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制造業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已成為全世界門類最齊全、規模最大的產業。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我國機械、電子、汽車、化工等產業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在一些技術上還不能完全自主,在中美貿易摩擦中遭遇“卡脖子”難題,產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這些都給我國制造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從歷史發展看,這種“卡脖子”難題是搞不垮中國人民的,反而會激發中國人民更大的技術創新動力。從“兩彈一星”到航天、航空、電子信息、高鐵、土木工程等都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采用“卡脖子”手段的情況下,被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地打造成當今國際上一流技術產業的。但技術上的“卡脖子”只是一方面,產品和技術具有復制性特征,也就是說產品和技術一旦被我國企業拿到,最終都會實現國產化。
在當今全球競爭不斷加劇的環境下,我們必須看到還有第二種“卡脖子”的手段,那就是面向效率、質量、成本的綜合效益能力技術。這是一種軟技術——軟“卡脖子”技術。在效率、交貨期、質量、成本、產品制造過程中高效切換等方面的能力是我國制造業在今后國際化競爭中更加重要的競爭要素,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制造業,除了在技術上領先,更重要的是在效率、質量、成本、服務等軟技術方面領先,我們在這些軟“卡脖子”的領域中,與發達國家制造業還有不小的差距。
在19世紀和20世紀交替之際,美國為滿足國際市場競爭需要,在技術創新領域引入歐洲的成果,在軟技術方面開創了具有美國特色的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產品、物資生產與供應上,工業工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幫助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德為恢復戰后經濟,向美國學習并得到援助,其中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就是工業工程。工業工程作為管理技術,不具有簡單復制的特性,尤其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更不能簡單復制。由于德國是西方國家,所以基本不具有太大的引進障礙,復制性較強,本土化、國產化較容易。而具有東方文化背景的日本引入工業工程后,做了大量本土化改造、國產化工作,才以此創造出舉世矚目的豐田生產方式,該生產方式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和獲取效益能力。豐田生產方式于20世紀90年代被美國人概括為精益生產,正是因為精益生產是工業工程進行本土化改造的“衍生物”,所以世界各國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紛紛效仿。
從20世紀來看,工業工程引入我國后,精益生產也在我國被許多行業和企業引進、應用和推廣。比如汽車制造企業推行精益生產非常廣泛。今天,冶金、機床、航空航天、電子、核工業、兵工等各種制造產業無不推廣工業工程和精益生產,還提出了眾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工業工程和精益生產應用的本土化問題。
精益生產也在向更高、更廣泛的領域發展,往往被概括為精益管理。近年來,精益管理在醫院、交通、物流、賓館酒店甚至政府、學校的管理中屢見不鮮,有的已取得顯著成效。
為了滿足各方日益增多的在精益管理應用中的需求,為了解答我國產業界提出的眾多問題,本書編寫團隊在進行多年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編寫團隊開展的精益管理實踐和經典案例編寫了本書,其中第1章、第2章主要由齊二石和藺宇完成,第3章主要由霍艷芳和寶斯琴塔娜完成,第4章主要由藺宇完成,第5章主要由聶斌完成,第6章主要由楊發文和李磊完成,第7章由寶斯琴塔娜、藺宇、楊發文和聶斌共同完成,感謝編寫團隊每位成員在本書編著過程中的辛苦工作!本書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生產方式柔性化轉型與價值鏈升級互動影響:機制、路徑和對策研究,71873094)的資助和支持,特此致謝。本書的特色在于提出了一套較為適合我國企業應用的精益管理理論和精益管理技術體系,如精益設計、精益生產技術等,還增加了精益職能管理和生動的精益管理案例。本書可作為企業精益管理應用指南,也可作為普通大專院校的教材使用。更懇切希望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作者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