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文化發展報告(2023)
-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編著
- 6227字
- 2024-01-18 12:20:19
新時期中國產業名片理論創新探索
作者簡介:何映昆 作者系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
縱觀世界近現代工業發展史,工業化是技術、管理、文化等多維協同創新驅動的過程,一國只有在科技、產業、企業等硬實力,以及文化、品牌、標準等軟實力上均實現領先,才能成為真正的工業強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已基本完成工業化,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與制造大國相匹配的軟實力、影響力還不夠。這也是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躍升的重要著力點。大量研究和實踐證明,發揮文化要素作用,打造產業名片,是提升軟實力、拓寬發展空間、提高發展質量的關鍵。
一、軟實力:世界工業強國競爭力的關鍵支撐
從發達國家的工業發展歷程來看,無論是英國、法國、美國等老牌工業強國,還是日本、韓國等后發工業強國,文化都是其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尤其是發展到一定階段,文化、品牌等軟實力在其制造業的崛起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且成為其保持制造強國地位的核心支撐。
(一)文化基因決定了各國工業化的路線和特征
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等文化要素是孕育和推動工業革命的基因和靈魂,其影響貫穿了整個工業化進程。歐美國家在工業化進程衍生出各具特色,以及擁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文化。擁有與其當時工業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是世界工業強國能夠持續保持競爭力最重要的源泉。德國工業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工匠精神、契約精神與其文化基因密不可分。在德國的神話傳說中,對這些精神都有不同層面的體現,如“工匠維蘭德”。這些工業文化是“德國制造”享譽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的文化基因里有較強的個人主義色彩和對自由的崇尚,這也是美國經濟社會和工業化發展中能夠形成較強創新動力和濃郁創新氛圍的原因。總體來講,國家文化是工業化的土壤和基因,不同的文化基因造就了不同的工業化路線和特征。
(二)文化是推動工業發展和躍升的重要生產要素
傳統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是驅動經濟實現增長的重要因素。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據也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總結美國、英國等工業強國的發展過程,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對各國工業質效的提升有較強作用。尤其是當工業化進行到一定階段,或是發展總體處于經濟蕭條期時,文化要素發揮的作用更加突出。例如,美國在1929—1933年“大蕭條”期間,通過現代化的重新設計,賦予產品新的價值,有效利用文化要素實現了工業質效的提升,塑造了20世紀美國的國家形象和社會的生活形態,助推美國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國。又如,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也是設計運動的發源地,英國有效利用文化要素改善了企業形象、降低了產品成本、開發了新產品市場。目前,創新創意產業是英國的第二大支柱產業,由此形成的文化軟實力,成為英國保持工業強國地位的重要支點。再如,20世紀初期,德國成立了魏瑪包豪斯大學,發起了“包豪斯運動”,推動拋棄傳統的作坊式手工生產工藝,克服工業革命初期工業產品精細化程度低、缺乏美學價值等缺點,推動了德國制造業的快速提升。德國工業品強勁的國際競爭力不僅是德國科技進步的結果,而且是德國文化藝術傳統的體現。
(三)以文化為核心的品牌實力是軟實力的重要標識
品牌應以文化為核心和靈魂來塑造。在現代社會,品牌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識,對工業高質量發展,以及產業鏈、價值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一個國家的世界級品牌數量和價值等體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更凸顯了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品牌強是實現工業強國的必要條件。目前,美國仍是世界第一制造強國,中國工程院《2021年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美國制造強國指數位列全球首位。與之對應的是,美國擁有的世界知名品牌數量和價值都遠超其他國家。2022年全球品牌研究院發布的“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美國上榜品牌有186個,占比為37.2%;從品牌價值來看,排名前4位的企業均為美國企業。美國企業品牌的數量、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等遙遙領先,形成了其長期占據全球產業競爭高地的有效屏障。
二、產業名片:制造業軟實力的重要標識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同時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研究和實踐都表明,硬實力與軟實力相得益彰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經過70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發揮比較優勢,逐步形成了全球產業鏈競爭優勢和部分技術引領優勢,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但如何構建與制造大國相匹配的軟實力,我們仍在摸索中。產業名片凝聚文化底蘊、區域特色、產業優勢,是一個國家、一個區域、一個城市工業形象的特別彰顯、產業實力的重要標識和經濟影響力/感召力的具體象征。打造好產業名片,發揮好產業名片的作用,對提升我國制造業軟實力及全球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世界重點城市探索以重塑產業名片來重建競爭優勢和區域軟實力
