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為什么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
- (英)奈杰爾·索爾
- 2729字
- 2023-12-25 15:23:24
比德[1]與英格蘭的“誕生”
一個國家在真正成立之前,其國家概念往往早就存在了。如今的法國和德國在中世紀時就是如此,英國亦是如此。現存的最早證據表明,“英格蘭”這一概念出現于盎格魯—撒克遜時期。8世紀20年代或30年代,日耳曼人來到曾經的羅馬行省不列顛尼亞(Britannia)并建立起王國后,圣卜尼法斯(St Boniface)詳述了“英國人”的明顯特點,即酗酒、通奸。諾森布里亞的埃蒂烏斯·斯蒂芬奴斯[Eddius Stephanus,即里彭的史蒂芬(Stephen of Ripon)]在其著作《圣威爾弗里德傳》(The Life of Saint Wilfrid)中寫道,主教威爾弗里德在里昂得以免除死刑是因為人們發現他是“來自不列顛的英國人”(de Anglorum gente ex Britannia)。7世紀末8世紀初作于惠特比的未署名著作《格雷戈里傳》(Life of Gregory)中寫道,末日審判當天,教皇格雷戈里(Pope Gregory)引領英國人(gentem Anglorum)見到了上帝。
英國國家概念早在8世紀就已經存在,著實令人驚訝。我們所稱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四分五裂,而且他們的地理起源本就各不相同。比德在其著作中將盎格魯—撒克遜人分為了三個族群—源自如今石勒蘇益格(Schleswig)的盎格魯人(Angles)、源自薩克森州(Saxony)的撒克遜人(Saxons)以及源自日德蘭半島(Jutland)的朱特人(Jutes)。他們沒有統一的行政管理體系。據比德描述,各民族有行使統治權的統治者,如同王國的國王一樣,但是這種管轄權從客觀事實來講幾乎并不存在,只存在于旁觀者眼中而已。我們可以發現,早期的中世紀英格蘭,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所以作為國家的英國概念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人認為這個概念最初是由教皇格雷戈里(無意間)創造出來的,《格雷戈里傳》中有一則家喻戶曉的故事,即格雷戈里在羅馬市場上看到了幾個來自英格蘭的奴隸,說他們“不是英國人,是天使”(non Angli sed angeli)[2]。很有可能格雷戈里這番話廣泛流傳,為眾人所知。不過在格雷戈里之前,入侵不列顛的日耳曼人就已經被稱為撒克遜人了,后來則普遍稱他們為“Angli”(English),所以格雷戈里這樣說也并非巧合。還有跡象表明,坎特伯雷的基督教會可能給英國國家概念的傳播帶來了影響。教會希望能夠吸引所有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皈依基督教,因此大力推動一個聚合的英國國家概念。比德在撰寫《英吉利教會史》(An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3]時大部分參考資料都來源于坎特伯雷大教堂,給他提供資料的諾瑟姆(Nothelm)后來成了坎特伯雷大主教。從《英吉利教會史》的書名可以看出,比德無意間受到了坎特伯雷思想的影響,而且書中談及不列顛統治者的部分也表明比德已經將不列顛看作一個國家整體,他談到統治者們對于整個英格蘭島具有統治權。《英吉利教會史》在當時獲得了極高的贊譽,其廣泛傳播也有助于比德及坎特伯雷的思想得到普遍認同。
8世紀、9世紀時,“英國”的概念有多么深入呢?從政治角度看,英格蘭仍未實現統一,人們依然忠于當地個人首領。雖然從7世紀起逐漸形成了規模更大的政權,例如7世紀中葉的諾森布里亞王國、8世紀的麥西亞王國,但此時的英格蘭仍未有形成一個統一王國的跡象。轉折點出現在9世紀末10世紀初,維京人入侵英格蘭后,各王國領土重新進行了劃分。此前維京人便一直間歇性地突襲英格蘭,8世紀60年代,他們加大了進攻力度,英格蘭東部及北部王國相繼淪陷。871年,維京人轉而對威塞克斯發起攻擊,并在短短幾年內便打到了王國內部。但878年,阿爾弗雷德(Alfred)在埃丁頓(Edington)擊敗了維京首領古思倫(Guthrum),維京人投降。