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灘信創藍海:粵港澳大灣區數控的應用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 單純等編著
- 2050字
- 2024-01-18 12:20:40
/前言/
PREFACE
隨著逆全球化浪潮不斷興起,諸多國家將整體重心放在加速推進數字經濟的發展上,我國也不例外。近年來,核心技術領域被“卡脖子”的事件頻發,這些現象讓我們不斷意識到,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不受制于人。實質上,自2006年以來,我國便開始逐步頒布多項用于支持國產自主創新研發核心技術的政策,由于國內工業基礎相對于歐美國家而言仍處在較低水平,各行各業均存在不少劣勢,因此國產自主創新在過去難以實現。
為在核心技術領域內繼續追逐歐美等工業強國,以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核心技術國產化替代,我國于2019年正式提出“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簡稱“信創”)產業,主要覆蓋四大領域,即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基礎軟件、應用軟件和信息安全。為此,基于以上現狀,我們決定根據幾十年來總結的工作經驗,結合近幾年新頒布的國家政策、市場風向、國際情形等方面,編寫一本符合國情、貼合當代技術發展又極具操作性的著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數控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觀點和參考,希望廣大讀者朋友能夠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并且有益于整個數控機床領域“信創”產業的發展。
本書的主要特色可概括如下:
(1)讀者定位精準
現在市面上大多書籍“隨波逐流”,為熱點而熱點,從而導致讀者定位混淆不清。本書主要面向相關數控部門的行為選擇和其發展規劃具體目標的制定而編寫,為信創環境下的數控產業尋找一個突破口,旨在從實務層面使讀者從各種維度去了解我們要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核心技術國產化替代的可行性,從中也能獲得一些行業發展的靈感。
(2)選題立意新穎
根據對市面書籍的調研可知,國內結合“信創”元素的數控專業圖書并不多見。本書以“信創”藍海為背景,并立足于我國電子信息領域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數控應用發展現狀,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在數控機床領域涉及的“信創”產業的產品應用的發展現狀,對粵港澳大灣區的“信創”發展進行一系列的分析,結合當前全球發展趨勢、國家重大需求和廣東省工業基礎較好等實際情況,取長補短,總結出一些對策建議。
(3)較強的針對性與實操性
本書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避免重理論輕實操或重實操輕理論的現象。本書整理出先前的研究人員對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等方面的一般認識,融合個人見解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也提供粵港澳大灣區數控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際豐富案例,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數控龍頭企業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揭示其成功之路。
(4)SWOT和PEST分析法
本書利用SWOT和PEST這兩種企業戰略分析方法,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即:粵港澳大灣區數控產業集群實施現狀及其專業鎮、產業園區,信創產業和成功企業案例;充分結合兩種戰略分析方法各自優勢,將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相結合,進行完整性分析,進而對本書第5章采取的發展對策有一定的重要借鑒意義。同時,本書可以為這個行業的“小白”或對這個行業現狀有著疑惑的人員指引方向。
本書對粵港澳大灣區數控的應用發展現狀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一些搶灘“信創”藍海的對策建議。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和數控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期待在未來能看到數控在該地區的更廣泛應用。
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我們發現,粵港澳大灣區數控行業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但同時存在許多挑戰和不足,如人才短缺、技術落后、標準不統一等。因此,我們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如加強人才培養、提升技術水平、統一標準等,希望能為粵港澳大灣區數控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總體來說,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并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粵港澳大灣區數控應用發展現狀及對策,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數控行業的發展趨勢,并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以便企業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成功。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我們相信粵港澳大灣區數控行業的發展前景將會更加廣闊。未來,我們期望能夠為地區的工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也希望能夠通過不斷的研究和改進,為數控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我們期待粵港澳大灣區數控行業能夠通過不斷創新和發展,在信創藍海中搶灘一席之地。
本書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遷移分割多模型決策的海洋水聲信號識別及預測研究》(62273108)、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子課題《智能網絡運營與安全防護》(2018YFB1802400)、廣州琶洲實驗室《基于光擬態計算芯片的人工智能算法系統》(PZL2022KF0006)、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創新團隊《海洋信息感知與融合》(311021011)的資助。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的同事與學生,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的同仁,以及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的宋師,對本書的寫作給予了大力支持。碩士研究生余渝、曾健、李戍斌參與了本書的校對工作,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其中第1章、第5章的5.4、5.5節由曾健校對,第2章、第4章由李戍斌校對,第3章、第5章的5.1、5.2、5.3節由余渝校對,在此表示衷心感謝。最后,特別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編輯為保證本書的高質量出版付出的辛勤勞動。
當然,由于作者學識有限,本書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懇請讀者及時指出,以便我們在未來的版本中更正,聯系郵箱為shanchun@gpnu.edu.cn。
作者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