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伴相生。工業化進程中涌現出一批在全球具有較大影響力、產業特色鮮明的城市,如美國硅谷、底特律汽車城、德國赫爾佐根赫若拉赫體育小鎮、日本筑波科技城等。產業集聚化布局推動城市形成明顯的產業地理標志和產業名片,在文化、標志性品牌、龍頭企業、領軍人才等共同帶動下,推動區域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但隨著近年來技術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產業名片亟須進一步創新升級。目前,全球重點工業城市都在加快探索、不斷創新升級區域形象,以構建新的區域競爭力,實現可持續增長。例如,美國傳統工業城市通過重構先進制造業網絡、激活創新要素和活力,緊跟新技術、新產業發展趨勢,調整產業定位,塑造新產業名片形象,吸引全球企業、人才、創新要素;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加快推動區域形象轉變,將原有堅持100多年的“Cradle of the Automobile”(現代汽車的起源地)的區域形象定位轉向“Mobile of Future Made in Baden-Württemberg”(未來出行之城),同時加強傳播和運營,使得巴登—符騰堡州的發展實現了升級和拓寬;北歐則鼓勵城市依托集群開展整體品牌和市場營銷,發布了《集群品牌與市場營銷——集群品牌管理手冊》,以此指導區域產業名片化、品牌化發展。
(二)產業名片融合文化、產業、企業等,是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和體現
產業名片是以產業和區域為載體,充分反映了區域文化底蘊、產業基礎和城市特色,對人才、金融、企業等要素有較強吸附能力的區域產業符號,由產業、名片、生態三大系統組成。產業名片受產業集聚效應、品牌名片效應和區域人文環境的綜合影響。一方面,產業名片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產業集聚;另一方面,產業名片的有效凝練、傳播將產生顯著的正向外部效應,強化集聚區域的要素吸引力和創新生態性,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產業名片是立足客觀基礎、被賦予主觀理念而形成的,兼具客觀性和主觀性,其客觀性體現了區域本身的產業文化積淀和發展基礎,主觀性體現區域規劃者的主觀認識和相關受眾對名片的認知。
因此,產業名片具有“六性”。一是區域性。產業名片具有地理標志性,反映了區域產業形象,既可以是國家,又可以是國家內的某個區域,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是區域共享的公有資源。二是產業性。產業名片有明確的產業特性,能夠有效反映區域產業發展的優勢、特色和方向,以及區域產業發展的基本理念和戰略。三是生態性。產業名片有較強的要素吸附能力,能夠幫助區域有效集聚與名片產業相關的人才、企業、金融、創新等資源,有較強的向心力,是區域軟實力、軟生態塑造的核心支點。四是創新性。產業名片有一定的創新性,需要從發展理念、發展方向、重點產業等方面不斷迭代升級,在原有產業名片上,賦予其新的產業發展空間和想象。五是傳播性。產業名片因其有明確的識別體系而具有傳播性。產業名片通過傳播,不斷增強區域產業的影響力、美譽度,從而形成新的競爭力。六是文化性。產業名片包含和反映了區域歷史文化、人文精神。產業名片依托地方歷史、人文特質,伴隨著技術的傳承與創新,蘊含著歷史的成就和變革,引導著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是歷史與傳承、知識與文化、技術與創新的綜合體現。
(三)打造產業名片對提升中國制造競爭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打造產業名片,形成支撐新時代中國工業形象的標識矩陣,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競爭力和美譽度的重要手段。
一是促進融合發展,塑造中國制造形象。制造業是我國各個產業中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門類,而文化與制造業的有機融合,既是提升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路徑,又是激發中國文化活力的重要方面。打造產業名片是促進文化與制造業相互融合的重要載體和手段,推動打造一批美譽度高、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產業名片,能夠形成支撐新時代中國工業形象的標識矩陣。
二是提升制造業軟實力,拓寬發展空間。產業名片是提升區域軟實力的核心手段,是區域品牌化運營的主要載體,是推動產業文化資源價值化的關鍵方式,是拓寬城市發展空間的有效路徑,是凝聚社會發展共識的重要舉措。打造產業名片,挖掘區域特色文化和產業精神,能夠明確區域產業形象,引導地方憑借文化感召力、親和力及完善的產業公共服務能力,增強對企業、人才、金融、創新等資源的集聚能力,引導區域形成文化、生態、產業、城市有機融合的區域競爭新優勢。
三是發揮優勢特色,促進區域制造業協調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就要求各地方立足自身文化氣質、產業優勢特色,打造“人文產城”融合的區域發展新生態。圍繞制造業重點領域在全國統籌布局,打造產業名片,能夠引導區域立足文化和氣質,聚焦具有比較優勢、符合產業升級方向且已經長期發展、積淀成型的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引導優質要素集聚、創新、裂變,優化制造業區域布局。
三、中國產業名片打造創新實踐的路徑建議
我國產業名片的打造是實踐走在理論研究前面的。自我國開展產業園區建設實踐以來,就開始逐步探索樹立區域的產業名片,但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近年來,中央有關部門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地方塑造區域品牌,驅動產業升級和價值提升,打造區域軟實力,構建新時期區域競爭力。要繼續強化中國產業名片打造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盡快形成中國實踐、中國方案,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產業名片,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影響力、美譽度和感召力。
