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龍“亞洲三部曲”(全3冊)
- 郭建龍
- 4901字
- 2023-12-25 15:21:31

序言 印度:一個不容忽視的鄰居
回頭來看,“亞洲三部曲”寫于一個充滿希望的黃金時代。
與現在人們憂心忡忡地擔心工作和生計不同,那時候的許多青年人似乎并不太擔心自己未來的就業、生活和家庭。他們甚至在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趁著假期匆匆趕往遠方,去體驗另一種未知的生活。
的確,那時候的中國人還并不富裕,青年人沒有像現在這樣動不動就開車或者住豪華的賓館,而是更愿意選擇搭車、徒步、騎自行車、坐綠皮火車、住青年旅舍這樣的方式,用最少的錢去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風景、體驗更多的生活、交更多的朋友。他們甚至也沒有多少背包客的經驗,由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花結果,人們剛剛體會到行走的樂趣,特別是上世紀加入世貿組織之后,許多國人才走出了國門,成為第一代的海外游學者。在海外旅行時,他們不免顯得天真和經驗不足,卻足夠真誠,并樂于承認自己的不足,樂于向海外學習生活經驗,從不固步自封。
只有在聽過、看過、體驗過之后,他們才會回歸到城市生活中,找一份工作。由于互聯網正處于生機勃勃的發展時期,帶動了許多行業的變革,找工作非常容易,任何人只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都會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光機會。
我碰到太多的人,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小傳奇。一位女孩為了畫畫放棄了讀高中,在尼泊爾、印度、中國西藏等地漂泊了多年。由于畫家很難在年輕時混夠口糧,當我擔心她未來的生計時,她卻搖身一變,成了新東方的口語老師,而且是在新東方最大的教室上課。在市場經濟當中,總是有一些離經叛道的公司在為有能力的人提供著舞臺。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勃勃生機,讓各種各樣新奇的企業如雨后春筍一樣蓬勃發展,也讓許多的投資人愿意去相信那貌似不著邊際的奇思妙想,還真的把它們孵化成了成功的企業。
那時的人們都相信明天肯定比今天更好,也對拼搏的人更加友善。那時真的是處于一個社會的最青春時代,還帶著社會初期匱乏的影子,卻不缺乏激情和才氣。
我本人也是那個時代的受益者。我多次走投無路,卻總是峰回路轉,每一次都得到了幫助。最大的幫助,莫過于讓我從一個沒有寫作經驗的程序員,搖身一變成了一位靠寫字為生的記者,還進了全國最好的財經類報社。我之所以進得去,是因為當時人們愿意忽略掉一切的學歷和資歷,僅僅憑一個人表現出來的熱情,就給他證明自己的機會。自然,這樣的機構百無禁忌,也是最具活力,一切以業績為導向,充滿了最純粹的叢林精神。如今,隨著媒體業步入了黃昏期,再回頭看當年的歷練,才體會到我是多么幸運。
不過,算起來,“亞洲三部曲”也僅寫于十年前而已!短短十年,社會的面貌已經有了這么大的變化!如今,趁“亞洲三部曲”重版,我想回顧一下當年寫作的經歷。另外,世界又已經發展了十年,整個世界的環境也與我當初寫作時有了一定的變化,在這里,我也會將這十年來我游歷地區的發展做一個補充。
漂浮次大陸由來
在寫作三部曲的第一部《印度,漂浮的次大陸》之前,我剛剛從報社辭職不久,試圖通過寫書來養活自己,因此需要一個能夠吸引我自己,也吸引讀者的題材。由于早年的經歷,我一直厭惡無聊的穩定,對不確定性充滿了好奇。我最怕的是每天混吃等死的重復式的工作,喜歡的是每天都做新的事情、遇到新的挑戰。
在去印度之前,我已經在西藏地區游歷了多次,并且總樂于選擇一些特殊的方式去旅行。我曾經在珠峰、雅魯藏布大峽谷和墨脫地區徒步,也曾騎自行車前往阿里,并成為有互聯網記錄的第一位騎車進入神秘古格王朝的中國人。
我的這些經歷也體現了當時游學人群的不羈。比如,現在的人們如果選擇騎行,一開始要不斷地在城市里練習,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在家周邊完成短期騎行,幾年后有了勇氣,才會膽戰心驚地設想前往西藏,但要想找到足夠長的時間,往往要等幾十年后退休了。而我騎行阿里是在拉薩的臨時決定,當時甚至連自行車都沒有。朋友們建議我去租一輛車,然后把它騎到兩千多公里外的阿里賣掉。因為租車的押金只要兩百元,但租車每天需要二十塊錢,騎車去阿里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這樣算下來租車騎過去賣掉是最省錢的?;I劃的當天我就實施了這個計劃,一個月后,自行車已經躺在阿里的修車攤上了。
