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海外風光
- 我朱雄英,開啟帝國大明
- 滄滄如瀾
- 2041字
- 2024-01-12 00:26:02
朱雄英說道:“外公,這海里的寶貝可多了去了,大明要是棄海而去,將來要是有外敵從海上來,我們該怎么對付?”
“在海里?這海里,不就是一群魚蝦嗎?朱元璋一臉的淡定。
大明不是沒有海軍,也不是沒有戰艦,軍事技術的進步,從來都是靠戰爭來推動的。
鄱陽湖一戰,陳友諒與陳友諒的鐵鏈都被朱元璋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大明人對堅船利炮一向很開明。
洪武四年,明朝二度北伐,收復遼西通道,沿海陸而行,一路向北,到了獅子口,由于海路暢通,遂改名為旅順口。
“皇爺爺,大海,大海,海……海……海中有寶物!”朱雄英一下子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了。
朱元璋看了看,說道:“快點批吧,大明的寶物,都在這上面。”
朱元璋笑了笑,并沒有責怪朱雄英。
停頓了一下,朱雄英臉色鐵青,拿起奏折看了一眼,忽然,一個名字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他看了朱元璋一眼,問道:“外公,你可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作物,一畝地能產二十斤?”
朱元璋忽然停了下來,盯著朱雄英道:“一畝地能產二十石?你以為你爺爺不會種地?”
“你爺爺也是種地的,你爺爺可是在御園里種過地的,你小子怎么這么也開始講胡話了!”
朱元璋冷哼一聲,不以為然的說道。
不過,這只是朱元璋的一種說法,他并不認為這世上有什么東西能夠達到二十石的產量。
以明朝初年一石二兩來算,畝產量就是在二千五百斤以上。
一家四口,省吃儉用,一年也就夠了。
朱元璋是個窮小子,怎么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
大明的田地,一畝上好的田地,能有三石的產量,就已經很不錯了。
朱雄英說道:“祖父,千真萬確,那玩意喜歡寒冷,最適宜在北方生長!”
“遼東的開發,爺爺一直在發愁,如果能弄到那些材料,在遼東大規模種植的話,我敢保證,不出二十年,我就能種出三十萬畝。”
“遼東已經有了朝廷的根基,再往北走,大明的東北就成了我們的糧倉了。
“不過,要讓一個活生生的人活下來,卻是不成問題的。”
“在國外,也有玉米,這是一種耐寒、抗旱、好養的作物,適合西北平原的生長。”
“雖說畝產不如土豆,可大明多了兩個大糧倉,再過個幾百年,還是沒問題的!”
“爺爺不是經常教育我,在三十年前,給您一份足夠的食物,可以讓您永遠都不會背叛國家嗎?我想,有了這么多的食物,就算再難吃,爺爺也會覺得美味的。”
朱雄英一上來就拿出了自己的底牌,老朱是鄉下人,對鄉下人的艱辛,比朱雄英更了解。
要是大明真有這種神奇的玩意兒,能生產出這么多,不,哪怕只有五成,也能讓大明王朝多活一百年。
后世關于明朝滅亡的種種說法,都有不同的說法,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百姓吃不飽。
明朝的滅亡原因,與當年的朱元璋起兵造反的原因,并無二致。
百姓吃不飽,難道還不會反抗不成?
在小冰河期,地里種不出莊稼來,華夏九州的土地上,因為長不出食物,所以才會發生騷亂。
而且,這種叛亂,根本無法壓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朱雄英胸有成竹地說道:“而且,爺爺,遼東、西北一帶,都是種土豆、玉米的好地方,四川更被譽為天府之國。”
“其實,根據目前的情況,我們長江以南的地區,最適宜生長的就是一種名為地瓜的外來作物,它耐寒,喜熱,又是陰性作物,畝產絕對不會低于土豆和玉米!”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江南地大物博,一年出兩茬都不成問題!”
“爺爺,這片海域,可不止這些!”
朱雄英一把拉住他的胳膊,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滿臉激動。
雖說等自己當上了皇帝再說,但現在能做到的話,何必等到十幾年后?
再說,這種藥材,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種出來的,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盡快找到。
越快越好,越快找到帶回到大明。
這樣的話,他就能更快的種下。
朱雄英還想著,等自己的爺爺賓天的時候,能知道在哪里看到了豐收,看到了什么樣的收成,看到了堆積如山的糧食。
到時候,他一定會很高興的。
當然,朱雄英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想要的,是一個全方位的,強大的國家,而不是什么都要自己來處理。
能幫老爺子就幫,能幫多少就幫多少,反正他現在精力充沛。
可以想象,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還能生下一位公主,給仁宗朱高熾生了一個比他年紀更小的姑姑,可見老爺子的經歷有多豐富。
而朱高熾之所以會被選為比較對象,那是因為,朱高熾當時作為已經代理國家十幾年的太子,將公主送嫁。
朱元璋皺著眉頭,朱雄英這一出,讓他連批閱奏折的心思都沒有了,目光落在一旁的小孩身上。
朱元璋和藹地笑了笑,問道:“此話當真?”
“絕對是真的,不僅如此,如果你要讓人在國外找糧食,還要防止他們被困在那里,再也回不來了!”
“那是因為那擁有著這三種莊稼的地方,都是原始的農耕文明,據說是商朝的遺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那個時代,應該是三位帝王統治的時代,和大明比起來,差了幾千年。”
“若是領軍之人起了異心,在那里自立為王,對朝廷而言,都是一種損失。”
朱雄英將海那邊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
朱元璋想了想,問道:“你知道怎么去嗎?”
朱雄英眼中閃過一絲猶豫,道:“祖父,請看地圖!”
朱元璋將手揣進袖中,對著門外的內侍喝道:“傳輿圖!”
“諾~”他應了一聲。
小太監手腳極快,不一會兒,那張地圖就送到了他的面前。
在乾清殿的地磚上鋪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