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學術之道:有無相生

1-1
長沙:橘子洲游學

我這幾年常和學生“游學”。與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各言其志不同,我只是與學生們在戶外邊走邊討論學術問題。大家喜歡這種方式,因為氣氛不像在教室里那么“嚴肅”,既能鍛煉身體,還能增進友誼。

2015年1月5日晚,中南大學的張琴、許小明和我在長沙橘子洲游學。張琴從武漢大學畢業(yè)后在中南大學任教,小明正在念博士學位。冬日橘子洲的夜晚,遠遠近近的燈光映照在江面。寒風中,我們從橘子洲尾的停車場出發(fā),順著環(huán)島路,一直走到橘子洲頭的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像后折返。他們有很多有意思的問題和想法。不知不覺間,一個半小時過去了。

游學后,小明自告奮勇,憑記憶整理了一份“游學記錄”,張琴做了些補充。下面是我從記錄中摘出的四段與學術有關的交流:

許:關于現(xiàn)在的學術研究,我聽說過一個比方:如果說以前的典型研究主題是“密西西比河”,現(xiàn)在的研究主題則是關于“密西西比河西岸某只紅螞蟻的右腿上有幾根毛”。

周:學術研究的領域或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研究的水平與眼光和思想有關,但和研究對象沒有關系。如果研究密西西比河西岸紅螞蟻的腿上有幾根毛能夠增進我們對紅螞蟻的認識,更加接地氣,是大學問。

許:成為“大師”和當時的知識總量有關嗎?

周:應該沒有。亞里士多德、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那個時代,連書都沒有,知識是什么,又有多少呢?他們成為“大師”,靠的是智慧。大多數(shù)人,包括我們?nèi)耍巧潭疾畈欢唷W和問,能夠增長一個人的“知識”。“學”,加上“問”,包括問自己,人們把信息(即“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即“知”),可以成為有學問的人。有學問的人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要靠“感”和“悟”。“學”更像“感”,是表面,而“問”更接近“悟”,是內(nèi)在。大師對生命有所“領悟”,而不只是有所“感覺”。反思很重要,是連接“感”和“悟”的橋梁。我們是一般人、聰明人,有學問,人才也。大師有大智慧,天才也。信息是地,學問是人,智慧是天。人應不斷往高處走

張:“厚積薄發(fā)”,我原來以為,看文獻就是“積”的過程,現(xiàn)在看來不夠。

許:為了“發(fā)”而“積”,還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發(fā)”呢?

周:熟能生巧。“熟”相當于“漸悟”,“巧”更像“頓悟”。想象一個縱向的長方形,由左上角向右下角的對角線將其分成兩個三角形。左邊的三角形是上小下大,右邊的三角形是上大下小。左邊的三角形用綠色填充,代表地、漸悟或“看見”(Sight);右邊的三角形用藍色填充,代表天、頓悟或“洞見”(Insight)。縱向代表時間、積累,橫向代表在某一個時間的“悟”。隨著時間的推移,代表天的三角形越來越大,人們的頓悟越來越多。事以漸修,理以頓悟。

張:厚積是提煉,薄發(fā)是提高。橘子洲的小樹,吸收營養(yǎng),長成大樹。

許:有些人先研究具體現(xiàn)象,達到一定高度后,就從特殊到一般,研究更具普遍性的問題,思考哲學層面的問題了,這是不是研究中常見的路徑呢?

周:不一定。什么是“高度”?有人研究越來越往“下”,越來越具體,但貢獻很大。剛才討論過的宏觀和微觀問題,有的人把微觀問題研究得很清楚,有的人把宏觀問題研究得很透徹,貢獻都很大。這些人都是“高人”。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N乙詾椋?span id="8golw7m" class="jc">二人行亦可互為師生。和學生“互相”學習,才可能“共同”進步,才快樂。“快樂”源于“互相”與“共同”。這就是老子說的“有無相生”(《道德經(jīng)·第二章》)啊!

2015年2月8日

特別感謝:許小明,張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州市| 镇康县| 连平县| 合肥市| 南和县| 和顺县| 通许县| 南充市| 佛冈县| 高要市| 天等县| 泸州市| 大理市| 高陵县| 简阳市| 韶山市| 池州市| 太和县| 赣榆县| 乌兰浩特市| 临潭县| 合江县| 湘潭县| 榆树市| 富川| 长宁县| 怀宁县| 兴和县| 富源县| 沙洋县| 久治县| 含山县| 清镇市| 溧阳市| 绿春县| 临沂市| 黔南| 兰考县| 迭部县| 涞水县|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