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與價值:科技基金經理的投資邏輯
- 點拾投資
- 1127字
- 2024-04-12 18:15:39
堅持成長股投資框架
朱昂:我們都知道基金經理都有其穩定的風格,你屬于典型的成長風格的基金經理,能否和我們談談你的投資框架?
楊銳文:過去三年我們一直在鹽堿地里面種莊稼,非常辛苦。2017年投成長股,還算是在一條正常的道路上走,雖然這條路相比投核心資產要窄一些。到了2018年,像走獨木橋。2019年上半年就變成了走鋼絲繩。
如果投核心資產,就算低于預期股價也不一定會跌。但是投成長股,走錯一步就可能“粉身碎骨”。業績低于預期,可能會有一兩個跌停;業績符合預期,可能跌兩三個點;業績超預期,也可能不漲。
也有人問我,為什么一定要在鹽堿地里面種莊稼?為什么不選擇一片沃土來種莊稼?說實話,如果三年半之前,有人跟我說投成長股要持續三年半,一直在鹽堿地里種莊稼,我肯定不相信。
大家都想選擇相對舒服的投資方法,我沒有料到過去幾年投資成長股和投資“核心資產”在狀態上會如此天差地別。
朱昂:說得很實在啊,你并沒有想到投資成長股在過去幾年會那么辛苦?
楊銳文:我對市場是比較客觀的,不是“非黑即白”。過去一段時間,我也在反思自己當時錯判了什么,為什么沒有在三年半前理解核心資產的邏輯。許多人說是因為外資買入,其實并非如此。外資買入這批白馬股,只是一個增強的動作,并非核心變量。
其實2013~2014年,外資也一直在買入某白電龍頭,但股價并沒有很突出的表現。
核心還是基本面超過了我們的預期,背后的原因是我錯判了地產周期。把時鐘撥回到2015年,那時候我對于地產的判斷是:庫存在高位、三四線城市人口凈流出、地方財政壓力巨大。當時根本找不到看多地產的理由。
到了2016~2017年,我看到數據的走強,但一開始無法理解背后的邏輯。一直到2017年三季度,才明白了什么是“棚改貨幣化”。
過去幾年表現強勁的核心資產,許多都和地產周期掛鉤,包括白酒也有比較明顯的地產周期特征。我們看到,歷史上白酒業績低迷的時候也是地產銷售比較差的年份。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中國的房價一直是上漲的,但到了2017年之后出現了變化。我們看到,2017年,包括儲蓄和理財在內的金融凈資產第一次出現下跌。過去,在房價上漲的階段,“地主家的余糧”不斷上漲,對于消費是促進的。因為家庭的金融資產價值不斷上升,導致我們擁有的財富是提升的。但一旦房價開始下降,對消費就會產生負面影響。
事實上,我們已經在汽車、電影等多個消費領域看到了下滑。白酒整體消費并不好,只是高端白酒有一定的金融屬性,目前還沒有顯現出地產周期向下帶來的影響。
所以,對于地產周期的錯判,導致我們過去幾年一直在鹽堿地里面種莊稼。
但是我相信,我們未來一定不會在鹽堿地里面種莊稼,成長股的投資土壤會變成沃土。
我們在過去三年多成長股土壤那么差的條件下,依然挖掘了大量牛股。我們相信未來如果成長股的投資土壤變成了沃土,會帶來更好的收益。