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冬至
- 開局一個碗,推翻大明朝!
- 呂玄德
- 4195字
- 2024-01-27 22:05:17
楊算僅僅是帶著巡檢兵剿了匪,這還是第一次到李弘新設的小康村。
之前李弘在書信中大談小康村的民眾對生產生活有多么熱情,日子過得有多么幸福,楊算總是帶點審慎的懷疑,可真的走到了小康村地界,又不得不信。
前些日子,楊算花錢請人修水利都沒人干,如今李弘只管兩餐飯,卻有大批大批的人主動加入。
水渠快修到自家門口時,家里有余糧的村民還會主動給團勇做飯吃,家里有勞力的都會去幫忙挖點土。
總而言之,確如李弘信中所說,村民們對義務勞動和參與義務勞動的人都十分熱情。
這讓楊算有種深刻的無力感,自己現在名義上還是官府的人,大明官府做不動的事,李弘一個反賊卻能做得很好。
同時楊算第一次覺得,李弘真的有可能成事。
李弘還打算到春耕時組織農民建立農會,把基層互助組織搞起來。
若非現在是冬天,西北的寒風吹得人人不愿出門,李弘現在就能把農會建立起來組織生產。
孟夫子說得民心者锝天下,至少在沔縣鄉(xiāng)下,李弘已經把民心拿到了手里。
失去民心的是誰他不知道,總之不是大明官府。
官府這些日子都快被太監(jiān)搞得民心盡喪了。
李弘給楊算倒了一杯茶,笑道:“先生此來不只是為了師爺吧。”
楊算抿一口茶,苦笑道:“自然。”
李弘聽出了楊算語氣里的無奈,問道:“先生可是為太監(jiān)的事情煩惱?”
楊算放下茶杯,說道:“太監(jiān)做得太過了。我打聽過,攤派到沔縣頭上的稅銀也就一百多兩,這點錢別說收稅,我都能直接拿出來交給朝廷!可那沒卵子的太監(jiān)在城里不斷巧立名目,又在江上設了鈔關,這才半月的功夫,怕是已經撈到了數千兩。”
太監(jiān)收攏行會成員做打手的事情李弘已經聽趙豐說過了,但是趙豐出走之后的情況他還不了解,此時楊算過來正好是了解情況的好機會。
“大戶們就甘愿這樣被盤剝嗎?”李弘問道。
楊算無奈道:“城中大戶已經開始暴力抗稅,人命官司都搞出來了,孫典史這些日子比我還忙,我煩不過,到你這來避一避。”
李弘笑道:“先生想待多久都可以。”
“不過夜了,看看就回去,府里來信了,明日有人要下來。”楊算答道。
“哦?所為何事?”李弘好奇問道。
他現在有點害怕府衙派兵過來。
經過李子溝村一戰(zhàn),李弘深刻感受到了自己手下這點叫花子兵的實力,沖殺起來隊伍一下就散了,還是跟流寇一樣一擁而上。
這種水平只能打順風仗,只要是敵人氣勢比自己強,對上就是找死。
還是得養(yǎng)全脫產的兵,好好訓練。
“還不知,估摸著不是什么好事。”楊算答道。
再怎么擔憂現在也摸不清楚情況,李弘便不再糾結府里來人是為何,而是問道:“先生準備何時對太監(jiān)和大戶動手?”
“我說過我要對太監(jiān)做什么嗎?”楊算故作驚訝道。
李弘嘿嘿一笑:“先生此來我問先生此來是否為太監(jiān)之事煩惱,先生答是。”
“我只是煩惱罷了。”
“既然煩惱,那還是要消滅的好,不然晚上睡不著覺。”李弘似乎只是在說楊算能不能睡好覺的事情。
楊算搖搖頭道:“我看你的那些兵修修水利還成,要想讓我睡好覺,難吶……”
李弘沒有接話,二人又聊了些其他有的沒的。
楊算十分贊賞李弘在小康村的施政,但是對李弘成立大同社這件事感到震驚。
“結黨可不是什么好事。”楊算提醒李弘。
可以說大明朝廷近百年來的主線就是黨爭,從大禮議到東林黨,黨同伐異的腳步就沒停止過。
大明朝廷始終被黨爭內耗著,若是沒有黨爭,大明眼下的許多問題便不是問題。
李弘滿不在乎道:“只要社員都認可大同思想,便是同志,咱心往一處想,把零散的力量擰成一股繩,便不用怕。”
楊算還想說點什么,看著李弘志得意滿的樣子,最終張了張口沒說出來。
臨別時,李弘又把趙豐叫了過來吩咐道:“這是縣尊大人,你可隨大人一同回縣里,還是回去做你的鐵腳會頭領,只是你盡自己所能,對大戶苛刻點就苛刻點,不要盤剝小民。日后我是要打回縣城去的”
“這……”趙豐感到十分震驚。
之前在碼頭邊,李弘是打著衙門的招牌請吃飯,現在造了反,趙豐以為李弘會和衙門做切割,可現在縣尊老爺就站在自己面前,這又算是怎么一回事?