(一)強化頂層設計和工作謀劃
產業名片的打造非一日之功,保持頂層設計的前瞻性、系統性和持續性是基礎保障。建議中央、省、市等各級政府要加強產業名片的頂層謀劃,完善相關工作機制,促進跨部門協調,系統推動產業名片打造。一是注重科學性。充分開展區域文化、資源、產業、企業、政策調研,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區域資源庫,進行科學地評估分析,基于區域核心資源、技術、人才優勢,按照最大程度放大優勢、彰顯特色和內涵文化的原則打造產業名片。二是注重政策保障。推動產業名片建設納入國家、區域的政策體系中,研究出臺穩定而有針對性的專項政策措施來支持和保障產業名片的建設與發展;推動成立跨部門的工作協同機制,促進政策的協同。三是注重前瞻性。產業名片具有較強的時代性,要與社會主要的技術趨勢、文化形態相適應,強調國際視野,充分研究全球產業布局與發展趨勢,確保產業名片在產業定位和文化理念方面的先進性和前瞻性。
(二)加強產業名片理論研究
產業集聚區是中國制造形象的主要載體,也是產業名片打造的先行實踐者。經過多年發展,我國不少地方已經形成了一批地標性產業的集聚區,逐漸探索樹立了區域優勢特色鮮明的產業形象,如武漢“光谷”、合肥“聲谷”、杭州“視谷”彰顯了城市開放創新的形象,部分先行區域已經開始探索利用產業名片重塑競爭新優勢。這些區域對打造產業名片、提升軟實力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但與此同時,因缺少產業名片的相關研究和指引,區域對產業名片的認識仍然較為片面,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亟須強化引導,創新探索。產業名片研究涉及經濟、技術、文化、藝術、建筑、地理等多學科,要搭建平臺,引導這些領域的專家強化交流融通,盡快在文化賦能制造業、產業名片驅動區域發展等理論和方法上實現突破。
(三)構建產業名片評估體系
產業名片是一個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無形資產。中央和地方層面,應逐步構建產業名片的評估體系,從產業名片的價值量、美譽度等方面開展綜合和專項評估。一方面,發揮產業名片評估的牽引作用,引導各地從打造產業名片的思維出發來推動區域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評估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形成產業名片打造的良好生態環境,共同維護好區域產業名片形象,形成支撐中國工業形象的標識矩陣,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
(四)加大產業名片區域統籌
產業名片立足于區域文化和優勢特色產業,是引導區域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央和省級層面在推動產業名片的打造過程中,要加強區域統籌布局,避免全國、全省范圍內的產業名片同質化競爭,以免影響效用的發揮。一方面,要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區域戰略為引領,以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板塊為基礎,統籌產業名片打造,不斷優化制造業區域布局,打造優勢互補、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區域產業協作體系。另一方面,促進區域多層面協同,注重城市群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鼓勵跨區域依托城市群打造產業名片,形成更強的區域發展動力;針對資源、工藝依附性強的特色名片,鼓勵小城鎮立足資源、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形成良好的競爭與合作關系。
(五)創新產業名片治理探索
產業名片在一定區域內具有公共性,利益關系分散,構建有效的產業名片治理體系是重點。建議要加強產業名片治理的創新探索,充分激發和調動涉及相關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形成政府、第三方組織、企業、科研機構、消費者共治的產業名片治理體系。一是政府要加大法律、法規、政策、指南、辦法等制度供給,為產業名片打造提供良好生態和公平競爭環境。二是推動依托第三方組織建立產業名片專門運營管理機構,完善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和制度,建立產業名片目錄制度、產業名片動態管理制度和企業誠信檔案制度等,規范行為標準,建立定期審核和退出辦法,促進產業名片增值;搭建產業名片交流平臺,確保產業名片打造的共同目標和愿景。三是引導形成企業、消費者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和治理的社會氛圍,形成更廣泛的共識,加強監督管理,合力維護產業名片形象。
(六)塑造和傳播中國工業形象
工業形象是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標識,是工業文化、工業精神的特別彰顯,也是國家影響力和感召力的具體體現。中國產業名片是中國工業形象的重要體現。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激發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賦能作用,聚焦優勢性、戰略性、民生性領域,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產業,在全國盡快培育一批彰顯工業形象核心價值理念和文化內涵、凸顯工業實力和能力的產業名片,形成支撐新時代中國工業形象的標識矩陣。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工業正迎來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邁進的歷史性跨越,迫切需要構筑與制造強國相適應的產業軟實力。要不斷凝聚共識、加強理論和實踐創新,打造彰顯中國實力和理念的產業名片,傳承和創新的新時代中國工業文化,進一步提升中國工業的美譽度和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