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取他國之錢財,復我朝之經濟。
- 經營書店:給朱元璋講靖難之役
- 配一根
- 2102字
- 2024-01-04 08:00:00
“啊?”
朱瞻基沒有想到李承德會問這個問題,腦袋一片空白,下意識道:“沒有了,再找一個?”
李承德笑了笑道:“再找一個?談何容易。”
“是啊!銀礦又不是地上的石子,想再找一個如倭寇國那般龐大的銀礦,怎么可能。”
朱瞻基在旁邊自言自語,他并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畢竟先生說了百年之后。
自己那個時候早就魂歸于天了。
怎么可能想這么遠。
但先生問了,自己又不能不作答。
朱瞻基沉吟了一會,便結巴道:“控制寶鈔的發行量,讓每年銀礦的產出與寶鈔掛鉤。”
先生在上一節課就講到。
濫發寶鈔的唯一下場。
就是使物價高漲,并會失去天下人的民心。
這樣只會縮短國祚的壽命。
不然先生也不會讓白銀與寶鈔掛鉤,唯一目的就是為了保持寶鈔的價值。
“你這個想法不錯!”李承德微笑的點了點頭,像是已經認可朱瞻基的言論。
但還等朱瞻基高興之際。
李承德話風一轉道:“但是,你太過天真了。”
“你能確保未來的君主,會抵住寶鈔帶給他們的財富嗎?”
“別太對后世之君抱有太大的期望。”
“寶鈔就像是潘多拉魔盒一般,一旦打開,后果只會讓人癡迷。”
“這一點,你爺爺朱棣,已經領教過了。”
“是啊!”朱瞻基剛才還洋洋得意的表情,瞬間消失殆盡。
自己確實有些天真了。
就連爺爺朱棣,都無法抵擋濫發寶鈔所帶來的財富。
那么自己,或者下一代,下下一代。
等倭寇國銀礦開采完畢之后呢?
最終的問題是不是,還要回到了濫發寶鈔這個令人難解的問題上。
瞬間。
朱瞻基覺得治國好難啊。
這當時以為能解決的問題,到最后只不過都是暫時的。
而歷史就是如此。
古人云,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但這些真的就能讓后世之人知道該怎么辦了嗎?
沒有!
什么都沒有。
歷史就像一個輪回一般。
每朝每代都在面臨同樣的問題。
眼瞅著朱瞻基被自己這個問題,弄得有些萎靡不振,李承德眼見火候差不多了,便開口講道:“取他國之錢財,復我朝之經濟。”
“什么?”朱瞻基聽見李承德口中的言語。
雖然說的話都是日常用語,但連在一起,怎么就讓人聽不懂呢?
李承德看著一臉懵的朱瞻基,隨手拿過一本書,放到兩人的跟前道:“這就代表著濫發的寶鈔。”
“你的太祖爺爺朱元璋,代表的是大明王朝。”
“而你的爺爺朱棣,則代表的是,占城國。”
話講完,李承德指了一下朱瞻基道:“你代表的是倭寇國。”
“啊?”朱瞻基少年心氣,連忙搖頭道:“先生,我不想代表倭寇國。”
“行,行,那你是朝鮮國。”李承德頗有些無奈的講道。
“這個小國倒差不多,人都挺好的。”朱瞻基頗有些滿意的點了點頭。
其實作為華夏最親近的兒子,朝鮮國。
古人都很有好感。
只是后來不知腦子是不是長了瘤子,變成了后世的宇宙大國。
“現在角色已經分發完成了。”李承德拿起桌上代表寶鈔的書本,揮了揮道:“假設現在銀礦已經沒有了。”
“但朝堂急需用一筆錢,便多印了寶鈔。”
“這導致朝堂的寶鈔印發的太多,已經產生了失衡,如果這個事情發生在你當皇帝的時期。”
“你該怎么辦。”
“不知道!”朱瞻基搖了搖頭,心中暗道,我要是知道該怎么辦,我早講出來了。
“不!你應該知道。”李承德引導著朱瞻基講道。
“你首先要想的是,怎么用掉這些多余的寶鈔!”
用掉這些多余的寶鈔?
朱瞻基皺緊眉頭,沉吟了片刻道:“先生的意思是,把這些寶鈔讓外邦國消化掉。”
“聰明!”
李承德點了點道:“那么我們現在的思路,就是如何讓這些外邦國家心甘情愿的消化掉,大明手中多余的寶鈔。”
“先生,我知道,可以用貿易!”朱瞻基突然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立馬張嘴答道。
“華夏乃地大物國,我們盛產的東西,都得到外邦國的喜愛。”
“只要他們喜歡,便會以物換物。”
“到時候他們會把手中的貨物,換做成大明寶鈔。”
“這樣大明多余的寶鈔,就會轉嫁給外邦人手中。”
“并且,如果用朝堂的力量號召此事,讓大明的貨物如流水一般沖刷到各個外邦之人手里。”
“那么久而久之,外邦人就會習慣用大明的寶鈔。”
“而這就是先生所說的。”
“取他國之錢財,復我朝之經濟。”
講到這里。
朱瞻基自己都感覺到驚訝。
這些話真是我自己講出來的嗎?
爺爺朱棣都沒有解決這些問題,我今日既然就解決了?
朱瞻基感到了不可思議,他看著旁邊一臉微笑的李承德。
瞬間!
他對自己這位老師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
朱瞻基也是有自己的啟蒙老師。
但那些老師從來都不會這樣教他,只會拿著書本講什么之乎者也,讓他背那些晦澀難懂的文字。
但先生則不同。
他不會直接告訴你此問題的答案。
而是會一步步引導你,讓你自己去想。
用你自己的思維去想明白這些事情。
這讓朱瞻基深感李承德的恐怖才學,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這句話形容李承德,再合適不過。
看著一臉震驚的朱瞻基,李承德笑了笑道:“雖然你的回答,有幾處漏洞。”
“比如說,要想實現你這個國策,有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要具備,有強力國力做支撐,還要有暢通無阻的貿易路線,比如說陸路,海路等。”
“第二,穩定寶鈔價值,并讓它成為百姓心目中認可的唯一貨幣。”
“第三,便是發展民生。”
“你要知道,要想富,先修路。只有通常便捷的道路,才能實現你這個政策。”
“第四點,發展海上軍隊,大明未來的路線只有海上,才能使大明強大。”
“拋開這幾點。”
“你回答的很好。”
“現在你可以當我的學生了。”
聞言朱瞻基驚喜萬分,他作揖道:“先生,請受學生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