接下來十年,阿爾弗雷德成了進攻的一方。至9世紀80年代甚至更早,他重新奪回了倫敦,899年阿爾弗雷德去世時,其在中部地區的地位已經得以鞏固。阿爾弗雷德的兒子“長者”愛德華(Edward the Elder)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在麥西亞扎穩了根基,并建立了一系列堡壘。10世紀30年代,阿爾弗雷德的孫子埃塞爾斯坦(Athelstan)將統治范圍擴大到了北部,所以將埃塞爾斯坦看作第一位統一了整個英格蘭的統治者也具有一定道理。與阿爾弗雷德和愛德華一樣,埃塞爾斯坦也以建立人民共同的身份認同感為目標,所以他沒有在所“解放”的地區重建王國,而是將其納入了威塞克斯,威塞克斯的疆土得以拓展。正是通過不斷吸納和拓展,威塞克斯最終變為了英格蘭。
阿爾弗雷德及其繼任者一直致力于樹立起自身的“英國”形象。自9世紀80年代末期起,阿爾弗雷德稱自己為“盎格魯—撒克遜國王”[rex Anglorum (et) Saxonum]。在和古思倫簽訂的協議序言中,阿爾弗雷德稱自己的顧問是“所有英國族群的顧問”。而在教皇格雷戈里著作《教牧關懷》(Cura Pastoralis)的譯本中,阿爾弗雷德在前言里一再提及“英國的”(Englishkind)和“英語”(Angelcynn and Englisc)。但除了強調英國概念,他同時一直也在強調英國的君主制根源于威塞克斯:在阿爾弗雷德影響下編成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實際上就是一部贊揚威塞克斯王國先輩的贊美詩。作為君王,阿爾弗雷德其實也有些因循守舊,但他非常清楚,如果要形成抗擊維京人的統一戰線,就需要更廣泛地激發起大家的“英國”或國家情懷。因此阿爾弗雷德將他們是“天選種族”的理念植入人心,并使人們對之深信不疑。他命人翻譯了比德的作品,并由此獲得了靈感。比德在書中講述了英國人于公元600年前后皈依基督教的故事。幾個世紀之后,維京人襲擊掠奪英格蘭時,基督教的遺留產物陷入危險之中。在阿爾弗雷德看來,英國人遭受這一切是因為同以色列人一樣犯下了罪過,如今他們所遭受的種種痛苦都是應受的懲罰。以色列人通過懺悔救贖自己,英國人也應當如此。上帝選擇了英國人來經受這項巨大考驗,如果能通過考驗,便可重新獲得上帝的偏愛。阿爾弗雷德在自己的著作及命人翻譯的比德作品中都傳遞了上述信息,并在法律法規中也進行了重申。就連描述西撒克遜人、麥西亞人及肯特人風俗習慣的作品序言也摘錄了“摩西十誡”。遵從上帝的訓誡于是變成了遵從“英國國王”的旨意,只有這樣,未來所有“英國人”才能生存下來。
阿爾弗雷德的觀念并未立即就為人所接受。在英格蘭中部及東部地區,人們對威塞克斯的不斷擴張普遍持質疑態度。此前,在與麥西亞王室成員打交道時,阿爾弗雷德不得不圓滑處世。而且同時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將維京人視為侵略者。在很多人,甚至是威塞克斯人看來,與維京人之間的戰爭只是權力斗爭而非生死存亡之戰。同國家的形成一樣,民族意識的形成過程漫長,障礙重重。但在10世紀時,這個過程得以加速,與維京人及蘇格蘭人的抗爭顯然加強了人們彼此之間的合作,促進了統一身份的構成。自阿爾弗雷德起,威塞克斯歷任領導人雄心勃勃,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增強了英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此時的統治者身份已經開始具有了“帝王”的含義,伍斯特特許狀[4]中將統治者稱為“帝王”,表明他們對于英國人民具有統治權。至11世紀初,英國政府已經從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統一措施。11世紀20年代約克大主教沃夫斯坦起草的《克努特法》中,幾乎沒有體現出任何丹麥或麥西亞特征。不過在此之前,英格蘭教會改革的藍本《修道院協議》(Regularis Concordia)[5]就已經是適用于“英格蘭所有民族修士及牧師”(Anglicae nationis monachorum sanctimonialiumque)的規定,說明其適用于整個英格蘭。四分五裂的英格蘭已經不復存在,一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