而且縣尊老爺對李弘要攻打縣城的話沒有一點反應,難道縣老爺和李相公是一伙的?
帶著滿腹疑惑,趙豐不情不愿地跟楊算回了縣里。
他的老祖母在前些天攻打李子溝村的手又受了驚,這幾日風寒又剛好,好歹沒死過去,正是需要人照顧的時候,自己哪里舍得走開?
盡管不情愿,趙豐還是跟楊算坐上了同一輛車,李弘專門派了幾個人護送。
翌日,府里的人到了。
一到縣衙,就是對著楊算一頓痛批。
原因無他,楊算在帶著巡檢兵清剿縣城周邊暴動時沒有預先通報上級,即便是剿賊立了功,也要挨處分。
而且再說了,一個縣的農民暴動,還沒鬧到城里就如此興師動眾,在府衙眼里楊算的剿匪行為都算不得是個功勞。
等下達完通知,府里的差人就跟太監(jiān)混到一塊兒去了。
崇禎派來的太監(jiān)實際上沒有收稅的權力,但太監(jiān)們囂張跋扈慣了,全然忘記了這一點,搜刮上來的稅銀只要交夠宮里大太監(jiān)的,留夠陜西鎮(zhèn)守太監(jiān)的,再刨去攤派的毛毛雨,剩下都是自己的
一般而言,太監(jiān)的這些行為沒人敢舉報。
舉報不一定能把太監(jiān)絆倒,但是整個太監(jiān)群體都能因為舉報恨上舉報人。
再說了,太監(jiān)刮地皮關地方官什么事?
不摻合進去就是好官。
這沔縣的稅監(jiān)太監(jiān)不是什么大人物,鈔關那么大的油水,這差人不揩白不揩。
楊算有些郁悶,思來想去,還是給李弘去了一封信。
帶兵來毀滅吧,趕緊的。
李弘收到信,沒敢輕舉妄動。
倒不是不相信楊算,而是不相信手底下這三百叫花子兵。
而且天氣愈發(fā)寒冷,楊算走后已經連著下了好幾天的雪,李弘這邊還缺乏越冬的棉衣棉被,平時訓練都成問題,便寫信給在山西的曹汝述,托他搞點棉花過來。
信里李弘還交代,如果有可能,直接搞一千套棉衣棉被運過來。
不過李弘不報太大希望,曹汝述是個商人,趨利避害的動物,要是打聽到了沔縣已經造反的消息,估計信都不會回。
……
“李相公,戌哥兒,這是縣尊老爺托我給你帶回來的冬至盤。”趙豐的弟弟趙登抖掉身上的積雪,又從肩上卸下的擔子,從中取出兩個食盒來交給楊戌。
雖說是冬至盤,但實際上內容很多,得用食盒裝。
小民家庭才真的用盤子,大戶人家得用筐。
楊算的冬至盤一個給兒子一個給學生,沒必要太貴重也不能太寒磣,所以裝了兩個食盒。
李弘接過食盒批評道:“說過多少次了,工作的時候要稱職務。”
趙登聽到這話,忙道:“是,這是縣尊老爺給鎮(zhèn)長和楊連長的冬至盤。”
“去去去,忙你的去吧。”李弘沒好氣道。
他很喜歡趙豐家里的這個弟弟,只比李弘小一歲,人卻十分機靈,也十分聽話。
李弘要和臥底在太監(jiān)手下的趙豐建立聯系時,趙登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數次往返縣城,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一來二去,李弘便把往來聯系的工作都交給了趙登。
趙登給李弘和楊戌送了冬至盤,又出門帶著一伙人挨家挨戶給村民送禮物。
明朝人愛過節(jié),把冬至看得跟過年一樣重要,李弘前些天就給了趙登一筆錢,讓他上城里給鎮(zhèn)上或者團勇里的干部家庭都買點禮物,也算是年終發(fā)福利。
每家的禮物不完全一樣,看各家人都缺點什么,什么都不缺的就送點吃的意思意思。
也不貴重,攏共就五十兩銀子,但各家收到禮物都很開心,爭著搶著往鎮(zhèn)公所回禮。
李弘勸阻道:“哎,大伙送的禮物我可不能要,給你們的算是你們這段時間辛苦工作的獎勵,你們回禮算什么嘛,要是被村里的大家伙看到了,還不得有意見?!”
