動難抑,憶起那些流傳于世的傳說,便急忙俯身一拜。
“妲己見過平心娘娘。”
-------------------------------------
PS:太難了,把這些事情搞清楚,還查了各種典籍,本文除了封神的部分取自神話《封神演義》,其它都是來自各種史書的東拼西籌,還有推導。四大亡國妖姬取其三+楊玉環。驪姬那一部分,我以自己的推測改了一點。按史書來說的話,很多人覺得很降智,放了六天的肉,拿來吃,把狗喂死了也不是沒可能的吧,那時候可沒有什么保鮮技術。《國語》中記載的沒有任何參考意義,因為記載的太過詳細了,兩個人私密對話都詳細記載下來,簡直跟寫小說一樣。不過這也說明了,戰國時期對驪姬的黑化很嚴重。《史記》中記載的版本可能更客觀一些,《左傳》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我是結合了兩本,再以自己的見解改了點。不論如何,這些典籍記載的都有太多有待商酌之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上網看看大家的分析。但是這本書的主題還是封神演義,這里改的部分就別糾結了,不改能寫啥?我已經盡量參(zhao)考(ban)原文了,有些文言文用詞我自己都看不懂,不咬文嚼字才能看懂大意。楊玉環那里,一開始是沒打算要的,畢竟楊玉環全是美名,本想換成現代魂魄,這樣才有現代觀,有代入感,但現代的話,沒什么傳奇故事可寫。最后取了楊玉環,大唐好歹是盛世,至少比大商先進近兩千年。
終究還是“妲己復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