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徹納雖然年輕,卻也經歷過不少戰事。南方明軍使用鳥槍臨陣射擊,給他留下過深刻的印象。
但南方明軍的鳥槍,多仿制自倭寇。倭寇的火繩槍則仿制自馬六甲火繩槍,本身就不先進,射速、威力都不及西洋火繩槍。
清軍遇到火繩槍,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只要抵近弓箭射程,清軍就能依靠弓箭大量殺傷明軍。可以說,滿洲的大梢弓,比明軍的劣質火繩槍還要厲害。
明人思想活躍,著述兵書甚多。萬歷年間的火器奇才趙士禎,曾在仿制魯密銃的基礎上,發明了迅雷銃、掣電銃等為火繩槍,并將制作方法詳細著述在《神器譜》、《續神器譜》等兵書上。
其中的迅雷銃,有點類似后世的加特林機槍,槍管可多達十八個,前面加有護盾。使用時,提前裝好子彈,轉動槍管,即可擊發鉛彈,極大地提高了火繩槍的射速。
只不過,明人對火繩槍認識不足,把火繩槍稱為銃,視為炮,沒有大力發展火繩槍。
赤軍發展火繩槍,仍以實用、便攜為主,主要仿制了明軍的魯密銃。迅雷銃、掣電銃射速較快,但工藝復雜,不夠可靠。
魯密銃的制作工藝都是現成的。赤軍提高了煉鋼工藝,工匠待遇大為提高,所產火繩槍優于明朝的魯密銃,改稱之為火槍。
清軍行進到八十步時,傷亡已經很大。官兵只有死士身披重甲,防護力稍強,其余人的輕甲、棉甲根本就抵擋不住赤軍的火槍。
在八十步的距離上,火槍已經相當精準,若說瞄哪中哪,自然有些夸張。但清軍隊形密集,一槍下去即便打不中士兵,也能打中戰馬。
清軍面露恐懼,進攻速度大為降低。無奈之下,穆徹納只得下令提前施放弓箭。
八十步的距離,并不是滿洲弓的最佳射程。穆徹納見官兵多畏懼,只得親自率隊沖鋒,對左右喊道:“諸位隨我前沖,只要再前進三十步,我們必可突破賊巢。”
長官帶頭沖鋒,清軍士氣復振。最前面的死士身披重甲,幾乎全由阿哈組成,很多人已經掛彩,傷亡最重。
阿哈即為包衣,相當于旗兵的家奴。若立下戰功,阿哈就能升格為旗兵。旗兵的身份可是世襲的,除了本人能拿到優厚的軍餉,家屬有糧可領,兒女有學可上。
每逢激戰,阿哈多愿意充當死士。穆徹納帶頭沖鋒,殘余的死士也不想功虧一簣,紛紛拍馬向前沖鋒。
清軍加快了速度,一支支利箭向赤軍飛來。赤軍劈山炮隊和火槍隊繼續射擊,騎兵也拿起弓箭,向清軍發起反擊。
在這個距離上,赤軍還可與清軍一戰,由劈山炮、火槍帶來的優勢仍然蓋過清軍。
但滿洲弓也開始發揮威力,赤軍的火器優勢正在被削弱。滿洲弓箭射速快,威力大,前排的劈山炮手、火槍兵不斷中箭倒下。
若靠近至三十步,赤軍的火力優勢將被清軍的弓箭優勢所壓倒。因此,赤軍必須盡可能地打擊清軍,等清軍沖到三四十步時,再派騎兵與清軍近戰。
曹正吉的心情緊張到了極點:
“騎兵營第一次與八旗騎兵交戰,可千萬要頂住八旗的沖擊。不然,不僅騎兵營敗,大元帥的中軍也將受到威脅!騎兵馬上就要沖鋒了,但愿劈山炮、火槍有再多殺傷幾個清虜。”
再看看右翼方向,中軍亦在與清軍血戰。中軍有大炮,壕溝也挖得深,清軍尚未突破壕溝。但清軍人多,從好幾個方向填塞壕溝,中軍的壓力依然不小。
他揚馬來到火槍隊前,叮囑隊長道:“一會兒騎兵與清虜交戰,火槍隊繼續開火,先不要停止射擊。等兩軍完全混在一起,再停止射擊。還有,我看那個身著重甲的人像是清虜的首領,想辦法干掉他!”
隊長順著曹正吉手指的方向,看到一個清軍小將身披重甲,馬上的動作相當靈活。他箭法好得很,連射兩箭,連中兩名赤軍。身旁跟著一名旗手,還有一個騎兵手持著海螺,顯然是個傳令兵。
擒賊先擒王,若射死了這員清將,清軍將群龍無首。隊長把鼓點交點副隊長,請他接替指揮。
他自己就是個神槍手,因為擅長火槍射擊,才被選為火槍隊的長官。
隊長從第二排火槍兵中取過一支裝好彈藥的火槍,秉住呼吸,瞄準那員清將。
很快的,“砰”的一聲槍響,那員清將肩膀中了一槍,在戰馬上歪歪扭扭,差點摔倒。
隊長深為惋惜,說道:“不巧,打偏了!”
一名火槍手已經為他備好槍支,供他繼續射擊。
再看那員清將,已經不能挽弓搭箭。左右聚來幾名親兵,把他護在身后。
曹正吉大喜,說道:“好槍法!王隊長,敵酋就交給你了。”
這時候,清軍騎兵已經進至距離赤軍四十步的地方。但經過劈山炮、火槍的洗禮,五百騎兵損失相當慘重,儼然已是強弩之末。
不能再讓他們前進了。曹正吉拍馬來到左翼,說道:“兄弟們,跟我來。”
一聲凄厲的哨音,正是騎兵出擊的信號。赤軍騎兵部署在劈山炮隊、火槍隊兩翼,得令后向前出擊,準備與清軍短兵相接。
清軍雖然精銳,但損失較大,身著盔甲行動不便。赤軍騎兵一直以逸待勞,身著藤甲較為輕便,士氣更加高漲。
曹正吉身著鐵甲,沖鋒在前,很快就前進至距離清軍二十步遠的地方。他使用弓箭瞄準一員小頭目,嗖的一聲,正中清兵面龐。那清兵慘叫一聲,跌落馬下。
赤軍的弓箭不如滿洲弓,但在近距離上差距不大。官兵專門瞄準清軍面龐、脖子、馬肚等地方射箭,接戰之后則用馬刀對敵。
赤軍的馬刀經過特殊設計,刀背偏厚,刀柄較長,顯得頭重腳輕。對付重甲清軍用刀背,對付輕甲清軍用刀刃,再借助戰馬的沖擊,殺傷力較一般長矛、馬刀更好。
憑借著人多,赤軍騎兵漸占上風。清軍裨將穆徹納則被火槍射成重傷,無法指揮戰斗。
清軍敗退,騎兵營趁機掩殺,成功守住西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