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英國文化?

中世紀大部分文學和藝術創作都與宗教信仰息息相關。此時的藝術(或者說至少是視覺藝術),就本質而言就是宗教藝術。贊助人委托工匠制作藝術作品一般都是出于宗教虔信的意圖,而負責進行制作的手工藝人則認為自己展現出了未來王國的樣子。真正的藝術與個人宗教行為密不可分,可以說藝術便是基督教整體愿景的產物。

地方化使得宗教表達形式多種多樣,這也造就了藝術創作的多樣性。歐洲各地繪畫和手抄本的風格都各有不同,教堂的設計和布局也體現了地區或民族色彩。從藝術角度來看,歐洲只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已。那么英國是否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或風格呢?整個中世紀期間,英國文化是否存在明顯的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呢?

縱觀整個中世紀,無論何種形式的英國藝術,都受到了其他國家藝術風格的影響,并因此而日漸豐富??梢园l現,早在5—7世紀,第一批日耳曼人到達并定居不列顛時,就已經給英國藝術帶來了影響。日耳曼人將動物形狀和各種生物纏繞交織的圖案融入了英格蘭當地的凱爾特藝術傳統中,造就了海島藝術風格(Insular style)。熱愛使用交錯圖案、幾何形狀和動物裝飾是該風格的一個顯著特征,在珠寶設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6世紀末羅馬傳教士到達英格蘭,給英國藝術帶來了新的影響。具有代表性的古典主義藝術形式由地中海地區傳至英格蘭,激發藝術家們在創作中展現更加宏大、自然的藝術風格。最典型的案例是《林迪斯法恩福音書》(Lindisfarne Gospels)中描繪的圣馬太(St Matthew)肖像,畫中圣徒將雙腳放在凳子上,正在寫福音書,他的助手正扯著窗簾躲在后面觀察他。整幅畫技藝精湛,對再現性藝術(representational art)風格進行了嘗試。

撒克遜時期最開始的兩三個世紀中,英國藝術及建筑已經可以根據幾個英國標志性的藝術特征進行區分,其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其線性表達形式,正如瑪格麗特·里克特所寫的那樣,盎格魯—撒克遜和凱爾特藝術從一開始,本質上就完全是線性的,而且地中海藝術風格不論哪種形狀,不論是人像還是葉形圖案,在融入海島藝術時,也都變為了線條狀。線性表達形式是幾個世紀中英國藝術風格里反復出現的特征,《拉姆西修道院贊美詩》(Ramsey Abbey Psalter)是11世紀溫徹斯特藝術家們著色輪廓線條藝術的代表作,其中的十字架以及創作于公元1000年的《坎特伯雷贊美詩》都是線條藝術的典型代表,后者目前藏于大英圖書館。諾曼征服之后,線性藝術特征又在建筑設計中重現,建筑立面上出現了線性拱廊,例如卡斯爾艾克修道院(Castle Acre priory)和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西側立面上都雕刻著一排排拱廊,層層疊加,異常宏偉壯觀。英國藝術的第二大特點是熱衷于使用交錯圖案。交錯、纏繞的裝飾圖案是早期凱爾特藝術的典型特征,《林迪斯法恩福音書》中的“掛毯頁”是該特征的充分體現。12世紀,交錯圖案在《洛錫安圣經》(Lothian Bible)等豪華作品中有所體現,14世紀又出現在了《圣奧梅爾贊美詩》(St Omer Psalter)和《利特靈頓祈禱書》(Litlington Missal)中。雖然交錯圖案在有些時期并不突出,但在英國藝術創作中從未被忽視。

縱觀中世紀中晚期英國藝術和建筑史,吸納外國藝術影響并對其進行重塑是不變的主題。10世紀及11世紀初期,對英國藝術影響最大的是加洛林王朝,宏偉、裝飾繁復的手抄本繪畫風格逐漸在英國流行起來。英國南部“溫徹斯特”藝術風格的標志—鑲邊葉形裝飾和神圣光輪[10],都起源于加洛林王朝。宗教建筑中,加洛林風格的應用也越加廣泛,如教堂整體呈現出十字形結構,教堂中央或西側建起塔樓,東西兩端設立圣壇。11世紀建成的溫徹斯特大教堂及舍伯恩修道院氣勢恢宏,與加洛林藝術風格以及此后奧托王朝所帶來的影響密不可分。