第一年騎車上了癮。第二年,我找朋友組裝了一輛自行車,從廣東出發,一路經過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進入了西藏,最后到達新疆。進入西藏境內后,我沒有選擇普通的道路,而是選擇兩條沒有數據記錄的路(川藏中線和阿里大中線),經歷了重重冒險,進入了無人區。
這幾次旅行讓我克服了人類恐懼的本能,因為我曾經面對過藏北最荒涼的世界,在無邊的星空下暢想著人生的意義,而在方圓上百公里內只有我一個人和無數的動物。我也曾經在深夜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獨自行走,在小雨中,不遠處磷火星星點點閃耀。當一個人能夠獨自面對自然,那么,當他回到城市生活時,哪怕是在最陌生的城市里,他也不會再有恐懼感了。直到后來,我在中東、阿富汗和西非見到了戰爭帶來的瘡痍,才又出于自我保護意識找回了一些恐懼感,避免自己過度亂闖。
也是從這時開始,我開始對人文歷史產生了巨大的興趣。比如,在我騎行川藏中線時,和當地人聊天,打聽到雖然現在那里成了落后的地區,但在幾十年前卻是進藏的最大通道,被稱為入藏官道。而面對古格王朝的廢墟時,自然也會想到從喜馬拉雅山對面傳來的佛教是怎樣在這偏僻的地方扎根,并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進程。
后來,當我在北京暫時租住在畫家于彤(也就是我前面談到的那位畫畫的女孩子)家中時,我可以自由翻閱她留下的書籍,在這里,我被她帶入了印度世界。她曾經與男友游遍了印度,并寫了一本關于印度旅行的書,她收藏了很多從印度買來的物品。
當時,我正在規劃寫作計劃,我的小說《告別香巴拉》已經在構思并嘗試寫初稿,但我還需要一部分能夠發揮我的特長的紀實方面的內容。就這樣,印度順理成章成了我的下一個目的地,也成了我紀實寫作的首次嘗試。順著印度,我開始規劃一個從中國周邊國家出發,然后向更遠方發散,去觀察世界、了解世界的計劃,將我的觀察記錄下來,于是就有了“亞洲三部曲”和后來的“穿越三部曲”?!队《?,漂浮的次大陸》就是整個系列最早的作品。
時光機里的印度
印度的旅程是狂野的,那里如同中國上世紀的 80年代,生機勃勃又缺乏秩序,但社會內部所產生的自我運行規則又將十幾億人捏合在一起,整個社會處于一種柔性的動態中。
我的計劃是在兩個月內游遍印度,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這個國家可挖掘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在印度,但凡一座有點歷史的城市,都保留著大量的遺跡,這些遺跡往往處于最真實的狀態:點綴在全印度的各種城堡、陵墓、歷史建筑群,大部分現在都還在使用之中。
不僅僅是德里,幾乎每一個印度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文物,它們隨意地分布在城市之內或者郊野。孩子們玩耍的一個土堆或許就是佛陀曾經講經的城市殘余,十幾公里外就是佛教最神圣的佛塔,幾十公里外又是玄奘求學的場所,幾乎每個城市至今都保存著大量精美的磚石建筑。
一位著名的皇帝給他的皇后在城市里建設了豪華的陵墓,轉眼卻把自己葬在了一座不起眼的鄉村小清真寺里。而在不遠處,又是另一個著名國王建設的雄偉的山頂城堡,這位國王把首都從德里遷到了這個偏僻的所在。在幾十公里外,又是一千多年前人們開鑿的最壯觀的石窟。這些遺址在時間上相差了上千年,卻毫不違和地同時存在于一個空間。
印度就像是一臺時光機,將所有的歷史放在了同一個臺面上供人憑吊,對于游客來說,每到一個地方,最難的就是確定它的年代,因為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偏移了上千年。
為了盡可能去更多的地方,在印度我采取了晝夜趕路的形式。白天流連于景點、與人們攀談、尋找可以寫入書中的任何線索,到了夜間就匆匆趕路。印度的道路不如中國,但交通之方便卻超過了中國,大量的夜班汽車和火車奔波于各地,讓人們的生活可以二十四小時進行。由于特殊的購票和乘車政策,窮人們很容易不花錢就在全國范圍內乘坐火車轉場,更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和活力。這樣的便利性也方便了旅行者,讓他們可以最大限度地移動。