程小樓笑道:“鎮(zhèn)長說笑了,大伙對鎮(zhèn)長感謝還來不及呢,要是看到了咱們幾個給您回禮,怕是也都要來送冬至盤呢。”
李弘嚴肅道:“收村民的禮物像什么話?你們今后也不許收!”
一番來回,眾人拗不過李弘,只得把冬至盤都收起來準備帶回家。
李弘卻又笑道:“來都來了,就別走了。”
眾人不解。
“我讓趙登買了半扇豬和一只羊,廚房正做著呢,既然大伙兒都到齊了,也省得我去一個個請。進來一起吃,禮物我不能收,冬至盤可以做配菜,這是大伙一起吃的可不是給我一個人的啊,下不為例!”
連平時不怎么說話的楊戌也笑道:“都進來吧,外面風雪大,屋里暖和。”
眾人終于樂樂呵呵地進屋,屋子里早已擺好了好幾套桌椅碗筷,幾個人圍著坐一個小桌。
等了沒一會兒,江對面的小康二村也帶著禮物來了,李弘一樣先是將張福等人訓誡了一番,又引進屋子里安排坐下。
“你們踩著冰面過來的?”劉不訥好奇問張福。
張福一邊烤火一邊答道:“是啊,江面上都凍實了,不能走船,不然擱往年哪兒敢走冰面吶,這天真是一年冷過一年……”
旁人都對漢江結冰嘖嘖稱奇,李弘卻有些擔心。
天太冷了,不能干等曹汝述的物資過來,而且這事兒本來就沒個準頭。
不多時,最后一個到的趙登也坐下了,李弘問道:“你去城里,有沒有見到賣炭的或者賣棉的鋪子?。”
“城里的商戶大多都關了,東西不好買,沒見到有賣棉花的。賣炭的倒是多,只是城門口連賣炭的也要收進門錢,真是壞透了。”趙登搓著手,一邊咒罵稅吏不做人,一邊期待一會兒要吃的肥羊肉。
這羊還是路上找老鄉(xiāng)用糧食換的,在城里只買到半扇豬。
“鄉(xiāng)親們的日子都不好過啊……”張福感嘆道。
李弘不常去二村那邊,向張福問道:“二村的生活怎么樣?”
張福看著屋外的雪,不無擔憂道:“都好,從地主那兒分的糧食都夠吃,餓是餓不死的,只是不知道莊稼能不能挨過冬天,要是挨不過去,明年怕是要死人。”
劉不訥安慰道:“都說瑞雪兆豐年,等這雪化了,那些溝子還沒修到的地里也能補點水分。”
“就怕這雪一直下,秧苗起不來。”
在場的過去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農事正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今年連江面結的冰都能走人了,如何不讓大伙擔心?
李弘趁著這個機會宣布道:“大伙別擔心,劉連長說得對,瑞雪兆豐年。再說,哪怕來年年景不好,咱們也可以組織農會互幫互助,而且地主家的糧食也還有多的,咱們努把力,一定不能讓任何人吃不上飯!”
“農會是個啥?”眾人紛紛問道。
大伙只知道各行各業(yè)都有行會,但是農會還是頭一回聽說。
李弘笑道:“咱們得把農民組織起來,大家伙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平時就你幫我我?guī)湍悖r會就要在這種地方起好帶頭作用,做好互幫互助的工作。”
“那不和勞動隊差不多?”張福問道。
李弘解釋說:“要做的事是差不多,但是不一樣,勞動隊是咱們要把勞力集中起來,農會則是組織起來。各個勞動隊只見是競爭關系,可整個農會都是互幫互助的關系。咱們要做到天下大同,就少不了農會要在里面出力。”
劉不訥畢竟比張福年輕,腦子轉得快,很快弄明白了其中區(qū)別,說道:“呃明白了,勞動隊是各個隊內部的事情,把力量集中起來辦事情,農會是整個農民群體的事情,是讓所有種地的農民都有飯吃!”
“對,就是這么個理,咱們建立農會就是要你幫我我?guī)湍悖龅饺巳硕加刑锓N,人人都有飯吃!”李弘笑著說道。
趙登這時說道:“鎮(zhèn)長快開飯吧,再聊下去別人人了,咱們可就沒飯吃了!”
眾人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