11世紀末期到12世紀,對英格蘭影響最大的是諾曼人。早在諾曼征服的十年之前,諾曼風格就已經深受“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喜愛,他在命令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時便采用了該風格。約11世紀70年代至12世紀20年代,英格蘭所有主要教堂都根據新風格進行了重建。在英國發展起來的羅馬式(Romanesque)建筑兼容并蓄,蒂克斯伯里修道院(Tewkesbury Abbey)和格洛斯特大教堂(Gloucester cathedral)的巨型立柱源于勃艮第或意大利北部地區,柱身和柱基上的裝飾細節圖案則保留了英國自身的藝術風格特征,整個建筑物的基本設計則源自諾曼風格。魯昂(Rouen)附近的瑞米耶日修道院(Jumièges Abbey)建于11世紀30年代,設計更加精湛,給威廉公爵和瑪蒂爾達(Matilda)在卡昂(Caen)修建修道院提供了新式參考模型,自此也傳播至英國。在英國,這種新式風格的主要特征是雙拱頂灣[11]、交替使用的墻墩與束柱[12]、大膽創新的廊臺(gallery)以及采用交叉拱(groin vaulting)后得以改變的高窗(clerestory)和側廊(aisle)。諾曼人在達勒姆、羅切斯特(Rochester)、沃爾瑟姆(Waltham)、伊利建造的教堂均采用了上述設計,建筑物結構清晰、氣勢恢宏且具有厚重感,內部莊嚴肅穆,整體效果極佳。諾曼式建筑體現出帝國主義建筑的諸多特征,當人們注視著這些建筑物時,很容易便會產生諾曼人想要在英國留下自己印記的感受。

不過英國教堂在接下來半個世紀內便發生了更多變化,已經與諾曼式教堂大相徑庭,而且截然不同于諾曼征服后在諾曼底建起的教堂。其中一大差異是英國教堂的縱深不斷增加—瑞米耶日修道院的中殿縱向有八個拱頂灣,位于卡昂的女子修道院(Abbaye-aux-Dames)有九個拱頂灣,而圣奧爾本斯教堂及伊利大教堂的中殿具有十三個拱頂灣,溫徹斯特大教堂和諾維奇(Norwich)大教堂則具有十四個拱頂灣。教堂越來越長,一方面可能是為了展現帝國實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中殿能夠容納游行隊伍,當然這也與英國人追求建筑平面效果有關。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英國教堂建筑的平面設計發展達到了頂峰,大型教堂的東端得以延長,例如伊利大教堂唱詩班席的拱頂灣由四個增加至十個,而溫徹斯特大教堂唱詩班席的拱頂灣則由五個增加至九個。諾曼底和巴黎大區(?lede-France)的教堂卻從未這樣擴展過,依然保持著緊湊的結構,較小的部分融入了更大的建筑結構中,法國人從未強調教堂建筑的長度,他們關注的是高度。

除了注重平面結構,英國人對建筑立面表面紋理也很講究,泥瓦匠們熱衷于在墻面樣式中融入傳統元素。1066年之前,諾曼底教堂的內外墻面大多簡單樸素,但后來在英國,教堂墻面越來越精致。彼得伯勒(Peterborough)、達勒姆和伊利的大教堂側廊都運用了壁上拱廊(blind arcade)。諾維奇大教堂塔樓上的拱廊層層疊加,并飾有幾何圖案;達勒姆大教堂的圓柱上同樣飾有幾何圖形。諾曼征服一個世紀后,羅馬式風格逐漸演變為哥特式風格,但英國人幾乎沒有改變建筑技藝,沒有采用哥特式建筑輕盈、高聳的結構特征,只專注于該風格下豐富的建筑裝飾。例如分別從12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開始重建的韋爾斯大教堂和林肯大教堂中,拱券線條制作精細,拱肋數量增加,建筑表面裝飾繁復。英國當地泥瓦匠觀察并研究了新建筑風格后,對其進行了重新詮釋,將其變為了英國特有的風格。

至中世紀末期,英國藝術和建筑與眾不同的特征越發明顯。“垂直式”(perpendicular)是英國哥特式建筑在最后發展階段的特征,現今人們認為該特征與法國采用大幅花窗的輻射狀(rayonnant)哥特式風格具有一定聯系,但很快“垂直式”就呈現出了早期歷史學家所說的“英格蘭特有的風格特征”。歐洲大陸沒有任何完全與“垂直式”相同的風格,法國哥特式在后期逐漸變得更加華麗、繁復,因而被稱為“火焰式”風格(flamboyant)。相比之下,英國的“垂直式”更加內斂,窗飾簡潔,未采用曲線,仍是使用橫平豎直的直線線條。正如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中的圣喬治禮拜堂所呈現的那樣,窗戶的表面圖案普遍都采用了網格形式。

所有藝術形式中,只有英國建筑最具有本土特色。泥金手抄本中,直至中世紀晚期都能觀察到外國藝術元素,例如14世紀早期的《圣奧梅爾贊美詩》和《戈爾斯頓詩篇》(Gorleston Psalter)中耶穌受難的畫像比例精妙、具有雕塑一般的立體感、紋理效果令人產生錯覺等特點均受意大利的藝術風格影響。14世紀70—80年代意大利人物繪畫手法在德伯恩家族(de Bohun family)的一組精美手稿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貝德福德詩篇與時禱書》(Bedford Psalter and Hours)、韻律詩《圣埃德蒙生平》(Metrical Life of St Edmund)等作品,也展現出了法國、荷蘭、德國藝術的特征。但自從英國人完全撤離法國以后,英吉利海峽兩岸藝術交流減少,英國泥金手抄本創作靈感來源有限,創作之路孤獨無依。雖然在伊頓公學禮拜堂(Eton College chapel)的壁畫中仍能看到低地國家(Low Countries)的藝術特征,但直到16世紀20年代,德國畫家小漢斯·荷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來到英國,才從整體上給英國繪畫藝術注入了新鮮活力。