以我到印度的第一天為例。早上我還在尼泊爾,剛剛坐了一天的夜車從首都加德滿都前往邊境處的藍毗尼。清晨到達后,當天上午游遍了藍毗尼佛陀誕生之處,中午過境印度,并乘了兩趟車到達了佛陀去世的拘尸那迦。在傍晚見證了佛逝之處的落日之后,再乘坐兩趟夜班車前往著名城市瓦拉納西,找到了住處。第二天早晨,我已經起床游蕩于瓦拉納西的恒河邊上了。
對我來說,這本書就意味著一段值得懷念的青春。那時候,我可以連續一個星期每天在汽車、火車和車站中度過,與遇到的各種人接觸,既有工程師、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漢。雖然不夠深入,卻能廣泛地了解我能夠接觸到的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事實上,一本書中能夠寫出的內容,與作者的實際觀察相比,都只是很少一部分,而作者的一些體會也很難通過書表達完全。
在印度旅行過程中,我常常有種感覺,就是中印兩國的人民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他們都經受了苦難,經歷了物資匱乏,甚至在我訪問的時候,印度的整體生活狀況還相當于上世紀 90年代的中國。但是,兩國民眾的精神面貌又有著很大的差別,整體上,中國人是冷靜的、內向的,總是避免和人交往;但印度人卻是開朗的、外向的,就算是最窮困的人群,也總是愿意和人分享。他們滔滔不絕、毫無禁忌,從不擔心因為自己的話語而受到懲罰。印度人的這個特征也曾經被許多其他的旅行者觀察到。
和印度普通人聊天,總是可以通過詢問了解到他們社會的各個方面,好的他們會說,丑陋的他們也會說,不用擔心因此給自己的國家丟臉,對于外國人也沒有防范心。為什么兩個相似的民族又有著如此重大的差異呢?也許這正是值得我們思考所在。
一個柔性社會的樣本
在我寫本書的時候,印度的 GDP在世界的排名還只是第 11位,位于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巴西、加拿大、俄羅斯之后。到現在,印度已經成了世界經濟排名第五的大國,僅次于美中日德,這樣的表現已經很讓人刮目相看,但這還不是它最終的排位。在不久的將來,印度肯定會超越日德,成為僅次于美中的國家。
《印度,漂浮的次大陸》對我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去了一個國家,它也第一次呈現出我在寫作方面獨特的視角。
當我從印度回來給朋友們講述我的觀察,并預言印度的崛起時,收到的更多是懷疑的口氣。但是,幾年之后,國人逐漸意識到了印度經濟發展的迅猛,并開始正視這個競爭對手了。我的一位投資人朋友、經緯創投的合伙人王華東曾經告訴我,他們在印度的投資收益很不錯,而為了了解印度,就閱讀過我的書。如果人們認真起來就會發現,在國內真正深入描寫印度的書實在太少了,大部分旅行書都側重生活,對于印度社會歷史的描述過于欠缺。而除了難讀的教科書之外,《印度,漂浮的次大陸》卻幾乎是近幾年唯一一本有足夠深度、能夠讓人系統了解印度前世今生的書。
我在這里只總結印度社會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兩點深刻啟示。
第一點是印度社會的柔性。印度社會的柔性令人印象深刻。其實對于印度,人們首先看到的往往是一次次社會動蕩。但是,印度社會的一大特點是,沖突并不會留下長期的社會隔離狀態,在沖突過后總是會恢復不同族群之間的正常交往。
誠然,由于歷史的原因,印度內部的社會應力還沒有完全釋放,在未來可能還會有新的動蕩發生。但任何一次動蕩都不足以讓印度產生永久性的社會分裂,也不足以讓印度產生不可去除的枷鎖,造成社會的僵化和損傷。
印度之所以具有這樣的柔性,和它擁有著獨立的行政、立法和司法體系,以及知識分子的獨立性,有很大關系,這使得沒有一個部門能夠主導一切。缺乏主導一切的部門,這一點在平??磥黼m然低效,但在一個如此龐大復雜的國家,卻可以保護任何一方的利益不會被完全犧牲,也避免了一刀切政策所造成的傷害。
印度帶給世界的第二點啟示,就是人口問題可能是一種被夸大的問題。印度雖然也采取了限制生育的做法,但更多地體現在政策引導上,如第三胎不享受國家的生育福利等,現在來看效果并不明顯,人口的年輕化已經成了印度下一個階段發展的有力支撐。印度眾多的年輕人,一是一種消費力量,任何一個消費品牌如果錯過了印度的消費市場,損失都將是巨大的;二是優質的勞動力為制造業提供了最基礎的資源。
人口的不斷增長,將給印度帶來幾十年的優勢,這一點,也許是令人口學家們最尷尬的地方。
202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