中世紀晚期,英國成就最輝煌的領域當數文學領域。至14世紀中葉,英語又變為了英國文學創作的重要語言媒介,作家們使用英語進行的文學創作更加成熟、自信。該時期文學的一大特點是使用了古英語詩歌的頭韻模式(通過重復首字母或開頭多個字母實現押韻)。最著名的頭韻詩人是威廉·蘭格倫(William Langland),蘭格倫出生于英國中部地區,大部分職業生涯在倫敦度過,其作品《農夫皮爾斯》(Vision of Piers the Ploughman)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詩作之一。其他的頭韻詩作中,絕大多數是在英國中部地區的西北部附近完成的?!陡呶木羰颗c綠騎士》(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創作水平極高,其作者可能與王廷有關。頭韻詩復興潮流接近尾聲時,一種新型英語文學體裁,即目標群體為法語作品閱讀者的浪漫文學和故事詩(fabliaux)應運而生,該類型文學作品的代表人物是喬叟(Chaucer)、約翰·高爾[13](John Gower)和約翰·克蘭弗爵士(Sir John Clanvowe)。喬叟曾任國王侍從,他是同時代作家中的佼佼者,其成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喬叟涉獵范圍極廣,精通法語和意大利語,且比任何一位前輩都更加擅長這兩種語言。喬叟的文學成就極高,證明了他生來便擁有文學才能,也擁有非同尋常的感知能力。同英國中世紀歷代作家一樣,喬叟也熟知歐洲大陸主要思潮,他將所有可以運用的元素進行了改編或加以重新詮釋,因此喬叟的作品也體現出了英國藝術的折中主義。喬叟及其同時代作家,同莎士比亞及其同僚一樣,均在其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了佩夫斯納(Pevsner)所謂的“英國藝術中的英國性”。

[1] 諾森布里亞的比德(Bede,古英語中為Bda或Bēda,天主教譯圣伯達,圣公會譯圣貝德。672/673年—735年5月26日),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編年史家及神學家,亦為諾森布里亞本篤會的修士;撰有拉丁文著作《英吉利教會史》,被尊稱為“英國歷史之父”。—譯者注(本書腳注如無特別說明,均為譯者注)

[2] Angli本義指盎格魯人,在此泛指英國人。

[3] 又作An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Nation。

[4] 特許狀(charter)是指國王及其他領主為授予某人在某地建立城市的資格而頒發的文件。

[5] 又名 Monastic Agreement,所以此處譯為“修道院協議”。

[6] letters patent,也稱為“專利特許證”或“專利證書”,是由國家或者國家元首簽發的法律文書,以一頁公開信模式授權、設立及確立某官方組織,授予某人某種特殊權利,以至授予某人職位、地位或頭銜。直譯是“公開文書”的意思,此類制誥僅用于頒布需要對公眾公開的任命、授予、設立等,與之對應的是非公開文書,意思為只準收信人讀的君主密詔(a closed letter)。

[7] St Peter,天主教中文譯“伯多祿”或“伯鐸”,正教中文譯“裴特若”,唐朝景教譯“岑穩僧伽法王”。基督教創始者耶穌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初代教會的核心人物之一。天主教會認為他建立了羅馬教會,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天主教會第一任教宗。

[8] “一般來說,某一份圣俸是由某一份教產的所有人提供的。依照中世紀教會的傳統,教產所有人擁有教職提名權,稱為圣職推薦人。”劉城:《英國中世紀教會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56頁。

[9] 此處指加百列降臨告知圣母瑪利亞她將受圣神降孕而誕下圣子耶穌。

[10] mandorla,呈尖橢圓、杏仁形,在繪畫、雕刻等藝術作品中,常圍繞耶穌基督和圣母瑪利亞。

[11] 圓柱和房屋桁架之間的空間,教堂建筑中多為拱頂,所以可稱為拱頂灣。

[12] compound pier,不再是簡單的圓形柱子,而是由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形成。

[13] 卒于1408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西贡区| 五家渠市| 卓资县| 东乡族自治县| 台江县| 文安县| 资中县| 大兴区| 余江县| 桃江县| 五家渠市| 溧水县| 万盛区| 玛多县| 泊头市| 宁德市| 保康县| 南木林县| 白银市| 朝阳县| 吉安市| 保亭| 武清区| 佛学| 琼中| 儋州市| 义马市| 湖口县| 开鲁县| 高雄市| 青铜峡市| 普定县| 奉化市| 拜城县| 武宁县| 报价| 延吉市| 呈贡县| 华安县| 会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